..续本文上一页十方诸佛,他们那个几千尊、几万尊就是一个释迦牟尼佛。所以实在说,在末法时候这个情形,这个舍利弗尊者当时也示现这种样子,所以说何况於末法?
【苟能自信不疑。虽未即证。已胜三乘。成佛不远。】
这个几句话大家特别把它记住,问题就说我们相不相信?信不信佛所说的话?我们再想想《金刚经》里面所讲的,佛的言语如语者,真语、实语、如语、不异语、不诳语。我们信不信?如果我们真的相信,绝没有疑惑,虽然我们没有见到佛,佛没给我们授记,我们就这个程度已经超越了三乘。这个三乘,声闻缘觉不算,已经超越权教菩萨,为什么?因为权教菩萨听了这个话的时候,他怀疑,我们不疑,你就超越。你不疑你的修行就不会退转,你弘法利生就不会遭遇到困难。凡是自行化他有了障碍,可以说你要找根本的因素,都是自己信心不固,有疑障,有怀疑。如果果真坚信不疑的话,什么障碍都没有,自有诸佛菩萨、护法龙天护持一定的道理。尤其是在这个时代,你们诸位想想,这个时代佛法真正是不绝如缕,佛法慧命将要断绝的这个时候,你发了这样的大心,十方菩萨、护法龙天他不照顾你照顾谁!因为这个心太稀有了。一切人都往名利里面走,你能够舍弃名利在道业上走,在过去不希奇,太多,大家都是慕道、修道、行道、弘道。现在太少,现在人是打著弘道的招牌,实际上做的不是弘道的事情。你这个心行真正在道业上,这个真正是稀有,不容易!所以这『成佛不远』我们相信。这个底下两句是比喻:
【然自信犹易。为人更难。】
这两句话也是说绝了,我们自己到这个程度,自己相信不疑,确实能做到;要叫别人也能够深信不疑,很难,真难。如果这个事情容易,诸佛菩萨示现在人间的话,都叫我们深信不疑那都做到,真难。这个真难就教给我们,你做法师教学,你要叫学生能够做到全程肯定的真信,是一桩难事情,这是不容易的。如果你认为我这个事情尽心尽力,那个学生可不听,自己退了心灰心,算了,我以后不教,这是你退心,你不了解众生根性。难也要教,尽我们自己的心,尽自己的责任,学生走了,走了还教,走了是什么?那是他的事情,还有不走的!这个走,那个还有来的。不能因为他走了,我们就退了心,就不教,那这不是菩萨,他走他的,连世间孔老夫子都是有教无类,绝不计较。所以确实有些人办学办灰了心,办怕了,诚心诚意好像在办学,要成全学生,没有办几天学生就跑掉。现在这个学生心确实是不对,那不管他,有一个没有跑的,我们就教一个。那些是什么?那些是流水生,流来流去随他,这一个不跑掉,那这一个就好好教他。其余都等於是旁听,他在这里住三天也好,五天也好,那随他去。你要能这样发心,你教学的心就不退转,你这个讲经也才能够如法。
所以讲经有的道场,听经的人很多,有的听经没几个。千万不要,听经多的人,气很足,很高兴,听众有这么多;看到只有三个、五个气没有了,泄了气,不愿意讲这都是错误,这都不是菩萨。菩萨是平等心,一万个人是这个讲法,一个人听还是这个讲法。几百人听我是这个精神,是这么大的音声;三个、二个人听,还是这么大的声音,决定没有两个样子,这才是如来使者。所以说无论是将来在外面讲经,或者是佛学院里头教学,学校教学绝不因为学生多寡、进退,而有两种态度,那你就不是法师,法师只有一个态度,没有两个态度。所以要晓得,《地藏经》里讲得很好,「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我们到阎浮提晓得众生刚强难化,心里早就有数!所以碰到这些刚强难化不在乎,慢慢来,这一生化不了还有来生。佛法教学是三世,生生世世在教学,不急於在这一生成就。对自己一生成就,对别人千万不要怀著要他一生成就的心,那你就办不到。所以这个地方讲自信很要紧,教他人信很难,自己一生成佛容易,一生往生净土的,上品上生都有,教别人也能够到这样不容易。这个末后一句,我们把它念掉:
【处此恶世。】
最后的第四行开始:
【不无依仗。如不轻弘经。】
这个『不轻』就是常不轻菩萨,他是我们的榜样,特别是在末法时期,恶世的榜样,我们要学常不轻菩萨。
【四众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
他替别人讲佛法,劝别人学佛讲经说法,人家不但不恭敬,不但是不供养,还要打他、欺负他、侮辱他。你看怎么样:
【犹避走远住。高声唱言。我不敢轻於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心里有没有怨言?没有,没有一句怨言,没有一点瞋恚心。转过来还要赞叹这些人,说不敢轻慢於你们,你们将来都要成佛。试问问,我们有没有这个雅量?好心对待人,人家是恶意来对待你,好心没有得到好报,那自己就埋怨死了。你看看人家怎么样!所以像这些情形,佛早就看得清清楚楚,让这些菩萨示现做我们的模范,让我们晓得怎样学习才能够成佛、成菩萨,才能够普度一切众生。典型在此地,不是叫我们看他们事情,叫我们要学他,都是说的自分上的事情。下课。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二十六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26
「见宝塔品」,这个见也念现,古时候是通用的,见就是显现。
【前文假言托喻。】
这个假当借说,就是借著言语比喻。
【一一皆指当人自心。】
不但是《法华经》的确是如此,佛说的一切经,可以说都是『假言托喻』,指归人心。
【犹恐不信。高推圣境。自甘绝分。】
这种人实在是太多了,『高推圣境』,就是那些都是佛菩萨再来的,我哪里有分?我的业障深重,好像没有分。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多,实在讲这就是迷惑颠倒不肯直下承当,病就在此地。
【故借多宝现塔为证。】
这一品可以说,完全就是为这些『自甘绝分』的人,来做一个见证。经里面所讲的多宝塔就是指的色身,塔中的佛多宝如来是指我们真心。
【高五百由旬。】
你不要去算那个多少里,一由旬四十里,『五百由旬』,现在我们飞机也飞不到这个高度,你要这样想法就错了,它是表法的。所以五百由旬是表:
【竖超五位也。】
『五位』是讲什么?在大乘法里头常讲信位、住位、行位、向位、地位,就是五十个位次的菩萨。可见得这显示的是一乘大法。
【纵广二百五十由旬者。】
也不是真有这个事情,那个塔是『纵广二百五十由旬』,那要算算这个塔多大?我们要去考证,印度自古以来没有建过这么大的塔。如果说是「竖高五百由旬」,那比这个喜马拉雅山高得太多了,喜马拉雅还没有这么高。「广二百五十由旬」,就是算小由旬,你们乘一个四十那多少里?恐怕全印度都装不下。所以这是表法的。表什么?
【横出二十五有也。】
『二十五有』就是三界,所以它是表这个意思。
【从地涌出者。】
从地里面出现涌出来了,『地』是代表什么?「地」是代表无明。
【从无明地涌出也。住在空中。则上不依天。下不著地。】
代表的什么?代表的是:
【依实相中道而住也。】
你看看完全讲的是我们心性。所以这个多宝塔、多宝如来,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用多宝这个名词来称它,绝不过分,因为我们的心性万德万能,实在是如此。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我们自性变现之物,自性是『依实相中道而住』,永远是这个样子,绝不染著。
【实相之理。无相而无所不相。故不碍其种种庄严。】
我们讲『无相』是从体上讲,真如本性体上讲无相;说无不相,是从作用上讲,用能现无量无边的相。所以诸位要记住,这个相是唯心所变,因此我们绝不能说哪些东西有,哪些东西没有。譬如像我们这个龙,有些人认为我们中国这个龙没有,真的没有吗?你们想想到底有、还是没有?既然是唯心所变,你想什么样就现什么样子。所以一切万物的形相它是个不定法,随心所变,随著自心所变的我们叫它做实相,随著我们妄心所变的叫妄相。譬如经里面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是随我们妄心变现,都是虚妄的。心虽然是无相,又可以说它是无不相,因此我们决定不能够指定了它是有相,或者是无相,那都错了。可是没见性的人他执著,凡夫执著有相,二乘人执著无相,都是执著在一边;唯有大乘菩萨通达实相,实相所谓是无相无不相。因为事实真相是这么一个情形,所以『不碍其种种庄严』,这个意思就是《华严经》所讲的事事无碍。清凉大师讲《华严经》,解释一真法界,他是用四无碍法界来解释,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么无碍?你看这里面就晓得,正是因为实相无相无不相,所以一切无有障碍。诸位要晓得,障碍是生在我们不觉,迷惑颠倒之中才会有障碍,觉了没有障碍。底下这里面有几个表法,你们读了之后,无论将来读什么经,看到这些东西就晓得表法的意思,《弥陀经》里头也不例外。譬如说:
【栏楯即法空座义。龛室即慈悲室义。幢幡乃锦绣所成。柔软飘扬。即忍辱衣义。】
说了这个三桩,其余的就应当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就晓得佛法里头表法的义趣。所以我们看到『栏楯』,「栏楯」就是栏杆,横的叫做栏,直的叫做楯,栏楯。有些人把它念成「盾」,譬如现在有很多人讲的矛盾,矛盾是念错了。但是大家都念错,我们念错他懂;你要是念正确了念「矛楯」,他不懂,所以大家都错念,那就对了。这个东西也是不定法,大家是这么念法,你也这个念法,他一听他就懂;我们念一个正确的音,他反而听不懂,他倒过头来说我们念错了。所以有些时候要恒顺众生,不要给他讲解,讲解添麻烦。教学要讲解清楚,为什么?遇到内行的人,他懂得,而现在外行人不少。所以我们自己要晓得,尤其在讲经的时候也念矛盾,为什么?他懂,一听他就懂,这是随顺大家。所以看到栏杆我们立刻就想到法空,万法皆空,你们诸位想想,万法皆空,那个法还有不平等…
《妙法莲华经大意(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