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法語白話淺譯▪P2

  ..續本文上一頁專一而不散亂。假使心念攀緣于外境之時,即刻收攝之而令其複還。此必須要生起決定之心,斷除後際之念,撥除棄置世間之事,放下攀緣之心,使此念佛之心漸漸增長。從漸增以至于長久,至少數以至于多數,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于七日,畢竟成就一心不亂而後已。此乃是事一心也。如果得到此事一心不亂,則往生極樂世界之淨因成就,而臨命終時之正念必定也是如此。色身無有病苦,不受種種惡境障礙之所纏縛。預先了知往生之時間已至,身心踴躍歡喜,安然而吉祥往生。或者端坐而往生,或者站立而命終,親自見到阿彌陀佛,垂手放光而接引往生。

  若是理一心者,此也沒有其他的方法,只是在事一心當中,念念了知通達能念的心,所念的佛,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平等而無差別,十方虛空世界互相融通而無障礙,非空非有,非自非他,無去無來,不生不滅。現前一念之心,便是未來極樂淨土之際,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生而生,生而無生。于無可念當中,熾然精進而念佛;于諸法無生當中,熾然發願而求生西方。如此即是在事一心當中明白理一心也。

  第二觀想者,完整就如同《觀無量壽佛經》當中所說,其所觀之境有十六種,其中以觀佛最爲重要。應當觀想阿彌陀佛丈六之身,作紫磨黃金色之像,站立于七寶蓮華池之上,作垂手接引衆生之形狀。其身形有叁十二種大人相,身相有八十種隨形好。作此種觀想者,也有事理之分。事相觀佛則以心系想于佛,以佛系住于心。最初觀想阿彌陀佛足下安平之相猶如奁箱平整的底部,其次觀想其具有千幅輪相。如是次第由下而上,逆緣而至于頂中之肉髻。再從頂中肉髻,由上而下順緣至于足底,一一皆了了分明,沒有分散的心意。

  觀想的理一心者,《觀無量壽佛經》雲:“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如來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汝等應當系念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诃,叁藐叁佛陀。”此義理當中具足說明微妙的空假中叁觀,完整的說明就如同《觀經疏》、《妙宗鈔》當中所說。

  然而此二種正行,必須要互相輔助而前進,凡是在行住和睡臥之時,則一心稱念佛名。凡是跏趺靜坐于蒲團之時,則心心作觀想。經行疲倦了則靜坐以觀佛,靜坐出來之後則經行以稱念佛名。如果能夠在行住坐臥四威儀當中,精進修行而不間斷,則往生西方淨土則是決定無疑也。

  第二、所謂的助行也有二種:一者世間之助行,如孝順父母,行世間之仁慈,慈悲心而不殺生,具足諸般的戒律威儀。凡是一切有利益衆生之事,若是能夠回向于往生西方,無非都是助道之行。二者,出世間之助行,如六度萬行,種種的功德,讀誦大乘經典,修行諸般之忏法,也必須以回向往生淨土之心而修之,這一切無非都是往生淨土之助行也。

  此外更有一種微妙的助行,應當于曆緣對境之時,于處處之間用心。例如見到親人眷屬,應當將其當作是西方淨土的法眷來想,以求生極樂世界的淨土法門來開導之,令其減輕情愛而專一求生之心念,使大家永遠作爲將來無生之眷屬。若是生起恩愛情想之時,應當思念極樂淨土的眷屬並沒有情愛,何不應當得生淨土,遠離此貪愛之苦。若是心中生起嗔恚之時,應當憶念極樂淨土的眷屬無有觸惱嗔怒之事,何不應當往生于西方淨土,得以遠離此嗔恚之苦。若是受到種種痛苦之時,應當憶念極樂淨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若是在此世界受樂之時,應當思念極淨土之快樂,其安樂乃是無有窮盡。凡是在此世界所曆緣之境界,皆以此意旨而推廣之,如此則于一切時一切處,無非都是求生極樂淨土之助行也。

  第叁願力者。淨土法門這個般若的舟航,要以信心爲船頭的點頭探水,以修行爲篙槳橹棹和風帆,以願力爲船尾的船柁撥轉令其正直。沒有船頭的點頭探水,則不知道前方河流的通塞和淺深。沒有篙槳橹棹和風帆,則不能前進而到達所要依止的目標。沒有船柁撥轉正直,則沒有約束和控製,是故接次于修行而說明願力也。

  但是所發的願力,有通、有別、有廣、有狹、有遍、有局。通者,如長時間固定的修習忏悔、課誦經典,古代大德所設立的回向發願之文。別者,則各別隨著自己的心意所立之願力。廣者,如四弘誓願一般,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狹者,如自己修行自求度脫,決定志向以求往生。局者,隨課誦固定之時間,隨著大衆一同發願也。遍者,則時時刻刻發願,處處皆標定心志。

  總之,發願必須整體符合于四弘誓願,不可私心而妄自立願。大抵來說所發之願力,宜個別而不宜通泛。如果依著通泛的方式發願,恐怕會隨著他人的語言而轉,而自己沒有規範准則。個別的發願則自己標定心願,立定志向而努力進取。若是能于通泛的發願文而生起決定的志向,如此則雖然是通泛而即是個別之發願。反而若是于個別之願文,久久之後而生散漫心,如此則雖然是個別之發願,也會變成通泛之文。

  此外又應當廣大發心而不宜狹隘發心。廣大發心則所發之心力弘大,而所得之果報殊勝。狹隘則發的心力較小,而所得之果報較低劣。再者應當普遍發心而不宜局限發心,局限則標定的心願有其限度,如此便會常常間斷了期願之心。普遍的發願則念念期願自心,時時刻刻圓成于極樂國土。如此信、行、願叁法,可以說是淨土法門的重大綱領,親見阿彌陀佛之寶筏,一切的淨土法門,全部皆不外乎于此也。

  

  

《淨土法語白話淺譯》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