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緣起法與般若波羅蜜
緣起法即是般若波羅蜜。般若在明空理,而般若所說之空,是因緣空,非自性空。因緣空者,即是空空;自性空者,即是定空。定空是對有立空,空空即是不可得義。
空空之空,是不礙有之空,故空即不空。不空之空曰般若,空之不空曰方便。方便梵語爲漚和。《大般若經》雲,若人不知漚和,是不知般若也。
般若漚和,即性空緣起;漚和般若,即緣起性空。般若菩薩母,方便以爲父,叁世諸導師,皆從此法出。
以般若漚和故,佛于空說無量;以漚和般若故,佛于無量說空。于空說無量,是世谛說;于無量說空,是第一義谛說。
于第一義谛,成其大智;于世谛中,成其大悲。以智導悲,普度十方而不住生死;以悲導智,徹證真空而不住涅槃。不住涅槃,則法身是一而無剎不現;不住生死,則普現十方而法身不動。猶如一月印千江,千江是一月。
當知以畢竟空故,佛大智圓滿;以法界緣起故,佛大悲圓滿。畢竟空是佛法身,法界緣起是佛報化身。是爲等正覺,正遍知。故曰佛種從緣起。
般若經中,明二種智慧,一曰般若空慧,二曰方便勝智。不知方便智者,不知般若也。
龍樹菩薩曰,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所以因緣空,即是中道義。中道義圓攝無余,所以空即無量,無量即空。故《中論》雲,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我們已經知道,諸法緣起,緣起則性空。性空即是般若空慧,緣起即是方便勝智。故緣起者,般若之大用也;般若者,緣起之體性也。是知緣起法,宗歸般若。
般若者智慧也,緣起者方便也。菩薩以智慧成就自利功德,以方便成就利他功德。又可謂自利曰功,利他曰德,故緣起法,即無量功德智慧法門。智慧須假方便,無方便即不成功德。何以故?若無方便,于一切法必然取相必生住著。若取相住著,則不成功德。
既然無方便不成智慧,有智慧必具方便,故方便亦智慧也。智慧名曰實智,方便名曰權智,是以權智亦名方便勝智。所以智慧方便具足,方能成就一切功德。智慧說一切法空,方便說一切法有。得智慧者覺無上佛道,得方便者化一切衆生。故曰雖有智慧,不假方便不成功德。
《大般若經》說般若與漚和,若菩薩知般若不知漚和,是不名知般若。般若譯爲智慧,漚和譯爲方便。菩薩以智慧行方便化衆生,化現十方而不失智慧。智慧起用能隨緣,方便隨緣不失性。故菩薩雖具智慧而不住涅槃,雖行化道而不住生死,此所以名菩薩也。大哉智慧方便也,誠乃萬行之師,千聖之母也。
漚和者,具稱爲漚和拘舍羅。譯爲方便勝智,即方便善巧之意。所謂方便善巧者,本來畢竟空中無有諸佛,亦無衆生,以方便善巧說度衆生成佛。畢竟空中本無叁乘人,說有叁乘人,此方便善巧也。畢竟空中,本無叁乘法,乃至無一切法,說有一切法者,方便善巧也。若菩薩無方便勝智,便不得成就無上佛道。若菩薩有方便勝智,便能終成無上覺。
《放光般若經》卷第二曾說:
「複有菩薩無有漚惒拘舍羅,從四禅行六波羅蜜,持是禅福生長壽天,不盡天壽來生世間供養諸佛,是菩薩輩諸根暗鈍不大聰明。
舍利弗。複有菩薩行于四禅及四等意四無形禅念,叁十七品大慈大悲,持漚惒拘舍羅禅福不能稽留,常生諸佛所教授處,當生是拔陀劫中成逮覺者,常不離般若波羅蜜。
複有菩薩以行四禅及四等意四無形定,以漚惒拘舍羅不隨禅生,生于種姓大豪貴家,生梵志家生迦羅越家,所可生處常教衆生。
複有菩薩行四禅四等意四無形定,以漚惒拘舍羅不爲禅所稽留,來生四王天生忉利天生第六天,常教授諸天淨佛國土,教授衆生供侍諸佛。
複有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漚惒拘舍羅行第一禅,生于梵天于梵天中尊,從梵天已至十方諸佛轉*輪處,請諸佛世尊轉于*輪。
複生一生補處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漚惒拘舍羅,具于四禅具四等意四無形定,叁十七品空無相無願,具足叁昧不隨禅處常見諸佛供事世尊,持清淨行便生兜術天,于其天上隨其壽命諸根具足,爲無央數諸天人眷屬圍繞而爲說法,已複來生世間人中,作阿惟叁佛。」
這一段文,是說明菩薩有方便智與無方便智的不同。無方便智不得成就佛道,有方便智可成就無上佛道。現在略解這段文。
複有菩薩無有漚惒拘舍羅,從四禅行六波羅蜜,持是禅福生長壽天,不盡天壽,來生世間,供養諸佛。是菩薩輩,諸根暗鈍,不大聰明。
無漚惒拘舍羅者,是無方便勝智也。所謂四禅,系指色界行人言。初禅叁天,梵衆、梵輔、大梵。二禅叁天,少光、無量光、光音。叁禅叁天,少淨、無量淨、遍淨。四禅九天,無雲、福生、廣果、無想、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
初禅至無想天凡聖外道皆有,例如無想天即是外道天。四禅中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等五天,又名五不還天,或五淨居天,系叁果聖人所居之處,無有凡夫外道。叁果聖人居此,已斷盡欲界九品思惑,更不還生欲界,故名五不還天。
依《成實論》謂:「若生淨居天,是人不複到無色處,以樂慧故。若人生無色處者,是人終不生淨居天,以樂定故。」故知樂慧之人,從五淨居天出叁界得無漏。樂定者,從廣果天生四無色天出叁界得無漏。樂定之人不起化道,樂慧之人可回小向大。
從四禅行六波羅蜜。六波羅蜜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此六波羅蜜,是菩薩行。說明此人雖生四禅,但不忘菩薩行也。雖不忘菩薩行,但以樂定故,持仗禅福,生于長壽天。長壽天者,四無色天也。非想非非想天壽八萬大劫,于叁界內其壽最長,故曰長壽天。
不盡天壽來生世間,供養諸佛。非想非非想天壽盡有兩種人:一種人斷煩惱,以斷煩惱故,出叁界證無漏是爲聖人。一種人不斷煩惱,以不斷煩惱故,爲業力所追,還入生死是爲凡夫。
菩薩以願力故,既不證涅槃,又不隨業力墮入生死。所以不盡天壽,來生世間供養諸佛。不盡天壽,是表示菩薩,非因業力落入世間也。供養諸佛,是表示菩薩不忘失菩提心也,以行六波羅蜜之功德,還生佛世也。
是菩薩輩,諸根暗鈍不大聰明。如是菩薩以無方便智故,所以諸根暗鈍,不大聰明。不大聰明者,不得大智慧也。以上說菩薩無方便智者,有此大過。
舍利弗下,明第二種菩薩。複有菩薩行于四禅及四等意四無形禅念,叁十七品,大慈大悲。以下順次說菩薩有方便智的功德。
四禅已如上釋。四等意即四無量心。四無量心者,即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慈悲喜舍者,四種梵行也。此四無量心皆爲度衆生而發,衆生無量,故心亦無量,曰四無量心。佛于經中方便說「修慈極遠生遍淨,修悲極遠生空處,修喜極遠生識處,修舍極遠生無所有」。遍淨是第叁禅天,悲無量心以上,均生無色界。
若依毗昙,謂喜無量心,在初、二禅;余慈悲舍叁無量心,在四禅。若依成實與大乘,均謂四無量心,修之可得八禅之報。總之四種無量心,均不出色無色界,故曰四種梵行。
四無形禅念,即四無色定也。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叁十七品,大慈大悲。叁十七助道品者,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聲聞乘人,爲求出離而修叁十七道品。菩薩卻是爲度一切衆生,修叁十七道品,故曰大慈大悲。
持漚惒拘舍羅,禅福不能稽留。是說這些菩薩,因爲有方便勝智的關系,所以不味著于禅定。故曰禅福不能稽留。
常生諸佛所教授處以下,是明這些菩薩,勤求佛道,常生佛所,受佛教化。以勤求佛道故,所以將來生于拔陀劫中,逮得正覺。常不離般若波羅蜜者,不離行菩薩行也。這是說如是等菩薩,以方便智慧上求佛道,便能成就覺道,不失菩薩行也。
複有菩薩以行四禅及四等意四無形定。以下明菩薩不但有方便勝智,並且更能不舍度化衆生,所以功德益爲殊勝。
四禅四等意四無形定,已如上釋。以有方便智,所以不隨禅定而生。卻不畏生死,下生人間,故生于種姓大豪貴家。
生梵志家。梵志即婆羅門,婆羅門有四種。一者,七歲以上在家學問。二者十五歲以上遊方學問。叁者,年至四十歲,取妻生子,在家修道。在家修道之婆羅門,稱爲梵志。四者,年滿五十歲,入山修道。故梵志者,是在家修道的婆羅門。
生迦羅越家。迦羅翻譯爲居士。所可生處,常教衆生。明如是等菩薩,不但上求佛道,且能下化衆生也。
複有菩薩行四禅四等意四無形定,以漚惒拘舍羅不爲禅所稽留,來生四王天生忉利天生第六天……。此菩薩以方便智不味著于禅定,來生欲界天中。若爲禅所稽留者,則住色無色界,不來欲界矣。此菩薩爲度衆生故,來生欲界,生六欲天中。
菩薩生六欲天中,爲度化諸天及人,常教授諸天淨佛國土。淨佛國土者,菩薩自不造粗業,亦教別人不作粗業,此之謂淨佛國土。令佛國土,無諸惡道也。同時是諸菩薩,教授一切衆生供侍諸佛。衆生雲何供侍諸佛?衆生欲供侍諸佛,便應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度一切衆生。
複有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漚惒拘舍羅行第一禅……。如是菩薩,不但有方便智,並且以方便智行般若波羅蜜。雲何菩薩摩诃薩以方便智行般若波羅蜜?菩薩應以無住爲方便,行般若波羅蜜。應以無取爲方便,以無舍爲方便,以無分別爲方便,以無得爲方便,以不見一切法爲方便,行般若波羅蜜。
雲何菩薩以漚惒拘舍羅行第一禅?菩薩雖入初禅,但以無住爲方便,以無取…
《緣起法泛談 六、緣起法與般若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