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为胜光天子说王法经句解 释经文

  释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百千人俱。皆是大阿罗汉诸漏已尽。复与无量菩萨摩诃萨俱。人中大龙一生补处。」

  

  此是证信序,证明此经真实不虚,以六种因缘以为证明。

  

  「如是」者信成就;「我闻」者闻成就;「一时」者时成就;「薄伽梵」者说法主成就;「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乃处成就;「与大苾刍」下,是众成就。此六种因缘具足,证明此经真实不虚。

  

  如是,佛如是说,非结集经人所说,谓系佛所说真实不虚,足可凭信也。

  

  我闻,此经乃佛金口所说,是我亲耳所闻,无错谬也。

  

  一时,为佛说经之时。

  

  薄伽梵,译为世尊。《佛地论》举六义释之,即自在义,炽盛义,端严义,名称义,吉祥义,尊贵义。是说法主。

  

  

  

  室罗伐城,即舍卫城。逝多林,逝多系太子名,亦翻为祇陀太子。林属逝多太子所有,故曰逝多林。给孤独园,园乃给孤独长者献佛者,故曰给孤独园。

  

  与大苾刍众百千人俱。出家受具足戒之男众名苾刍。释有三义:一、乞士。上乞法以养慧命,下乞食以养色身。如果只乞食不乞法,便同世间乞儿,不名苾刍。二、破恶。苾刍出家受具,须破杀盗淫、妄语恶口绮语两舌七支恶。三、怖魔。苾刍出家受具,佛眷属增盛,魔眷属减少,故魔恐怖。大苾刍之大,有大、多、胜三义。大者,谓此等苾刍,于小乘有学人中,德望俱尊。多者,谓此等苾刍,博通内外经典。胜者,谓此等苾刍,知见殊胜,胜过九十六种外道。如是苾刍众,有百千人俱。

  

  皆是大阿罗汉。阿罗汉乃声闻极果,译为应供、杀贼、无生。回小向大者,谓大阿罗汉。佛亦称大阿罗汉,然佛过无不尽、德无不圆,与声闻大阿罗汉不同,佛称大阿罗汉者,于生死、涅槃二边无所着,名无生;断尽五住烦恼,名杀贼;福被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鬼、畜生、地狱等九道,名应供。

  

  诸漏已尽,谓欲漏、有漏、无明漏已尽,已得解脱出三界也。约因言,烦恼为漏;约果言,生死为漏。此等大阿罗汉,见思烦恼已断,分段生死已了,故诸漏已尽。

  

  菩萨具足称为菩提萨埵,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故菩萨译为觉有情。觉者上求佛道,有情者下化众生,故上求下化是菩萨行。

  

  摩诃萨译为大,菩萨摩诃萨,乃地上菩萨,如是菩萨摩诃萨无量。

  

  人中大龙,是赞叹词。一生补处,是等觉位。

  

  「尔时世尊在一树下。于胜妙座加趺而坐。于大众中普为人天。演说自证微妙之法。所谓初中后善文义巧妙。纯一圆满清净鲜白梵行之相。」

  

  尔时世尊正在树下为人天大众说法。演说自证微妙之法,即无上菩提。佛证无上菩提名自觉,以无上菩提方便化众名觉他。佛证无上觉,系自性圆显,不由他得,如是方名「无上」。若由他得,以上还有师,岂得谓无上?故曰演说自证无上微妙之法。是故当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人人性中自具,不须外求,自性以外,并无一法可得。自性圆显,便名成佛。自性被烦恼业所障,便名众生。佛是已圆显自性之众生,众生是自性未显之佛。佛已如此成佛,众生当来亦必如此成佛。

  

  初中后善文义巧妙。无上菩提,即实相一谛,亦曰一佛乘。佛以大悲方便,将一乘教法方便说三,乃有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声闻法曰初,缘觉法曰中,菩萨大乘曰后。三乘法皆一佛乘之方便说,一乘开则为三,三乘合则为一。虽以一乘法方便为三乘人说,而三乘人不知。声闻人谓佛说声闻法,缘觉人谓佛说缘觉法,菩萨谓佛唯说大乘法。其实佛说一佛乘,无二亦无三。故初中后善,文义巧妙。

  

  纯一圆满,即一乘教法也。清净鲜白,梵行之相,系赞此一乘教法。

  

  「尔时憍萨罗国王胜光天子严驾侍从。出室罗伐往逝多林。欲礼世尊恭敬供养承事亲近。既至林所下车整衣诣大师处。遥见如来坐于树下为众说法。颜貌端正调伏诸根。意乐寂静住增上定。人中龙象如师子王。亦如牛王如善智马人中最上。如白莲华如池湛寂。如妙高山安处大海。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妙金幢形色充遍。亦如白日千光晃耀。如盛月轮众星围繞。」

  

  尔时胜光天子,严驾往逝多林,欲礼世尊。遥见如来坐于树下,为众说法。见佛端严而坐。调伏诸根,意乐寂静,谓佛三业清净,定慧巍巍。

  

  住增上定,增上者谓定力殊胜也。人中龙象下,叹佛庄严如师子王,亦如大白牛王,如善智马,人中最上。又如白莲华,白莲华梵文芬陀利,此华出阿耨达池,人间无有。又如池水湛寂,赞其希有也。

  

  如妙高山,安处大海。妙高山即须弥山,此山金银琉璃玻璃四宝所成,出海八万四千由旬,胜过一切诸山。

  

  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下,总赞佛端严无比。三十二相者,一、足安平,二、千辐轮,三、手指纤长,四、手足柔软,五、手足缦网,六、足根满足,七、足趺高好,八、腨如鹿王,九、手过膝,十、马阴藏,十一、身纵广,十二、毛孔生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色,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肤细滑,十七、七处平满,十八、两腋满,十九、身如师子,二十、身端直,二十一、肩圆满,二十二、四十齿,二十三、齿白齐密,二十四、四牙白净,二十五、颊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广长舌,二十八、梵音深远,二十九、眼色绀青,三十、眼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三十二、顶肉髻。

  

  八十种好者,一、无见顶,二、鼻高不现孔,三、眉如初月,四、耳垂轮,五、身坚实如那罗延,六、骨际如钩锁,七、身一时回旋如象王,八、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九、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十、膝骨坚而圆好,十一、身清净,十二、身柔软,十三、身不曲,十四、指圆而纤细,十五、指文藏覆,十六、脉深不现,十七、踝不现,十八、身润泽,十九、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身满足,二十一、容仪备足,二十二、容仪满足,二十三、住处安无能动者,二十四、威振一切,二十五、一切众生见之而乐,二十六、面不长大,二十七、正容貌而色不挠,二十八、面具满足,二十九、唇如频婆果色,三十、言音深远,三十一、脐深圆好,三十二、毛右旋,三十三、手足满足,三十四、手足如意,三十五、手文明直,三十六、手文长,三十七、手文不断,三十八、一切恶心众生,见之和悦,三十九、面广而好,四十、面净如满月,四十一、随众生意,和悦与语,四十二、毛孔出香气,四十三、口出无上香,四十四仪容如狮子,四十五、进止如象王,四十六、行如鹤,四十七、头如摩陀那果,四十八、一切声分具足,四十九、四牙白利,五十、舌色赤,五十一、舌薄,五十二、毛红色,五十三、毛软净,五十四、眼广长,五十五、孔门相具,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莲华色,五十七、脐不出,五十八、腹不现,五十九、细腹,六十、身不倾动,六十一、身持重,六十二、身大,六十三、身长,六十四、手足软净滑泽,六十五、四边之光长一丈,六十六、光照身而行,六十七、等视众生,六十八、不轻众生,六十九、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七十、说法不着,七十一、随众语言而说法,七十二、发音应众声,七十三、次第以因缘说法,七十四、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七十五、观不厌足,七十六、发长好,七十七、发不乱,七十八、发旋好,七十九、发色如青珠,八十、手足为有德之相。

  

  以上可详见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法界次第初门》卷下之下。另《大正藏》第三十册,《菩萨地持经》卷第十〈菩萨地持毕竟方便处建立品〉第五,亦总明八十种好,谓咽上二十好,咽下六十好,请读者参考。

  

  如妙金幢形色充遍下,总赞也。

  

  「时王见已生大欢喜。身毛遍竖得未曾有。灌顶大王有五盛事。所谓如意髻珠白盖白拂。宝履宝剑悉皆弃舍。着常人服从以大臣。安详正念诸根寂静。偏露右肩整理衣服。曲躬合掌至世尊所。礼佛双足布上妙华烧众名香。为供养已右绕三匝退坐一面。」

  

  时波斯匿王见佛相好光明,生大欢喜。天竺国王即位时,以牛角盛四大海水,而灌其顶表示祝贺,故曰灌顶王。此处即指波斯匿王也。王即舍其如意髻珠、白盖、白拂、宝履、宝剑。换穿常人服饰,由大臣陪同,徐步正念,曲躬合掌至世尊所。礼佛足已,上香供养。右绕三匝,退坐一面。

  

  「时胜光王从座而起。如常威仪合掌向佛。作如是言。惟愿大师。开悟于我。善教于我为国主法。令于现在恒受安乐。命终之后当生天上。乃至菩提善心相续。佛告大王。善哉善哉。当一心听甚为希有。孰能致问求胜资粮。当顺法行蠲除恶事。何以故。大王。若王大臣。舍其善法行恶法者。于现世中人所轻鄙。不敢亲附咸生疑惑。常见恶梦多有怨家后生懊悔。命终之后堕地狱中。大王。若王大臣。远离恶法修善法者。于现世中人所欣仰。皆来亲附不生疑惑。常见好梦能除怨敌无复追悔。命终之后得生天上。乃至菩提证真常乐。」

  

  时胜光王请问于佛,为王治国之法。俾令现在国泰民安,恒受安乐;命终后当生天上,乃至菩提成就佛道,令此善心相续。

  

  佛先赞叹,然后解答。孰能致问求胜资粮,言若有人致问于佛,求于胜资粮,则当顺善法,蠲除恶事。

  

  如果国王大臣,舍善行恶者,于现世中,人所轻鄙,皆不敢亲近,而生二心疑惑。彼行恶事之国王大臣,亦常见恶梦,多诸怨家,生后悔心。命终后,堕地狱中。

  

  大王!若国王大臣修于善法,于现世中,人皆亲附,彼国王大臣不见恶梦,常见好梦,能除怨敌。命终生天,乃至成佛,证真常乐。

  

  「大王。譬如父母怜爱诸子。常愿安隐令无恼害。遮其恶行劝修善业。大王。为天子者亦复如是。于诸臣佐…

《佛为胜光天子说王法经句解 释经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