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法语白话浅译▪P2

  ..续本文上一页专一而不散乱。假使心念攀缘于外境之时,即刻收摄之而令其复还。此必须要生起决定之心,断除后际之念,拨除弃置世间之事,放下攀缘之心,使此念佛之心渐渐增长。从渐增以至于长久,至少数以至于多数,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于七日,毕竟成就一心不乱而后已。此乃是事一心也。如果得到此事一心不乱,则往生极乐世界之净因成就,而临命终时之正念必定也是如此。色身无有病苦,不受种种恶境障碍之所缠缚。预先了知往生之时间已至,身心踊跃欢喜,安然而吉祥往生。或者端坐而往生,或者站立而命终,亲自见到阿弥陀佛,垂手放光而接引往生。

  若是理一心者,此也没有其他的方法,只是在事一心当中,念念了知通达能念的心,所念的佛,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平等而无差别,十方虚空世界互相融通而无障碍,非空非有,非自非他,无去无来,不生不灭。现前一念之心,便是未来极乐净土之际,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无生而生,生而无生。于无可念当中,炽然精进而念佛;于诸法无生当中,炽然发愿而求生西方。如此即是在事一心当中明白理一心也。

  第二观想者,完整就如同《观无量寿佛经》当中所说,其所观之境有十六种,其中以观佛最为重要。应当观想阿弥陀佛丈六之身,作紫磨黄金色之像,站立于七宝莲华池之上,作垂手接引众生之形状。其身形有三十二种大人相,身相有八十种随形好。作此种观想者,也有事理之分。事相观佛则以心系想于佛,以佛系住于心。最初观想阿弥陀佛足下安平之相犹如奁箱平整的底部,其次观想其具有千幅轮相。如是次第由下而上,逆缘而至于顶中之肉髻。再从顶中肉髻,由上而下顺缘至于足底,一一皆了了分明,没有分散的心意。

  观想的理一心者,《观无量寿佛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如来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汝等应当系念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此义理当中具足说明微妙的空假中三观,完整的说明就如同《观经疏》、《妙宗钞》当中所说。

  然而此二种正行,必须要互相辅助而前进,凡是在行住和睡卧之时,则一心称念佛名。凡是跏趺静坐于蒲团之时,则心心作观想。经行疲倦了则静坐以观佛,静坐出来之后则经行以称念佛名。如果能够在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精进修行而不间断,则往生西方净土则是决定无疑也。

  第二、所谓的助行也有二种:一者世间之助行,如孝顺父母,行世间之仁慈,慈悲心而不杀生,具足诸般的戒律威仪。凡是一切有利益众生之事,若是能够回向于往生西方,无非都是助道之行。二者,出世间之助行,如六度万行,种种的功德,读诵大乘经典,修行诸般之忏法,也必须以回向往生净土之心而修之,这一切无非都是往生净土之助行也。

  此外更有一种微妙的助行,应当于历缘对境之时,于处处之间用心。例如见到亲人眷属,应当将其当作是西方净土的法眷来想,以求生极乐世界的净土法门来开导之,令其减轻情爱而专一求生之心念,使大家永远作为将来无生之眷属。若是生起恩爱情想之时,应当思念极乐净土的眷属并没有情爱,何不应当得生净土,远离此贪爱之苦。若是心中生起嗔恚之时,应当忆念极乐净土的眷属无有触恼嗔怒之事,何不应当往生于西方净土,得以远离此嗔恚之苦。若是受到种种痛苦之时,应当忆念极乐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是在此世界受乐之时,应当思念极净土之快乐,其安乐乃是无有穷尽。凡是在此世界所历缘之境界,皆以此意旨而推广之,如此则于一切时一切处,无非都是求生极乐净土之助行也。

  第三愿力者。净土法门这个般若的舟航,要以信心为船头的点头探水,以修行为篙桨橹棹和风帆,以愿力为船尾的船柁拨转令其正直。没有船头的点头探水,则不知道前方河流的通塞和浅深。没有篙桨橹棹和风帆,则不能前进而到达所要依止的目标。没有船柁拨转正直,则没有约束和控制,是故接次于修行而说明愿力也。

  但是所发的愿力,有通、有别、有广、有狭、有遍、有局。通者,如长时间固定的修习忏悔、课诵经典,古代大德所设立的回向发愿之文。别者,则各别随著自己的心意所立之愿力。广者,如四弘誓愿一般,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狭者,如自己修行自求度脱,决定志向以求往生。局者,随课诵固定之时间,随著大众一同发愿也。遍者,则时时刻刻发愿,处处皆标定心志。

  总之,发愿必须整体符合于四弘誓愿,不可私心而妄自立愿。大抵来说所发之愿力,宜个别而不宜通泛。如果依著通泛的方式发愿,恐怕会随著他人的语言而转,而自己没有规范准则。个别的发愿则自己标定心愿,立定志向而努力进取。若是能于通泛的发愿文而生起决定的志向,如此则虽然是通泛而即是个别之发愿。反而若是于个别之愿文,久久之后而生散漫心,如此则虽然是个别之发愿,也会变成通泛之文。

  此外又应当广大发心而不宜狭隘发心。广大发心则所发之心力弘大,而所得之果报殊胜。狭隘则发的心力较小,而所得之果报较低劣。再者应当普遍发心而不宜局限发心,局限则标定的心愿有其限度,如此便会常常间断了期愿之心。普遍的发愿则念念期愿自心,时时刻刻圆成于极乐国土。如此信、行、愿三法,可以说是净土法门的重大纲领,亲见阿弥陀佛之宝筏,一切的净土法门,全部皆不外乎于此也。

  

  

《净土法语白话浅译》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