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P49

  ..續本文上一頁十方諸佛,他們那個幾千尊、幾萬尊就是一個釋迦牟尼佛。所以實在說,在末法時候這個情形,這個舍利弗尊者當時也示現這種樣子,所以說何況於末法?

  【苟能自信不疑。雖未即證。已勝叁乘。成佛不遠。】

  這個幾句話大家特別把它記住,問題就說我們相不相信?信不信佛所說的話?我們再想想《金剛經》裏面所講的,佛的言語如語者,真語、實語、如語、不異語、不诳語。我們信不信?如果我們真的相信,絕沒有疑惑,雖然我們沒有見到佛,佛沒給我們授記,我們就這個程度已經超越了叁乘。這個叁乘,聲聞緣覺不算,已經超越權教菩薩,爲什麼?因爲權教菩薩聽了這個話的時候,他懷疑,我們不疑,你就超越。你不疑你的修行就不會退轉,你弘法利生就不會遭遇到困難。凡是自行化他有了障礙,可以說你要找根本的因素,都是自己信心不固,有疑障,有懷疑。如果果真堅信不疑的話,什麼障礙都沒有,自有諸佛菩薩、護法龍天護持一定的道理。尤其是在這個時代,你們諸位想想,這個時代佛法真正是不絕如縷,佛法慧命將要斷絕的這個時候,你發了這樣的大心,十方菩薩、護法龍天他不照顧你照顧誰!因爲這個心太稀有了。一切人都往名利裏面走,你能夠舍棄名利在道業上走,在過去不希奇,太多,大家都是慕道、修道、行道、弘道。現在太少,現在人是打著弘道的招牌,實際上做的不是弘道的事情。你這個心行真正在道業上,這個真正是稀有,不容易!所以這『成佛不遠』我們相信。這個底下兩句是比喻:

  【然自信猶易。爲人更難。】

  這兩句話也是說絕了,我們自己到這個程度,自己相信不疑,確實能做到;要叫別人也能夠深信不疑,很難,真難。如果這個事情容易,諸佛菩薩示現在人間的話,都叫我們深信不疑那都做到,真難。這個真難就教給我們,你做法師教學,你要叫學生能夠做到全程肯定的真信,是一樁難事情,這是不容易的。如果你認爲我這個事情盡心盡力,那個學生可不聽,自己退了心灰心,算了,我以後不教,這是你退心,你不了解衆生根性。難也要教,盡我們自己的心,盡自己的責任,學生走了,走了還教,走了是什麼?那是他的事情,還有不走的!這個走,那個還有來的。不能因爲他走了,我們就退了心,就不教,那這不是菩薩,他走他的,連世間孔老夫子都是有教無類,絕不計較。所以確實有些人辦學辦灰了心,辦怕了,誠心誠意好像在辦學,要成全學生,沒有辦幾天學生就跑掉。現在這個學生心確實是不對,那不管他,有一個沒有跑的,我們就教一個。那些是什麼?那些是流水生,流來流去隨他,這一個不跑掉,那這一個就好好教他。其余都等於是旁聽,他在這裏住叁天也好,五天也好,那隨他去。你要能這樣發心,你教學的心就不退轉,你這個講經也才能夠如法。

  所以講經有的道場,聽經的人很多,有的聽經沒幾個。千萬不要,聽經多的人,氣很足,很高興,聽衆有這麼多;看到只有叁個、五個氣沒有了,泄了氣,不願意講這都是錯誤,這都不是菩薩。菩薩是平等心,一萬個人是這個講法,一個人聽還是這個講法。幾百人聽我是這個精神,是這麼大的音聲;叁個、二個人聽,還是這麼大的聲音,決定沒有兩個樣子,這才是如來使者。所以說無論是將來在外面講經,或者是佛學院裏頭教學,學校教學絕不因爲學生多寡、進退,而有兩種態度,那你就不是法師,法師只有一個態度,沒有兩個態度。所以要曉得,《地藏經》裏講得很好,「閻浮提衆生,剛強難化」,我們到閻浮提曉得衆生剛強難化,心裏早就有數!所以碰到這些剛強難化不在乎,慢慢來,這一生化不了還有來生。佛法教學是叁世,生生世世在教學,不急於在這一生成就。對自己一生成就,對別人千萬不要懷著要他一生成就的心,那你就辦不到。所以這個地方講自信很要緊,教他人信很難,自己一生成佛容易,一生往生淨土的,上品上生都有,教別人也能夠到這樣不容易。這個末後一句,我們把它念掉:

  【處此惡世。】

  最後的第四行開始:

  【不無依仗。如不輕弘經。】

  這個『不輕』就是常不輕菩薩,他是我們的榜樣,特別是在末法時期,惡世的榜樣,我們要學常不輕菩薩。

  【四衆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

  他替別人講佛法,勸別人學佛講經說法,人家不但不恭敬,不但是不供養,還要打他、欺負他、侮辱他。你看怎麼樣:

  【猶避走遠住。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心裏有沒有怨言?沒有,沒有一句怨言,沒有一點瞋恚心。轉過來還要贊歎這些人,說不敢輕慢於你們,你們將來都要成佛。試問問,我們有沒有這個雅量?好心對待人,人家是惡意來對待你,好心沒有得到好報,那自己就埋怨死了。你看看人家怎麼樣!所以像這些情形,佛早就看得清清楚楚,讓這些菩薩示現做我們的模範,讓我們曉得怎樣學習才能夠成佛、成菩薩,才能夠普度一切衆生。典型在此地,不是叫我們看他們事情,叫我們要學他,都是說的自分上的事情。下課。

  

  妙法蓮華 經大意  (第二十六集)  1981/7  臺灣圓覺寺  檔名:08-02-26

  「見寶塔品」,這個見也念現,古時候是通用的,見就是顯現。

  【前文假言托喻。】

  這個假當借說,就是借著言語比喻。

  【一一皆指當人自心。】

  不但是《法華經》的確是如此,佛說的一切經,可以說都是『假言托喻』,指歸人心。

  【猶恐不信。高推聖境。自甘絕分。】

  這種人實在是太多了,『高推聖境』,就是那些都是佛菩薩再來的,我哪裏有分?我的業障深重,好像沒有分。這樣的人實在是太多,實在講這就是迷惑顛倒不肯直下承當,病就在此地。

  【故借多寶現塔爲證。】

  這一品可以說,完全就是爲這些『自甘絕分』的人,來做一個見證。經裏面所講的多寶塔就是指的色身,塔中的佛多寶如來是指我們真心。

  【高五百由旬。】

  你不要去算那個多少裏,一由旬四十裏,『五百由旬』,現在我們飛機也飛不到這個高度,你要這樣想法就錯了,它是表法的。所以五百由旬是表:

  【豎超五位也。】

  『五位』是講什麼?在大乘法裏頭常講信位、住位、行位、向位、地位,就是五十個位次的菩薩。可見得這顯示的是一乘大法。

  【縱廣二百五十由旬者。】

  也不是真有這個事情,那個塔是『縱廣二百五十由旬』,那要算算這個塔多大?我們要去考證,印度自古以來沒有建過這麼大的塔。如果說是「豎高五百由旬」,那比這個喜馬拉雅山高得太多了,喜馬拉雅還沒有這麼高。「廣二百五十由旬」,就是算小由旬,你們乘一個四十那多少裏?恐怕全印度都裝不下。所以這是表法的。表什麼?

  【橫出二十五有也。】

  『二十五有』就是叁界,所以它是表這個意思。

  【從地湧出者。】

  從地裏面出現湧出來了,『地』是代表什麼?「地」是代表無明。

  【從無明地湧出也。住在空中。則上不依天。下不著地。】

  代表的什麼?代表的是:

  【依實相中道而住也。】

  你看看完全講的是我們心性。所以這個多寶塔、多寶如來,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用多寶這個名詞來稱它,絕不過分,因爲我們的心性萬德萬能,實在是如此。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我們自性變現之物,自性是『依實相中道而住』,永遠是這個樣子,絕不染著。

  【實相之理。無相而無所不相。故不礙其種種莊嚴。】

  我們講『無相』是從體上講,真如本性體上講無相;說無不相,是從作用上講,用能現無量無邊的相。所以諸位要記住,這個相是唯心所變,因此我們絕不能說哪些東西有,哪些東西沒有。譬如像我們這個龍,有些人認爲我們中國這個龍沒有,真的沒有嗎?你們想想到底有、還是沒有?既然是唯心所變,你想什麼樣就現什麼樣子。所以一切萬物的形相它是個不定法,隨心所變,隨著自心所變的我們叫它做實相,隨著我們妄心所變的叫妄相。譬如經裏面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是隨我們妄心變現,都是虛妄的。心雖然是無相,又可以說它是無不相,因此我們決定不能夠指定了它是有相,或者是無相,那都錯了。可是沒見性的人他執著,凡夫執著有相,二乘人執著無相,都是執著在一邊;唯有大乘菩薩通達實相,實相所謂是無相無不相。因爲事實真相是這麼一個情形,所以『不礙其種種莊嚴』,這個意思就是《華嚴經》所講的事事無礙。清涼大師講《華嚴經》,解釋一真法界,他是用四無礙法界來解釋,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爲什麼無礙?你看這裏面就曉得,正是因爲實相無相無不相,所以一切無有障礙。諸位要曉得,障礙是生在我們不覺,迷惑顛倒之中才會有障礙,覺了沒有障礙。底下這裏面有幾個表法,你們讀了之後,無論將來讀什麼經,看到這些東西就曉得表法的意思,《彌陀經》裏頭也不例外。譬如說:

  【欄楯即法空座義。龛室即慈悲室義。幢幡乃錦繡所成。柔軟飄揚。即忍辱衣義。】

  說了這個叁樁,其余的就應當舉一反叁,聞一知十,就曉得佛法裏頭表法的義趣。所以我們看到『欄楯』,「欄楯」就是欄杆,橫的叫做欄,直的叫做楯,欄楯。有些人把它念成「盾」,譬如現在有很多人講的矛盾,矛盾是念錯了。但是大家都念錯,我們念錯他懂;你要是念正確了念「矛楯」,他不懂,所以大家都錯念,那就對了。這個東西也是不定法,大家是這麼念法,你也這個念法,他一聽他就懂;我們念一個正確的音,他反而聽不懂,他倒過頭來說我們念錯了。所以有些時候要恒順衆生,不要給他講解,講解添麻煩。教學要講解清楚,爲什麼?遇到內行的人,他懂得,而現在外行人不少。所以我們自己要曉得,尤其在講經的時候也念矛盾,爲什麼?他懂,一聽他就懂,這是隨順大家。所以看到欄杆我們立刻就想到法空,萬法皆空,你們諸位想想,萬法皆空,那個法還有不平等…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