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三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基本思想 第四节 本书的性染说与天台智顗的性恶论

  第四节 本书的性染说与天台智顗的性恶论

  

  (一)对於心性染净说的考察有关心之本性的清净、染污,或具染净之两面,或者非净非染的问题,从人 类的伦理或宗教的立场来考察之者,都是由来已久,且为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佛教中说,这一心性问题之开端,从原始圣典为始,已经有了若干的论究。到了部派佛教时代,此即成为产生异说的主要论争的论端之一。在大乘佛教而言,其中的《瑜伽师地论》及《唯识论》等,对此未有若何特殊的解释;《般若经》、《华严经》、《如来藏经》等经典,以及密教的经论,对此亦未发现若何的论列和解释,唯在强调心性本净说的同时,并且以此心性本净的思想为基础,发展出了许多的大乘思想(注一)。

  回过头来,再看原始佛教的《南传三藏增支部经典》()中说:「心是明净而被染於客尘烦恼。」此在汉译的《增一阿含经》卷二二则谓:「心性极清净。」又在《南传三藏相应部经典》()中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此在汉译的《杂阿含经》卷一零则谓:「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

  在部派佛教时代,对此心性问题,大别之有两个不同的思想倾向。第一是大众部及分别论者等的主张,是心性本净说,此在《异部宗轮论》、《随相论》、《舍利弗阿毘昙论》、《大毘婆沙论》、《成实论》、《顺正理论》等之中所传者,可以明白。第二是站在《大毘婆沙论》、《成实论》、《顺正理论》的立场,则否定心性本 净说,主张心性具有染净之二面说。

  再看大乘佛教的《瑜伽师地论》卷五四说:「诸识自性非染」(注二),这无疑是对经典中「心性本净」说所作的解释。至於《成唯识论》卷二,以为心性本净者,即是识的实性清净之意;在该论卷四则谓:「谓染净法,以心为本」(注三),可知此处的「心」者,即是指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染净的种子,具有有漏种子及无漏种子,故成为杂染和清净了。

  其次以《般若经》及《华严经》为首,发展至后来成为如来藏思想及密教思想的许多经论之中,乃以心性本净之说,作为贯串大乘佛教的基本思想了。因此,便可常常发现,以心性本净说为型范,并且依以作为基础,发展出了如来藏、佛性、菩提心、法身、空性、法性、心真如、阿摩罗识、本觉等的许多思想。例如八千颂《般若经》、《大智度论》、《如来藏经》、《不增不减经》、《胜鬘经》、《大乘庄严经论》、《中边分别论》、《中边分别论释》、《究竟一乘宝性论》、《大乘法界无差别论》、《楞伽经》、《大乘密严经》,以及《起信论》等,都是根据於心性本净之说而来强调见性或悟之可能性的。我们在前节之中,也屡次说到,与《大乘止观》的三性三无性思想有着深厚关系的《摄大乘论》,便与此处所举的《大乘庄严经论》及《中边分别论》的思想,属於同一个系统,同为基於心性本净之说而展开的。但是,《大乘止观》既然承继心性本净的如来藏缘起思想,却又发展出了他的性染思想,这在中国佛教的思想史上,固然属於首创,即在包括印度在内的整个佛教史上,也是空前的发明。由於本书的性染说,而有天台智顗的性具与性恶,再有华严宗的性起思想出现,而更显出天台性具的独特之处。因此,尤其是华严宗,对於天台的性恶之说,论难不已,此亦正是本书为其肇始,为中国佛教的思想界,带来了新的启发作用。

  在中国佛教的大乘八宗之中,对此论争最烈的,当推华严和天台之两派。华严宗的性起说,是从性而起之意,是对缘起而言者,即是顺於真如本性所起之果海大用之谓。本幸男博士处理这个性起思想的问题之时,从文献上考察,认为这一思想之在华严宗学者间受到重视,是以华严宗之二祖智俨(西元六零二-六六八年)所着的《搜玄记》中,最先发动。《搜玄记》这部书,是在智俨二十七岁时所作,在其内容方面,有赖於地论宗的慧光及慧远所着的《华严经疏》之处很多,他的性起思想,恐怕也有些是受到慧远等的思想所影响罢(注四)。

  比起华严宗的性起思想,天台智顗的性具思想,可谓光芒万丈而独步古今,甚至使得后来的华严宗学者,如澄观等,亦想以「具」来改造性起哲学。所谓「性具」,是本具於性之意,又可称为理具或体具;即是说,在法界的一一事法之中,便圆具了本来的十界三千、迷悟因果之一切诸法。这是基於智顗创说的三谛圆融及一念三千的理论而成立。智顗在其《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的所谓三大部中,宣扬其十界互具、百界千如、一念三千的思想,主要即是说的性具哲学。而在《观音玄义》中,宣说性恶思想,也可说即是显示性具本体的性恶之面,两者一贯,毫无抵触之处。因为智顗以及后来的湛然等天台学者,是以观心为主,所以特别强调「心具三千」之旨。所谓性者,是心之性,心之本体,由内向外发是性,由外向内观是心,因此,心具三千,即是性具三千。最有趣的是与天台性具之对比,有华严宗的性起说,假如《华严经》、《般若经》、《法华经》的基本思想是站在性染的立场,那么,以智俨为始,又经法藏等之配於净心缘起之性起说,到底是唯净的呢?或是通於染净的?特别自澄观之将天台的性恶说,引入华严宗以来,便产生了臧否两流的论争(注五)。而此问题之症结,乃出之於天台的性具性恶之创说。

  (二)天台思想中的性具说与性恶说天台智顗的性具思想,是表现在十界互具、百界千如、一念三千的论述之中。十界即是《华严经》与《大智度论》所说的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声闻、缘觉、菩萨、佛等所谓六凡四圣的十法界。十法界的各界,各各界互具有其他的九界,内具自己,所以十界在当相当处,各各是圆融平等的。若从其渊源上考察,可说是在《大般若经》的「一切法趣一切法」;《金光明经》的「於一切法合受一切法」,以及《维摩经》的「须弥芥子相入」等诸说。因此,十界的每一界,相互具有其他的九界,法界的全体,即可称为「百界」;至於「千如」,是从《法华经.方便品》的十个如是而来,即为: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以百界乘此十如是,即成了「百界千如」。在《法华玄义》,展开百界千如的实相论,使之更进一步接近於现实性的,便是在《摩诃止观》所说的「一念三千」。此在《摩诃止观》卷五上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注六)

  此处所谓「三世间」,出於《大智度论》卷四七所说的五阴世间、国土世间、众生世间。五阴世间是指色、受、想、行、识,依五阴而成立众生世间与国土世间,正报的有情世间为众生世间,依报的器世间为国土世间,以此三世间相乘即成三千。一念即是三千世间的本体实相,三千世间是一念实相的大用现前,所以名之为一念三千。三千具於一念,故谓性具。

  可是,性具之说,后来亦被引入华严宗内,如前所说,澄观等人亦欲以「具」字改造华严的性起哲学,又如在华严三祖法藏所着的〈发菩提心章〉中,即有「具德门中,一法法尔,性具善恶」之说。然而,性具性恶之说,毕竟是天台智顗的创发,尤其是性恶之说,乃是天台的特异法门,是天台独到的极说;而此性恶与性具,在义理上虽相通而不相同,智顗是以圆教中敌对相即的理论,亘於法界的一切部门,於对立及矛盾之中,开展平等与相即,显示天台的实相论。也可以说,这便是天台思想的中心。

  我们已经说过,在天台大师的三大部之中,仅以《法华玄义》及《法华文句》发明了十界互具与百界千如的思想,《摩诃止观》又进一步说出了一念三千的观念,然这仅是性具思想,未及性恶之说,有关智顗的性恶观念,最显着的是出於他的《观音玄义》及《请观音经疏》,这应该又是性具说的更进一步,可能这是智者大师的晚年思想。虽然近代的日本学者佐藤哲英氏,在其发表〈关於观音玄义及义疏成立之研究〉(注七)之后,又发表了〈天台性恶法门的创唱者〉(注八),他认为:「《观音玄义》及《请观音经义疏》,不是智顗所作,而是其门人灌顶的撰述。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从《观音玄义》所见的性恶说,也不是智顗的,乃 是灌顶所发挥的一种学说了。」(注九)其实,这不过是他的「大胆假设」而已 (注十)。纵然在十八世纪,日本即有一位名叫普寂(西元一七零七-一七八一年)的华严及净土的大学者,他着有《法华玄义复真钞》及《摩诃止观复真钞》等,即以为性恶说与一般大乘及智顗的其他所说相矛盾,如果真是智顗的思想,也应在三大部中出现,至於阐述性恶说的《观音玄义》,不但文是拙文,义亦极为浅薄,绝对不像是智顗的作述。可是,性恶说在理论上是天台思想必然的,或者也是极有可能的开展,在思想体系上,也绝无矛盾之处。至於推想《观音玄义》及其性恶思想之系出於灌顶之说,也是非常勉强的假设。因为性具与性恶的思想,天台智者尚非最先的创祖,尚有南岳慧思禅师的《大乘止观》的性染思想,作了他的先锋。

  可是,一提到《大乘止观》,问题来了,这部书的思想体系,大致根据《起信论》及《摄大乘论》,然而在其第一章及第二章中,述及不空如来藏处,彻底主张性恶说,但这绝对不是《起信论》的观点;又将阿梨耶识分为子时与果时,并谓阿梨耶识有两种,清净分依他性名为清净和合识,杂染分依他性名为杂染和合识等,均非《摄大乘论》的主张;再以之与南岳的其他着述如《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及《法华经安乐行义》对照,思想不统一处也不少;本书除了第二十条及五十三条的经证征引了《法华经》的「穷子喻」,再有第三十六条的经证引了《法华经》的「无量分身释迦」为…

《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三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基本思想 第四节 本书的性染说与天台智顗的性恶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