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與大苾刍衆百千人俱。皆是大阿羅漢諸漏已盡。複與無量菩薩摩诃薩俱。人中大龍一生補處。」
此是證信序,證明此經真實不虛,以六種因緣以爲證明。
「如是」者信成就;「我聞」者聞成就;「一時」者時成就;「薄伽梵」者說法主成就;「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乃處成就;「與大苾刍」下,是衆成就。此六種因緣具足,證明此經真實不虛。
如是,佛如是說,非結集經人所說,謂系佛所說真實不虛,足可憑信也。
我聞,此經乃佛金口所說,是我親耳所聞,無錯謬也。
一時,爲佛說經之時。
薄伽梵,譯爲世尊。《佛地論》舉六義釋之,即自在義,熾盛義,端嚴義,名稱義,吉祥義,尊貴義。是說法主。
室羅伐城,即舍衛城。逝多林,逝多系太子名,亦翻爲祇陀太子。林屬逝多太子所有,故曰逝多林。給孤獨園,園乃給孤獨長者獻佛者,故曰給孤獨園。
與大苾刍衆百千人俱。出家受具足戒之男衆名苾刍。釋有叁義:一、乞士。上乞法以養慧命,下乞食以養色身。如果只乞食不乞法,便同世間乞兒,不名苾刍。二、破惡。苾刍出家受具,須破殺盜淫、妄語惡口绮語兩舌七支惡。叁、怖魔。苾刍出家受具,佛眷屬增盛,魔眷屬減少,故魔恐怖。大苾刍之大,有大、多、勝叁義。大者,謂此等苾刍,于小乘有學人中,德望俱尊。多者,謂此等苾刍,博通內外經典。勝者,謂此等苾刍,知見殊勝,勝過九十六種外道。如是苾刍衆,有百千人俱。
皆是大阿羅漢。阿羅漢乃聲聞極果,譯爲應供、殺賊、無生。回小向大者,謂大阿羅漢。佛亦稱大阿羅漢,然佛過無不盡、德無不圓,與聲聞大阿羅漢不同,佛稱大阿羅漢者,于生死、涅槃二邊無所著,名無生;斷盡五住煩惱,名殺賊;福被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鬼、畜生、地獄等九道,名應供。
諸漏已盡,謂欲漏、有漏、無明漏已盡,已得解脫出叁界也。約因言,煩惱爲漏;約果言,生死爲漏。此等大阿羅漢,見思煩惱已斷,分段生死已了,故諸漏已盡。
菩薩具足稱爲菩提薩埵,菩提譯爲覺,薩埵譯爲有情。故菩薩譯爲覺有情。覺者上求佛道,有情者下化衆生,故上求下化是菩薩行。
摩诃薩譯爲大,菩薩摩诃薩,乃地上菩薩,如是菩薩摩诃薩無量。
人中大龍,是贊歎詞。一生補處,是等覺位。
「爾時世尊在一樹下。于勝妙座加趺而坐。于大衆中普爲人天。演說自證微妙之法。所謂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淨鮮白梵行之相。」
爾時世尊正在樹下爲人天大衆說法。演說自證微妙之法,即無上菩提。佛證無上菩提名自覺,以無上菩提方便化衆名覺他。佛證無上覺,系自性圓顯,不由他得,如是方名「無上」。若由他得,以上還有師,豈得謂無上?故曰演說自證無上微妙之法。是故當知,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人人性中自具,不須外求,自性以外,並無一法可得。自性圓顯,便名成佛。自性被煩惱業所障,便名衆生。佛是已圓顯自性之衆生,衆生是自性未顯之佛。佛已如此成佛,衆生當來亦必如此成佛。
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無上菩提,即實相一谛,亦曰一佛乘。佛以大悲方便,將一乘教法方便說叁,乃有聲聞、緣覺、菩薩叁乘。聲聞法曰初,緣覺法曰中,菩薩大乘曰後。叁乘法皆一佛乘之方便說,一乘開則爲叁,叁乘合則爲一。雖以一乘法方便爲叁乘人說,而叁乘人不知。聲聞人謂佛說聲聞法,緣覺人謂佛說緣覺法,菩薩謂佛唯說大乘法。其實佛說一佛乘,無二亦無叁。故初中後善,文義巧妙。
純一圓滿,即一乘教法也。清淨鮮白,梵行之相,系贊此一乘教法。
「爾時憍薩羅國王勝光天子嚴駕侍從。出室羅伐往逝多林。欲禮世尊恭敬供養承事親近。既至林所下車整衣詣大師處。遙見如來坐于樹下爲衆說法。顔貌端正調伏諸根。意樂寂靜住增上定。人中龍象如師子王。亦如牛王如善智馬人中最上。如白蓮華如池湛寂。如妙高山安處大海。具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如妙金幢形色充遍。亦如白日千光晃耀。如盛月輪衆星圍繞。」
爾時勝光天子,嚴駕往逝多林,欲禮世尊。遙見如來坐于樹下,爲衆說法。見佛端嚴而坐。調伏諸根,意樂寂靜,謂佛叁業清淨,定慧巍巍。
住增上定,增上者謂定力殊勝也。人中龍象下,歎佛莊嚴如師子王,亦如大白牛王,如善智馬,人中最上。又如白蓮華,白蓮華梵文芬陀利,此華出阿耨達池,人間無有。又如池水湛寂,贊其希有也。
如妙高山,安處大海。妙高山即須彌山,此山金銀琉璃玻璃四寶所成,出海八萬四千由旬,勝過一切諸山。
具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以下,總贊佛端嚴無比。叁十二相者,一、足安平,二、千輻輪,叁、手指纖長,四、手足柔軟,五、手足缦網,六、足根滿足,七、足趺高好,八、腨如鹿王,九、手過膝,十、馬陰藏,十一、身縱廣,十二、毛孔生青色,十叁、身毛上靡,十四、身金色,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膚細滑,十七、七處平滿,十八、兩腋滿,十九、身如師子,二十、身端直,二十一、肩圓滿,二十二、四十齒,二十叁、齒白齊密,二十四、四牙白淨,二十五、頰如師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廣長舌,二十八、梵音深遠,二十九、眼色绀青,叁十、眼睫如牛王,叁十一、眉間白毫,叁十二、頂肉髻。
八十種好者,一、無見頂,二、鼻高不現孔,叁、眉如初月,四、耳垂輪,五、身堅實如那羅延,六、骨際如鈎鎖,七、身一時回旋如象王,八、行時足去地四寸而現印文,九、爪如赤銅色,薄而潤澤,十、膝骨堅而圓好,十一、身清淨,十二、身柔軟,十叁、身不曲,十四、指圓而纖細,十五、指文藏覆,十六、脈深不現,十七、踝不現,十八、身潤澤,十九、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身滿足,二十一、容儀備足,二十二、容儀滿足,二十叁、住處安無能動者,二十四、威振一切,二十五、一切衆生見之而樂,二十六、面不長大,二十七、正容貌而色不撓,二十八、面具滿足,二十九、唇如頻婆果色,叁十、言音深遠,叁十一、臍深圓好,叁十二、毛右旋,叁十叁、手足滿足,叁十四、手足如意,叁十五、手文明直,叁十六、手文長,叁十七、手文不斷,叁十八、一切惡心衆生,見之和悅,叁十九、面廣而好,四十、面淨如滿月,四十一、隨衆生意,和悅與語,四十二、毛孔出香氣,四十叁、口出無上香,四十四儀容如獅子,四十五、進止如象王,四十六、行如鶴,四十七、頭如摩陀那果,四十八、一切聲分具足,四十九、四牙白利,五十、舌色赤,五十一、舌薄,五十二、毛紅色,五十叁、毛軟淨,五十四、眼廣長,五十五、孔門相具,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蓮華色,五十七、臍不出,五十八、腹不現,五十九、細腹,六十、身不傾動,六十一、身持重,六十二、身大,六十叁、身長,六十四、手足軟淨滑澤,六十五、四邊之光長一丈,六十六、光照身而行,六十七、等視衆生,六十八、不輕衆生,六十九、隨衆生之音聲,不增不減,七十、說法不著,七十一、隨衆語言而說法,七十二、發音應衆聲,七十叁、次第以因緣說法,七十四、一切衆生觀相不能盡,七十五、觀不厭足,七十六、發長好,七十七、發不亂,七十八、發旋好,七十九、發色如青珠,八十、手足爲有德之相。
以上可詳見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冊,《法界次第初門》卷下之下。另《大正藏》第叁十冊,《菩薩地持經》卷第十〈菩薩地持畢竟方便處建立品〉第五,亦總明八十種好,謂咽上二十好,咽下六十好,請讀者參考。
如妙金幢形色充遍下,總贊也。
「時王見已生大歡喜。身毛遍豎得未曾有。灌頂大王有五盛事。所謂如意髻珠白蓋白拂。寶履寶劍悉皆棄舍。著常人服從以大臣。安詳正念諸根寂靜。偏露右肩整理衣服。曲躬合掌至世尊所。禮佛雙足布上妙華燒衆名香。爲供養已右繞叁匝退坐一面。」
時波斯匿王見佛相好光明,生大歡喜。天竺國王即位時,以牛角盛四大海水,而灌其頂表示祝賀,故曰灌頂王。此處即指波斯匿王也。王即舍其如意髻珠、白蓋、白拂、寶履、寶劍。換穿常人服飾,由大臣陪同,徐步正念,曲躬合掌至世尊所。禮佛足已,上香供養。右繞叁匝,退坐一面。
「時勝光王從座而起。如常威儀合掌向佛。作如是言。惟願大師。開悟于我。善教于我爲國主法。令于現在恒受安樂。命終之後當生天上。乃至菩提善心相續。佛告大王。善哉善哉。當一心聽甚爲希有。孰能致問求勝資糧。當順法行蠲除惡事。何以故。大王。若王大臣。舍其善法行惡法者。于現世中人所輕鄙。不敢親附鹹生疑惑。常見惡夢多有怨家後生懊悔。命終之後墮地獄中。大王。若王大臣。遠離惡法修善法者。于現世中人所欣仰。皆來親附不生疑惑。常見好夢能除怨敵無複追悔。命終之後得生天上。乃至菩提證真常樂。」
時勝光王請問于佛,爲王治國之法。俾令現在國泰民安,恒受安樂;命終後當生天上,乃至菩提成就佛道,令此善心相續。
佛先贊歎,然後解答。孰能致問求勝資糧,言若有人致問于佛,求于勝資糧,則當順善法,蠲除惡事。
如果國王大臣,舍善行惡者,于現世中,人所輕鄙,皆不敢親近,而生二心疑惑。彼行惡事之國王大臣,亦常見惡夢,多諸怨家,生後悔心。命終後,墮地獄中。
大王!若國王大臣修于善法,于現世中,人皆親附,彼國王大臣不見惡夢,常見好夢,能除怨敵。命終生天,乃至成佛,證真常樂。
「大王。譬如父母憐愛諸子。常願安隱令無惱害。遮其惡行勸修善業。大王。爲天子者亦複如是。于諸臣佐…
《佛爲勝光天子說王法經句解 釋經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