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舍、無分別、無得、無所見爲方便,故能不味著于禅。
生于梵天于梵天中尊。初禅有叁天,即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大梵天爲于梵天中尊。大梵天王護持佛法,諸佛成佛時,大梵天王必至佛所請佛說法。因爲諸佛初證得無上菩提,知菩提者,清淨寂靜平等無诤,故默然而住。以法無因緣不起也。待大梵天王請佛轉*輪,佛始爲衆生說法。世尊釋迦牟尼佛成等正覺後,默然而住。大梵天王請佛轉*輪,佛始從座而起,往鹿野園,爲五比丘轉妙*輪。諸佛成等正覺以後,若無人請轉*輪,佛即入滅。如須扇多佛,成佛以後,衆生善根不具,大梵天王未請佛轉*輪,于是須扇多佛,朝成佛,暮即取滅。
以如是故,大梵王從梵天已(以)至十方諸佛轉*輪處,請諸佛世尊轉于*輪。
複生(複生應爲複有)一生補處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漚惒拘舍羅,具于四禅,具四等意四無形定,叁十七品,空無相無願……
空、無相、無願是叁種叁昧,又名叁種解脫。由此叁者可入涅槃極理,故曰涅槃有叁門,即空、無相、無願。一切法性皆空,故曰空叁昧門。一切法相如幻,故曰無相叁昧門。既然一切法空、無相,故一切法無生、無起無作、不可取不可願不可求,故曰無願,亦曰無起無作叁昧。
具于四禅具四等意四無形定之「具」字,是具足圓滿義。此具足義,直冠至空、無相、無願。應爲具足四禅、四等意、四無形定、叁十七品、空無相無願。故最後雲具足叁昧。
一生補處菩薩是等覺位,鄰極亞聖,一切具足,唯化生之緣待滿而已。
不隨禅處。如是菩薩近妙覺,已得大自在,故不隨諸禅處。常見諸佛,供事世尊。等覺菩薩,望佛則曰菩薩,望菩薩則曰佛。
持清淨行,便生兜術天。兜術天是欲界第四天,故此天尚有淫欲。然此菩薩雖然示現生兜術天,卻是持清淨行,生于兜術天內院。
于其天上隨其壽命。兜術天壽有限,人間四百年爲兜術天一日一夜。如是叁十天爲一月,十二月爲一年,兜術天壽四百年。而等覺菩薩雖生彼天,然壽命不受此限。例如彌勒菩薩,于第十小劫中,人壽減劫至八萬歲時,下生人間,兜術天人,絕無如此長的壽命。故雖然示現生于兜術天上,但卻隨其壽命住世也。
諸根具足以下,是說菩薩相好圓滿也。爲無央數諸天人說法,施行度化。
已複來生世間人中,作阿惟叁佛。菩薩因緣具足以後,下生人間,示現作佛。佛爲天人師,因爲佛爲天及人說法,天及人可得無上菩提。佛亦爲余道衆生說法,但余道衆生不能直接證無上菩提,以聞法因緣,只能生人天中。
阿惟叁佛,譯爲現等覺,即成佛也。
上來順次說菩薩有方便智,可直至成佛。至此解釋這段經文竟。
所以有方便始成智慧,以智慧方能成等正覺。在因地修行,其智慧曰般若。若證得無上菩提,般若便轉名薩婆若。薩婆若譯曰一切種智,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也。所以有智慧具方便,始能成就無上佛道。故曰智慧菩薩母,方便以爲父,叁世諸導師,皆從此法出。
菩薩摩诃薩具般若智慧,知五陰、根、塵、識、內身、外事、乃至一切法相,唯是假名無實有體。菩薩雖如是知如是見,然爲憐憫一切迷惑衆生,方便行般若波羅蜜。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多,只爲利益衆生,而不立知見。不見一切法有,不見一切法無,不見一切法或常或無常,或樂或苦,或我或無我,或淨或不淨,或有相或無相,或有爲或無爲,或善或不善,或有煩惱或無煩惱,或世間或出世間。菩薩若能如是不見一切法,即是見般若也。何以故?若菩薩強立知見,皆無明本也。若起無明,雲何能度衆生?
應知一切法不可得,即是般若波羅蜜。因爲真實不可得,無分別故。虛妄不可得,非實有故。所以《大般若經》雲:「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于一切法都無所見。于一切法無所見時,其心不驚不恐不怖,于一切法心不沈沒,亦不憂悔……于一切法都無所得。」
菩薩若于一切法有所見,便是無明。于一切法有所得,便是無明。菩薩般若智慧,利如金剛,能斷無明惑,故于法無見無得。以如是故,菩薩于一切法,如實知而不著。于五陰法如實知而不著,于十八界十二入如實知而不著。于有爲法無爲法,有漏法無漏法,世間法出世間法,外道法佛法,乃至一切法,皆如實知而不著。是故菩薩心至極清淨。心清淨故,所以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心清淨故,能入叁界度一切衆生。
所以取著法相者,便是無有方便智。應知一切法相,緣起如幻,畢竟空寂。經雲,色究竟,即不名色;受想行識究竟,即不名受想行識;十二入十八界究竟,即不名十二入十八界;乃至一切法究竟,即不名一切法。何以故?一切法究竟,即歸空寂故。
一切衆生,不知法相緣起虛妄,竟執爲實有,以致落入生死。佛度衆生出生死入涅槃,其實無生死可出,亦無涅槃可入,不過拔出衆生虛妄執見而已。所以《大般若經》中說:「佛告善現!所化有情住在名相虛妄分別,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從彼名相虛妄分別,救拔令出。」
《楞伽經》所說五法,即相、名、妄想、真智、如如。衆生不知一切名相虛妄不實,反而妄想執著,是故名爲衆生。若能不虛妄執取名相,便可獲得真智如如了。相、名、妄想叁者,名爲凡情。真智、如如二者,是爲聖智。此聖智者,即清淨心也。今人學佛,每將佛法當學問作。不知學問者,皆相、名、妄想也。若如此求佛法者,誠如緣木求魚也。
所謂一切法究竟者,即是真如也。真如甚深不可思議,所以緣起法相亦甚深不可思議。色究竟即真如,受想行識究竟即真如,一切法究竟即真如。真如者即是真智如如,亦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故緣起法中,無有少法可得,無有少法是實,無有少法生,無有少法滅,無有少法相應不相應,無有少法積聚不積聚。何以故?因爲諸法緣起皆不實故,諸法緣起皆無生故。若人謂法可得,法有實,法有生滅,法有相應不相應,法有積聚不積聚,如是之人便爲邪見。
若人了知一切法悉皆如幻,一切法緣起悉皆無實。雖分別一切法,而不取相想著,知如是分別悉如幻事。因爲分別一切法至究竟處,皆畢竟空故。如是即得真智,即得如如。
所以一切法相,如來如實覺爲無相。例如變礙是色相,如來如實覺爲無相。領納是受相,如來如實覺爲無相。取相爲想相,如來如實覺爲無相。造作是行相,如來如實覺爲無相。了別是識相,如來如實覺爲無相。苦惱聚是蘊相,如來如實覺爲無相。乃至不顛倒是真如相,不虛妄是四聖谛相,無擾惱是四靜慮相,無喧雜是四無色定相,無系縛是八解脫相,能出離是叁十七道品相……如來悉如實知,是爲無相。
何以故?因爲一切法究竟,即是畢竟空。于畢竟空中無變礙、領納、取相、造作、了別、苦惱聚、顛倒與不顛倒、虛妄與不虛妄,乃至無出離與不出離等相。故如來如實知悉爲無相。是知我們學佛,不應取著于相。應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謂見如來者,即如實知如實見也。如實知如實見者,即知一切法悉畢竟空也。
所以依世谛安立一切法,依世谛安立一切法相,乃至依世谛安立諸法緣起,不依第一義谛。于第一義中,一切法無相無名,無說無示,一切法性不可分別故。
是以菩薩智慧,以無所得爲方便攝受一切法。凡夫不如實知,以有所得心取著一切法。取著一切法者,不過取著于假相假名而已。以取著假相假名故,于是自生妄想。以妄想故,于是生煩惱。因煩惱而造業,因業而受報,以致輪回六道。
若能不取著一切名相,則能無煩惱。無煩惱則能不造惡業,無惡業則不受苦報。所以凡夫若能不取于相,便可叁業清淨,業障消除了。
諸法真實義者,一者相有,二者性無。若約法而言,便是二谛。如約智慧言,即是般若與漚和。如此分別,皆緣起性空義也。就緣起言,佛法以緣起故流布于世間。像五陰、六根、六塵、四大、善不善無記、生法滅法、去來現在法、有爲法無爲法、見聞覺知、受持修行,乃至菩提涅槃等,皆以緣起而流布世間。以緣起故,佛法得以流通益物。
如就空義言,所有緣起諸法,如五陰、六根、六塵、四大、善惡無記、生滅之法、去來現在法、有爲無爲法、見聞覺知、受持修行,乃至菩提涅槃等,其性悉無。如此性無,即是空義。
衆生無方便智,見緣起乃執爲實有,以致顛倒迷入生死。諸佛具足權實二智,所以說空說有,一皆如實。而如實者名爲中道,諸佛世尊以此中道智,除斷一切障礙。是故中道智,又名一切智。
衆生顛倒計著,有二種人:一者計著緣起一切法有真實性。是人由于執有,不識中道義。二者不信緣起諸法,流布世間。是人由于執空,不識中道義。若人執有執空,皆永失佛法也。
如果衆生無如此二過,便知緣起者,隨世俗而有差別也。雖然隨俗差別,而差別者只是因緣幻現,法則實無有性。即此無性,正是世谛之體也。故世谛者順乎于性,即無分別。如此即是順乎第一義谛體也。
知世谛即第一義谛,是曰方便實智。知第一義谛即世谛,是曰實方便智。菩薩具如是智慧,便于一切法不生執著。因爲如實知一切法悉畢竟空不可得故。若于法生有所得想者,即爲著想。若著想者,則于佛法以外,起有爲想。于有爲法外,複起無爲想。于是于佛法便生解執,如是便不能向無上佛道矣。
所以菩薩有智慧與方便,乃于一切法不取相不執著。有人誤會不取相不執著之義,于是産生不正知見。
有一次一位居士問我:「法師修何法門?」
我回答說:「老實念佛。」
那位居士很不以爲然地說:「修行人不應取相,不應執著。法師念佛求生西方,豈非取相,豈非執著?」
我很鄭重地問那位居士:「請問居士修何法門?」那位居士頗爲自負的說:「我修禅,禅是無相的,禅是無念的,是無執著的。不像念佛法門,執著相執著念。法師要知道,若生執著,是不能獲得解脫的。」
于是我向他說:「如此說來,我念佛是執著于相,執著于念。那麼你修禅,豈非執著于無相,執著于無念嗎?」居士頗覺愕然。
我告訴他說:「要知道,不執著是不顛倒義、如實義、空義、畢竟淨義、無住義、無分別義、無相義、平等義、無所有義、不可得義也,非謂『有』不執著也。亦不是無立場便是無執著,有立場便是執著。若謂『有』不執著,便成邊見。」
「例如你說我念佛是執著,那麼你不念佛亦是執著。你說我不參禅是執著,你參禅豈不亦是執著?諸如信佛是執著,不信佛亦是執著。忠孝是執著,不忠不孝亦是執著。仁愛是執著,不仁愛亦是執著。信義是執著,不信義亦是執著。和平是執著,不和平亦是執著。」
「再如你吃飯是執著,不吃飯亦是執著。睡覺是執著,不睡覺亦是執著。作事是執著,不作事亦是執著。行走是執著,不行走亦是執著。若如是者,何處找不執著呢?應知如是戲論,無有是處。居士卻不知如是戲論,卻正是執著也。」
于是我告訴他說:
「居士不知,不顛倒即不執著。何以故?以不顛倒則知一切法畢竟空。于畢竟空中,無有法可執著,亦無有法不可執著。如是故假名曰不執著。
再如,法如實則空,無住則空,畢竟淨則空,無分別則空,無相則空,平等則空,無所有則空,不可得則空。空中無執著無不執著。知無執著則曰實智,知無不執著則曰方便智。具如是智慧者,是名無執著也。」
所以菩薩以智慧方便故,乃能于一切法不取相不執著。以不執著故,所以能如實知一切法。
《緣起法泛談 六、緣起法與般若波羅蜜》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