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本書的性染說與天臺智顗的性惡論
(一)對於心性染淨說的考察有關心之本性的清淨、染汙,或具染淨之兩面,或者非淨非染的問題,從人 類的倫理或宗教的立場來考察之者,都是由來已久,且爲非常重要的問題。
在佛教中說,這一心性問題之開端,從原始聖典爲始,已經有了若幹的論究。到了部派佛教時代,此即成爲産生異說的主要論爭的論端之一。在大乘佛教而言,其中的《瑜伽師地論》及《唯識論》等,對此未有若何特殊的解釋;《般若經》、《華嚴經》、《如來藏經》等經典,以及密教的經論,對此亦未發現若何的論列和解釋,唯在強調心性本淨說的同時,並且以此心性本淨的思想爲基礎,發展出了許多的大乘思想(注一)。
回過頭來,再看原始佛教的《南傳叁藏增支部經典》()中說:「心是明淨而被染於客塵煩惱。」此在漢譯的《增一阿含經》卷二二則謂:「心性極清淨。」又在《南傳叁藏相應部經典》()中說:「心垢故衆生垢,心淨故衆生淨。」此在漢譯的《雜阿含經》卷一零則謂:「心惱故衆生惱,心淨故衆生淨。」
在部派佛教時代,對此心性問題,大別之有兩個不同的思想傾向。第一是大衆部及分別論者等的主張,是心性本淨說,此在《異部宗輪論》、《隨相論》、《舍利弗阿毘昙論》、《大毘婆沙論》、《成實論》、《順正理論》等之中所傳者,可以明白。第二是站在《大毘婆沙論》、《成實論》、《順正理論》的立場,則否定心性本 淨說,主張心性具有染淨之二面說。
再看大乘佛教的《瑜伽師地論》卷五四說:「諸識自性非染」(注二),這無疑是對經典中「心性本淨」說所作的解釋。至於《成唯識論》卷二,以爲心性本淨者,即是識的實性清淨之意;在該論卷四則謂:「謂染淨法,以心爲本」(注叁),可知此處的「心」者,即是指的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染淨的種子,具有有漏種子及無漏種子,故成爲雜染和清淨了。
其次以《般若經》及《華嚴經》爲首,發展至後來成爲如來藏思想及密教思想的許多經論之中,乃以心性本淨之說,作爲貫串大乘佛教的基本思想了。因此,便可常常發現,以心性本淨說爲型範,並且依以作爲基礎,發展出了如來藏、佛性、菩提心、法身、空性、法性、心真如、阿摩羅識、本覺等的許多思想。例如八千頌《般若經》、《大智度論》、《如來藏經》、《不增不減經》、《勝鬘經》、《大乘莊嚴經論》、《中邊分別論》、《中邊分別論釋》、《究竟一乘寶性論》、《大乘法界無差別論》、《楞伽經》、《大乘密嚴經》,以及《起信論》等,都是根據於心性本淨之說而來強調見性或悟之可能性的。我們在前節之中,也屢次說到,與《大乘止觀》的叁性叁無性思想有著深厚關系的《攝大乘論》,便與此處所舉的《大乘莊嚴經論》及《中邊分別論》的思想,屬於同一個系統,同爲基於心性本淨之說而展開的。但是,《大乘止觀》既然承繼心性本淨的如來藏緣起思想,卻又發展出了他的性染思想,這在中國佛教的思想史上,固然屬於首創,即在包括印度在內的整個佛教史上,也是空前的發明。由於本書的性染說,而有天臺智顗的性具與性惡,再有華嚴宗的性起思想出現,而更顯出天臺性具的獨特之處。因此,尤其是華嚴宗,對於天臺的性惡之說,論難不已,此亦正是本書爲其肇始,爲中國佛教的思想界,帶來了新的啓發作用。
在中國佛教的大乘八宗之中,對此論爭最烈的,當推華嚴和天臺之兩派。華嚴宗的性起說,是從性而起之意,是對緣起而言者,即是順於真如本性所起之果海大用之謂。本幸男博士處理這個性起思想的問題之時,從文獻上考察,認爲這一思想之在華嚴宗學者間受到重視,是以華嚴宗之二祖智俨(西元六零二-六六八年)所著的《搜玄記》中,最先發動。《搜玄記》這部書,是在智俨二十七歲時所作,在其內容方面,有賴於地論宗的慧光及慧遠所著的《華嚴經疏》之處很多,他的性起思想,恐怕也有些是受到慧遠等的思想所影響罷(注四)。
比起華嚴宗的性起思想,天臺智顗的性具思想,可謂光芒萬丈而獨步古今,甚至使得後來的華嚴宗學者,如澄觀等,亦想以「具」來改造性起哲學。所謂「性具」,是本具於性之意,又可稱爲理具或體具;即是說,在法界的一一事法之中,便圓具了本來的十界叁千、迷悟因果之一切諸法。這是基於智顗創說的叁谛圓融及一念叁千的理論而成立。智顗在其《法華文句》、《法華玄義》、《摩诃止觀》的所謂叁大部中,宣揚其十界互具、百界千如、一念叁千的思想,主要即是說的性具哲學。而在《觀音玄義》中,宣說性惡思想,也可說即是顯示性具本體的性惡之面,兩者一貫,毫無抵觸之處。因爲智顗以及後來的湛然等天臺學者,是以觀心爲主,所以特別強調「心具叁千」之旨。所謂性者,是心之性,心之本體,由內向外發是性,由外向內觀是心,因此,心具叁千,即是性具叁千。最有趣的是與天臺性具之對比,有華嚴宗的性起說,假如《華嚴經》、《般若經》、《法華經》的基本思想是站在性染的立場,那麼,以智俨爲始,又經法藏等之配於淨心緣起之性起說,到底是唯淨的呢?或是通於染淨的?特別自澄觀之將天臺的性惡說,引入華嚴宗以來,便産生了臧否兩流的論爭(注五)。而此問題之症結,乃出之於天臺的性具性惡之創說。
(二)天臺思想中的性具說與性惡說天臺智顗的性具思想,是表現在十界互具、百界千如、一念叁千的論述之中。十界即是《華嚴經》與《大智度論》所說的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間、天上、聲聞、緣覺、菩薩、佛等所謂六凡四聖的十法界。十法界的各界,各各界互具有其他的九界,內具自己,所以十界在當相當處,各各是圓融平等的。若從其淵源上考察,可說是在《大般若經》的「一切法趣一切法」;《金光明經》的「於一切法合受一切法」,以及《維摩經》的「須彌芥子相入」等諸說。因此,十界的每一界,相互具有其他的九界,法界的全體,即可稱爲「百界」;至於「千如」,是從《法華經.方便品》的十個如是而來,即爲: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以百界乘此十如是,即成了「百界千如」。在《法華玄義》,展開百界千如的實相論,使之更進一步接近於現實性的,便是在《摩诃止觀》所說的「一念叁千」。此在《摩诃止觀》卷五上說:「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叁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叁千種世間,此叁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叁千。」(注六)
此處所謂「叁世間」,出於《大智度論》卷四七所說的五陰世間、國土世間、衆生世間。五陰世間是指色、受、想、行、識,依五陰而成立衆生世間與國土世間,正報的有情世間爲衆生世間,依報的器世間爲國土世間,以此叁世間相乘即成叁千。一念即是叁千世間的本體實相,叁千世間是一念實相的大用現前,所以名之爲一念叁千。叁千具於一念,故謂性具。
可是,性具之說,後來亦被引入華嚴宗內,如前所說,澄觀等人亦欲以「具」字改造華嚴的性起哲學,又如在華嚴叁祖法藏所著的〈發菩提心章〉中,即有「具德門中,一法法爾,性具善惡」之說。然而,性具性惡之說,畢竟是天臺智顗的創發,尤其是性惡之說,乃是天臺的特異法門,是天臺獨到的極說;而此性惡與性具,在義理上雖相通而不相同,智顗是以圓教中敵對相即的理論,亘於法界的一切部門,於對立及矛盾之中,開展平等與相即,顯示天臺的實相論。也可以說,這便是天臺思想的中心。
我們已經說過,在天臺大師的叁大部之中,僅以《法華玄義》及《法華文句》發明了十界互具與百界千如的思想,《摩诃止觀》又進一步說出了一念叁千的觀念,然這僅是性具思想,未及性惡之說,有關智顗的性惡觀念,最顯著的是出於他的《觀音玄義》及《請觀音經疏》,這應該又是性具說的更進一步,可能這是智者大師的晚年思想。雖然近代的日本學者佐藤哲英氏,在其發表〈關於觀音玄義及義疏成立之研究〉(注七)之後,又發表了〈天臺性惡法門的創唱者〉(注八),他認爲:「《觀音玄義》及《請觀音經義疏》,不是智顗所作,而是其門人灌頂的撰述。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從《觀音玄義》所見的性惡說,也不是智顗的,乃 是灌頂所發揮的一種學說了。」(注九)其實,這不過是他的「大膽假設」而已 (注十)。縱然在十八世紀,日本即有一位名叫普寂(西元一七零七-一七八一年)的華嚴及淨土的大學者,他著有《法華玄義複真鈔》及《摩诃止觀複真鈔》等,即以爲性惡說與一般大乘及智顗的其他所說相矛盾,如果真是智顗的思想,也應在叁大部中出現,至於闡述性惡說的《觀音玄義》,不但文是拙文,義亦極爲淺薄,絕對不像是智顗的作述。可是,性惡說在理論上是天臺思想必然的,或者也是極有可能的開展,在思想體系上,也絕無矛盾之處。至於推想《觀音玄義》及其性惡思想之系出於灌頂之說,也是非常勉強的假設。因爲性具與性惡的思想,天臺智者尚非最先的創祖,尚有南嶽慧思禅師的《大乘止觀》的性染思想,作了他的先鋒。
可是,一提到《大乘止觀》,問題來了,這部書的思想體系,大致根據《起信論》及《攝大乘論》,然而在其第一章及第二章中,述及不空如來藏處,徹底主張性惡說,但這絕對不是《起信論》的觀點;又將阿梨耶識分爲子時與果時,並謂阿梨耶識有兩種,清淨分依他性名爲清淨和合識,雜染分依他性名爲雜染和合識等,均非《攝大乘論》的主張;再以之與南嶽的其他著述如《諸法無诤叁昧法門》及《法華經安樂行義》對照,思想不統一處也不少;本書除了第二十條及五十叁條的經證征引了《法華經》的「窮子喻」,再有第叁十六條的經證引了《法華經》的「無量分身釋迦」爲…
《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 第叁章 《大乘止觀法門》的基本思想 第四節 本書的性染說與天臺智顗的性惡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