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缘起法与般若波罗蜜
缘起法即是般若波罗蜜。般若在明空理,而般若所说之空,是因缘空,非自性空。因缘空者,即是空空;自性空者,即是定空。定空是对有立空,空空即是不可得义。
空空之空,是不碍有之空,故空即不空。不空之空曰般若,空之不空曰方便。方便梵语为沤和。《大般若经》云,若人不知沤和,是不知般若也。
般若沤和,即性空缘起;沤和般若,即缘起性空。般若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三世诸导师,皆从此法出。
以般若沤和故,佛于空说无量;以沤和般若故,佛于无量说空。于空说无量,是世谛说;于无量说空,是第一义谛说。
于第一义谛,成其大智;于世谛中,成其大悲。以智导悲,普度十方而不住生死;以悲导智,彻证真空而不住涅槃。不住涅槃,则法身是一而无剎不现;不住生死,则普现十方而法身不动。犹如一月印千江,千江是一月。
当知以毕竟空故,佛大智圆满;以法界缘起故,佛大悲圆满。毕竟空是佛法身,法界缘起是佛报化身。是为等正觉,正遍知。故曰佛种从缘起。
般若经中,明二种智慧,一曰般若空慧,二曰方便胜智。不知方便智者,不知般若也。
龙树菩萨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所以因缘空,即是中道义。中道义圆摄无余,所以空即无量,无量即空。故《中论》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我们已经知道,诸法缘起,缘起则性空。性空即是般若空慧,缘起即是方便胜智。故缘起者,般若之大用也;般若者,缘起之体性也。是知缘起法,宗归般若。
般若者智慧也,缘起者方便也。菩萨以智慧成就自利功德,以方便成就利他功德。又可谓自利曰功,利他曰德,故缘起法,即无量功德智慧法门。智慧须假方便,无方便即不成功德。何以故?若无方便,于一切法必然取相必生住着。若取相住着,则不成功德。
既然无方便不成智慧,有智慧必具方便,故方便亦智慧也。智慧名曰实智,方便名曰权智,是以权智亦名方便胜智。所以智慧方便具足,方能成就一切功德。智慧说一切法空,方便说一切法有。得智慧者觉无上佛道,得方便者化一切众生。故曰虽有智慧,不假方便不成功德。
《大般若经》说般若与沤和,若菩萨知般若不知沤和,是不名知般若。般若译为智慧,沤和译为方便。菩萨以智慧行方便化众生,化现十方而不失智慧。智慧起用能随缘,方便随缘不失性。故菩萨虽具智慧而不住涅槃,虽行化道而不住生死,此所以名菩萨也。大哉智慧方便也,诚乃万行之师,千圣之母也。
沤和者,具称为沤和拘舍罗。译为方便胜智,即方便善巧之意。所谓方便善巧者,本来毕竟空中无有诸佛,亦无众生,以方便善巧说度众生成佛。毕竟空中本无三乘人,说有三乘人,此方便善巧也。毕竟空中,本无三乘法,乃至无一切法,说有一切法者,方便善巧也。若菩萨无方便胜智,便不得成就无上佛道。若菩萨有方便胜智,便能终成无上觉。
《放光般若经》卷第二曾说:
「复有菩萨无有沤惒拘舍罗,从四禅行六波罗蜜,持是禅福生长寿天,不尽天寿来生世间供养诸佛,是菩萨辈诸根暗钝不大聪明。
舍利弗。复有菩萨行于四禅及四等意四无形禅念,三十七品大慈大悲,持沤惒拘舍罗禅福不能稽留,常生诸佛所教授处,当生是拔陀劫中成逮觉者,常不离般若波罗蜜。
复有菩萨以行四禅及四等意四无形定,以沤惒拘舍罗不随禅生,生于种姓大豪贵家,生梵志家生迦罗越家,所可生处常教众生。
复有菩萨行四禅四等意四无形定,以沤惒拘舍罗不为禅所稽留,来生四王天生忉利天生第六天,常教授诸天净佛国土,教授众生供侍诸佛。
复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惒拘舍罗行第一禅,生于梵天于梵天中尊,从梵天已至十方诸佛转*轮处,请诸佛世尊转于*轮。
复生一生补处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惒拘舍罗,具于四禅具四等意四无形定,三十七品空无相无愿,具足三昧不随禅处常见诸佛供事世尊,持清净行便生兜术天,于其天上随其寿命诸根具足,为无央数诸天人眷属围绕而为说法,已复来生世间人中,作阿惟三佛。」
这一段文,是说明菩萨有方便智与无方便智的不同。无方便智不得成就佛道,有方便智可成就无上佛道。现在略解这段文。
复有菩萨无有沤惒拘舍罗,从四禅行六波罗蜜,持是禅福生长寿天,不尽天寿,来生世间,供养诸佛。是菩萨辈,诸根暗钝,不大聪明。
无沤惒拘舍罗者,是无方便胜智也。所谓四禅,系指色界行人言。初禅三天,梵众、梵辅、大梵。二禅三天,少光、无量光、光音。三禅三天,少净、无量净、遍净。四禅九天,无云、福生、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
初禅至无想天凡圣外道皆有,例如无想天即是外道天。四禅中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等五天,又名五不还天,或五净居天,系三果圣人所居之处,无有凡夫外道。三果圣人居此,已断尽欲界九品思惑,更不还生欲界,故名五不还天。
依《成实论》谓:「若生净居天,是人不复到无色处,以乐慧故。若人生无色处者,是人终不生净居天,以乐定故。」故知乐慧之人,从五净居天出三界得无漏。乐定者,从广果天生四无色天出三界得无漏。乐定之人不起化道,乐慧之人可回小向大。
从四禅行六波罗蜜。六波罗蜜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此六波罗蜜,是菩萨行。说明此人虽生四禅,但不忘菩萨行也。虽不忘菩萨行,但以乐定故,持仗禅福,生于长寿天。长寿天者,四无色天也。非想非非想天寿八万大劫,于三界内其寿最长,故曰长寿天。
不尽天寿来生世间,供养诸佛。非想非非想天寿尽有两种人:一种人断烦恼,以断烦恼故,出三界证无漏是为圣人。一种人不断烦恼,以不断烦恼故,为业力所追,还入生死是为凡夫。
菩萨以愿力故,既不证涅槃,又不随业力堕入生死。所以不尽天寿,来生世间供养诸佛。不尽天寿,是表示菩萨,非因业力落入世间也。供养诸佛,是表示菩萨不忘失菩提心也,以行六波罗蜜之功德,还生佛世也。
是菩萨辈,诸根暗钝不大聪明。如是菩萨以无方便智故,所以诸根暗钝,不大聪明。不大聪明者,不得大智慧也。以上说菩萨无方便智者,有此大过。
舍利弗下,明第二种菩萨。复有菩萨行于四禅及四等意四无形禅念,三十七品,大慈大悲。以下顺次说菩萨有方便智的功德。
四禅已如上释。四等意即四无量心。四无量心者,即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慈悲喜舍者,四种梵行也。此四无量心皆为度众生而发,众生无量,故心亦无量,曰四无量心。佛于经中方便说「修慈极远生遍净,修悲极远生空处,修喜极远生识处,修舍极远生无所有」。遍净是第三禅天,悲无量心以上,均生无色界。
若依毗昙,谓喜无量心,在初、二禅;余慈悲舍三无量心,在四禅。若依成实与大乘,均谓四无量心,修之可得八禅之报。总之四种无量心,均不出色无色界,故曰四种梵行。
四无形禅念,即四无色定也。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三十七品,大慈大悲。三十七助道品者,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声闻乘人,为求出离而修三十七道品。菩萨却是为度一切众生,修三十七道品,故曰大慈大悲。
持沤惒拘舍罗,禅福不能稽留。是说这些菩萨,因为有方便胜智的关系,所以不味着于禅定。故曰禅福不能稽留。
常生诸佛所教授处以下,是明这些菩萨,勤求佛道,常生佛所,受佛教化。以勤求佛道故,所以将来生于拔陀劫中,逮得正觉。常不离般若波罗蜜者,不离行菩萨行也。这是说如是等菩萨,以方便智慧上求佛道,便能成就觉道,不失菩萨行也。
复有菩萨以行四禅及四等意四无形定。以下明菩萨不但有方便胜智,并且更能不舍度化众生,所以功德益为殊胜。
四禅四等意四无形定,已如上释。以有方便智,所以不随禅定而生。却不畏生死,下生人间,故生于种姓大豪贵家。
生梵志家。梵志即婆罗门,婆罗门有四种。一者,七岁以上在家学问。二者十五岁以上游方学问。三者,年至四十岁,取妻生子,在家修道。在家修道之婆罗门,称为梵志。四者,年满五十岁,入山修道。故梵志者,是在家修道的婆罗门。
生迦罗越家。迦罗翻译为居士。所可生处,常教众生。明如是等菩萨,不但上求佛道,且能下化众生也。
复有菩萨行四禅四等意四无形定,以沤惒拘舍罗不为禅所稽留,来生四王天生忉利天生第六天……。此菩萨以方便智不味着于禅定,来生欲界天中。若为禅所稽留者,则住色无色界,不来欲界矣。此菩萨为度众生故,来生欲界,生六欲天中。
菩萨生六欲天中,为度化诸天及人,常教授诸天净佛国土。净佛国土者,菩萨自不造粗业,亦教别人不作粗业,此之谓净佛国土。令佛国土,无诸恶道也。同时是诸菩萨,教授一切众生供侍诸佛。众生云何供侍诸佛?众生欲供侍诸佛,便应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度一切众生。
复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惒拘舍罗行第一禅……。如是菩萨,不但有方便智,并且以方便智行般若波罗蜜。云何菩萨摩诃萨以方便智行般若波罗蜜?菩萨应以无住为方便,行般若波罗蜜。应以无取为方便,以无舍为方便,以无分别为方便,以无得为方便,以不见一切法为方便,行般若波罗蜜。
云何菩萨以沤惒拘舍罗行第一禅?菩萨虽入初禅,但以无住为方便,以无取…
《缘起法泛谈 六、缘起法与般若波罗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