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哪里
达摩难陀长老 Ven Dr K Sri Dhammananda
(18.3.1919-31.08.2006) 最后的开示
原著:达摩难陀长老
中译:洪祖丰
佛陀涅槃前,许多人携带鲜花前来礼佛,佛陀一一婉拒。他劝诫说如果要表示对他的尊敬,与其献花膜拜,不如奉行佛的教导。
人们常问:佛陀到底去了哪里,或是他现在在何方?如果你还未体验过精神上的生活,你就很难找到这问题的答案。因为世俗的生活经验,无法让我们真正地了解「佛陀」这个概念。一些传教士告诉佛教徒:「佛陀不是神,而是一个人。他已经死了,并离开了我们。遵从一个死去的人,能够得到什么呢?」然而,我们必须了解,佛陀是人天导师(Sattha Deva-manussanam),即诸神和人类的至高导师。当神面对问题时,他们会询问佛陀。 (那些认为他们的神是活生生存在而值得我们膜拜的人,可能不知道,这神其实是佛的弟子。)
依据科学,人类的大脑和心智是经过几亿年的进化才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这之前,人类无法了解大自然的运作,遂认为背后必定有一个人或力量在创造及操作这一切的现象。为了巩固这样的理论,他们把那力量或所谓的「神灵」转化成具体的形式,比如雕像和绘画。如此相信「神灵」和力量有助於规范人们的品行,使人弃恶向善。同时,我们经常感到恐惧、担忧、怀疑猜忌或不安全,所以我们渴望有人会给我们庇佑。渐渐地,这种渴望被寄托在单一的力量--神。现在,很多人什么事都必须依靠这单一的神。
为了满足我们永生的欲望,有人尝试推出灵魂的概念,认为灵魂可以离开世间并在天堂得到永生。这种永远不变的灵魂概念只是一种幻想,因为,正如佛陀所说,凡是存在的东西都会改变、腐蚀、消失。
当我们仔细地分析佛陀的一生,你会发现,他从未宣称自己为神的儿子或神派遣来的代言人,而是一位觉悟的宗教导师。同时,他也没有表示是另一个佛陀的化身。因为,佛陀根本不是由另一个佛陀创造的,自然不会是他的化身。他是一个通过千秋万岁,历经无数轮回,发展和培养出智慧、慈悲等波罗蜜(圆满)的尊者。当他圆满地修持了这些波罗蜜,得到了圆满的觉悟,即了解宇宙万物的运作,他发现,这个宇宙是没有神创造的。
有些人便问:「如果没有神的辅助,他又怎么可能达臻圆满的境界?」在佛教里,我们始终认为每个人都可能发展其心智至圆满觉悟的境界。这个潜能是存在於每个人的。在梵文里,人类被称为「Manussa」,而「Manussa」这个字眼来自於「Mana」。 「Mana」就是心智的意思。所以,人类是指可以充分发展其心智的生命。除了人类以外,世间其他的生物都没有这种能力。甚至神灵都没有这种修成证悟的能力。他们能享受欲望的满足,安宁和富足,然而思想能力却不如人。只有人类能够成为佛陀--圆满觉悟的人。当人们说佛陀不是神的时候,我们无需力证他是神,因为这样做只是降低了「觉悟」的概念。
有些人常说神给全人类启示,那我们要反问为何他不公开地对大家说,而只告知一个人呢?佛陀不鼓励我们盲目地相信佛是一个更强的力量委派来的。
有一天,一位基督牧师带著其随从们前来拜访,欲与我讨论佛教事物。他问:「其实,你能不能告诉我,到底佛教徒相信什么?」我坦白地告诉他,佛教徒不相信任何东西。接著,他指著我的书《佛教徒的信仰》问道:「那你为什么写这本书?」我回答:「没错,写这本书的用意就是希望你读了之后,告诉我有什么东西是需要你去『相信』的。」
「那么,你可不可以告诉我佛教徒做什么呢?」
这点,佛陀确实给了答案。他经常劝导我们应该做什么。与其盲信,他教导我们理解、实践、证悟。我们需要练习这三项功夫。首先,我们必须尝试理解,因为我们不应随便相信一些我们不能理解的事物。佛陀一再强调这点:一定要先理解。
在「八正道」的教诲里,第一项就是正见--正确的理解。在开始弘法时,佛陀以教导其弟子培育正确的理解为首要任务。他排斥盲信、迷信。如果你没有正确的理解,你会凭著你的想像力而制造虚假的幻想。
经过学习,我们理解宝贵的佛法。过后我们还必须练习、实践所学到的。他的劝告是,必须实践所理解的。
这样,你才会体验到其结果或效应。慢慢地,你才会知道那的确是个真理。这就是佛陀所教的三步方法:理解、实践、证悟。这才是消除痛苦的根本方法。
现在你应该能够了解,佛陀开创佛教时,并没要我们相信任何事情,而是鼓励我们学习、理解并实际地体验其结果。比方说,佛陀说你应该善良,应该诚实。明白了之后,你开始培养善良和诚实的品质,渐渐地人们都对你多了一份尊敬。没有人会骚扰或诬赖你,反而尊敬你。这就是你体验到的善果了。
同时,佛陀说你必须依据你的经验来理解事物。你能够以本身的理解去明辨是非,而不是盲目地遵从我们贪求生存。这种欲望和执著非常强烈。由於无知和贪求,即使面临各种痛楚、问题、病痛及其他的疑难杂症,我们依然贪求生存。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世界。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战场,人类在世界各地制造暴力、流血、战争和毁灭。
反观动物没有制造这些麻烦。它们饥饿时则觅食,吃饱后就睡觉。人类的贪求却是无止境的,内心的执著和贪念十分强烈,因此产生妒嫉、敌对、愤怒、仇视、冷酷与邪恶。其他的生命没有贪求到这种地步。
人类有宗教。宗教不仅是让人膜拜及祈求,而是让人为其他的生命服务。宗教仪式固然重要,伹仅靠仪式无法培育出拥有智慧的心智。佛陀涅槃前,许多人携带鲜花前来礼佛,佛陀一一婉拒。他劝诫说如果要表示对他的尊敬,与其献花膜拜,不如奉行佛的教导。
现在你应该明白佛陀教导的是什么了。宗教生活不仅是膜拜,而是遵从他的教导。有一次,有一位僧人瓦加里每天坐在佛陀的面前,静静地凝视著他。一天,佛陀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他回答:「当我望著你的时候,我很快乐。」佛陀紧接著说:「看著一个脏兮兮、会腐烂的身体,你能得到什么呢?你不过是在取悦你的情绪,但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光看佛的外表,你看不到真正的佛。因为佛并不是这个身躯。」他接著解释:「只有理解佛法,才能真正看到佛陀,佛陀会浮现於你心中。」
由此可见,佛陀并不在意他的身躯。纵观印度历史,佛陀的样子在近500年的时间里从未出现,因为佛陀不鼓励人们塑造他的形象。后来,希腊人创造了佛陀和其他宗教象征物的形象。而今,世界各地都创造了多种不同的佛陀形象。
一些升教徒批评我们为偶像膜拜者。其实他们不知道佛教徒在做什么。我们先听个故事,来明白佛教徒在做什么。
佛陀涅槃百多年后,有一位知名的僧人叫乌巴库塔,深受欢迎。他的弘法会,总有千人涌至悉心聆听。邪恶的魔王对此忿忿不满,他对人们愈来愈宗教化的行为感到不高兴。
魔王并不是一个生命,而是一种强烈的意念,阻止人们过著宗教圣洁的生活。它化身为恶人,在佛庙面前载歌载舞,表演各种娱乐大众的节目。渐渐地,信徒们被吸引过去,没有人再到弘法会去。乌巴库塔决定给魔王一个教训,便也前往观赏他的表演。当表演完毕时,乌巴库塔说:「你的表演十分精彩,为了表示感谢,请让我为你戴上这个花圈。」魔王沾沾自喜,感到非常自豪。当乌巴库塔把花圈悬挂在他的颈上时,花圈突然紧缩起来,像一只蟒蛇一样拴住他的颈项。他试著把它脱下来但没办法。他赶紧去寻找帝释天(诸神之王)的帮助,帝释天竭尽所能还是没有办法。他又奔向梵天,当时的创世之神,梵天还是帮不了他。梵天只告诉他:解铃还须系铃人。
最后,魔王只好回去叩求乌巴库塔替他拿掉,否则他快死了。乌巴库塔说:「要我帮你并不难,你必须答应我两件事。第一、你必须答应我以后不再来骚扰我们的宗教活动。」魔王马上答应了。「第二、你见过佛陀,因为你曾经骚扰过他的宗教活动。佛陀涅槃百年以后你还活著,你有超凡的力量,能否变成佛陀的化身给我看看?」魔王回答说:「我可以这么做,但你必须答应我,当我呈现佛陀的样子时,请不要膜拜我,因为我不是什么圣人。」乌巴库塔笑说:「放心,我不会膜拜你的。」然而,当魔王呈现佛陀的样子时,乌巴库塔马上礼拜。魔王大喊:「你说过你不会膜拜我的!」乌巴库塔说:「我没有膜拜魔王,我膜拜的是佛陀。」
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来说明拜佛的意思。当你对著佛像敬礼时,你亦可把它当成禅修的对象。这不叫偶像膜拜。你只是通过这个形象,把佛陀融入你的心识里。它是一个宗教象征物。
要说明佛陀如何呈现於我们的脑海中,可从以下例子清楚说明。
第二世界大战时,缅甸有一位军队总司令找到一个美丽的小佛像,这个佛像马上吸引了他。后来,他把这个佛像连同一张纸条送给了(英国当时的首相)邱吉尔。纸条上写著:「把这佛像放在你的桌上。当你感到忧虑不安时,请凝望这个面孔。我相信你会获得心灵上的安宁。」
印度前首相尼克鲁一度被英政府关起来。在坐牢的日子里,他把一个小小的佛像藏在他的口袋里,随身携带。偶尔他把这个佛像摆放在桌上并冥想:「纵使世上有再多的难题和麻烦,佛陀始终可以笑脸盈盈,为何我们不学习这伟大的人呢?」
一个法国学者Anatole France,在拜访伦敦博物院时,生平第一次看见了一个佛像。他说道:「如果神从天而降,来到人间,他的模样会是这个样子!」
然而并非一定需要塑像。许多人不需要任何的佛像,一样可以修持佛法。我们不膜拜佛像,也不向他祈求任何事情,但我们尊敬和皈依这个伟大的宗教人物。
有一位信…
《佛陀在哪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