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在哪裏

  佛陀在哪裏

  達摩難陀長老 Ven Dr K Sri Dhammananda

  (18.3.1919-31.08.2006) 最後的開示

  原著:達摩難陀長老

  中譯:洪祖豐

  佛陀涅槃前,許多人攜帶鮮花前來禮佛,佛陀一一婉拒。他勸誡說如果要表示對他的尊敬,與其獻花膜拜,不如奉行佛的教導。

  人們常問:佛陀到底去了哪裏,或是他現在在何方?如果你還未體驗過精神上的生活,你就很難找到這問題的答案。因爲世俗的生活經驗,無法讓我們真正地了解「佛陀」這個概念。一些傳教士告訴佛教徒:「佛陀不是神,而是一個人。他已經死了,並離開了我們。遵從一個死去的人,能夠得到什麼呢?」然而,我們必須了解,佛陀是人天導師(Sattha Deva-manussanam),即諸神和人類的至高導師。當神面對問題時,他們會詢問佛陀。 (那些認爲他們的神是活生生存在而值得我們膜拜的人,可能不知道,這神其實是佛的弟子。)

  依據科學,人類的大腦和心智是經過幾億年的進化才得到充分的發展。在這之前,人類無法了解大自然的運作,遂認爲背後必定有一個人或力量在創造及操作這一切的現象。爲了鞏固這樣的理論,他們把那力量或所謂的「神靈」轉化成具體的形式,比如雕像和繪畫。如此相信「神靈」和力量有助於規範人們的品行,使人棄惡向善。同時,我們經常感到恐懼、擔憂、懷疑猜忌或不安全,所以我們渴望有人會給我們庇佑。漸漸地,這種渴望被寄托在單一的力量--神。現在,很多人什麼事都必須依靠這單一的神。

  爲了滿足我們永生的欲望,有人嘗試推出靈魂的概念,認爲靈魂可以離開世間並在天堂得到永生。這種永遠不變的靈魂概念只是一種幻想,因爲,正如佛陀所說,凡是存在的東西都會改變、腐蝕、消失。

  當我們仔細地分析佛陀的一生,你會發現,他從未宣稱自己爲神的兒子或神派遣來的代言人,而是一位覺悟的宗教導師。同時,他也沒有表示是另一個佛陀的化身。因爲,佛陀根本不是由另一個佛陀創造的,自然不會是他的化身。他是一個通過千秋萬歲,曆經無數輪回,發展和培養出智慧、慈悲等波羅蜜(圓滿)的尊者。當他圓滿地修持了這些波羅蜜,得到了圓滿的覺悟,即了解宇宙萬物的運作,他發現,這個宇宙是沒有神創造的。

  有些人便問:「如果沒有神的輔助,他又怎麼可能達臻圓滿的境界?」在佛教裏,我們始終認爲每個人都可能發展其心智至圓滿覺悟的境界。這個潛能是存在於每個人的。在梵文裏,人類被稱爲「Manussa」,而「Manussa」這個字眼來自於「Mana」。 「Mana」就是心智的意思。所以,人類是指可以充分發展其心智的生命。除了人類以外,世間其他的生物都沒有這種能力。甚至神靈都沒有這種修成證悟的能力。他們能享受欲望的滿足,安甯和富足,然而思想能力卻不如人。只有人類能夠成爲佛陀--圓滿覺悟的人。當人們說佛陀不是神的時候,我們無需力證他是神,因爲這樣做只是降低了「覺悟」的概念。

  有些人常說神給全人類啓示,那我們要反問爲何他不公開地對大家說,而只告知一個人呢?佛陀不鼓勵我們盲目地相信佛是一個更強的力量委派來的。

  有一天,一位基督牧師帶著其隨從們前來拜訪,欲與我討論佛教事物。他問:「其實,你能不能告訴我,到底佛教徒相信什麼?」我坦白地告訴他,佛教徒不相信任何東西。接著,他指著我的書《佛教徒的信仰》問道:「那你爲什麼寫這本書?」我回答:「沒錯,寫這本書的用意就是希望你讀了之後,告訴我有什麼東西是需要你去『相信』的。」

  「那麼,你可不可以告訴我佛教徒做什麼呢?」

  這點,佛陀確實給了答案。他經常勸導我們應該做什麼。與其盲信,他教導我們理解、實踐、證悟。我們需要練習這叁項功夫。首先,我們必須嘗試理解,因爲我們不應隨便相信一些我們不能理解的事物。佛陀一再強調這點:一定要先理解。

  在「八正道」的教誨裏,第一項就是正見--正確的理解。在開始弘法時,佛陀以教導其弟子培育正確的理解爲首要任務。他排斥盲信、迷信。如果你沒有正確的理解,你會憑著你的想像力而製造虛假的幻想。

  經過學習,我們理解寶貴的佛法。過後我們還必須練習、實踐所學到的。他的勸告是,必須實踐所理解的。

  這樣,你才會體驗到其結果或效應。慢慢地,你才會知道那的確是個真理。這就是佛陀所教的叁步方法:理解、實踐、證悟。這才是消除痛苦的根本方法。

  現在你應該能夠了解,佛陀開創佛教時,並沒要我們相信任何事情,而是鼓勵我們學習、理解並實際地體驗其結果。比方說,佛陀說你應該善良,應該誠實。明白了之後,你開始培養善良和誠實的品質,漸漸地人們都對你多了一份尊敬。沒有人會騷擾或誣賴你,反而尊敬你。這就是你體驗到的善果了。

  同時,佛陀說你必須依據你的經驗來理解事物。你能夠以本身的理解去明辨是非,而不是盲目地遵從我們貪求生存。這種欲望和執著非常強烈。由於無知和貪求,即使面臨各種痛楚、問題、病痛及其他的疑難雜症,我們依然貪求生存。

  讓我們來看看這個世界。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戰場,人類在世界各地製造暴力、流血、戰爭和毀滅。

  反觀動物沒有製造這些麻煩。它們饑餓時則覓食,吃飽後就睡覺。人類的貪求卻是無止境的,內心的執著和貪念十分強烈,因此産生妒嫉、敵對、憤怒、仇視、冷酷與邪惡。其他的生命沒有貪求到這種地步。

  人類有宗教。宗教不僅是讓人膜拜及祈求,而是讓人爲其他的生命服務。宗教儀式固然重要,伹僅靠儀式無法培育出擁有智慧的心智。佛陀涅槃前,許多人攜帶鮮花前來禮佛,佛陀一一婉拒。他勸誡說如果要表示對他的尊敬,與其獻花膜拜,不如奉行佛的教導。

  現在你應該明白佛陀教導的是什麼了。宗教生活不僅是膜拜,而是遵從他的教導。有一次,有一位僧人瓦加裏每天坐在佛陀的面前,靜靜地凝視著他。一天,佛陀間道:「你在這裏做什麼?」他回答:「當我望著你的時候,我很快樂。」佛陀緊接著說:「看著一個髒兮兮、會腐爛的身體,你能得到什麼呢?你不過是在取悅你的情緒,但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光看佛的外表,你看不到真正的佛。因爲佛並不是這個身軀。」他接著解釋:「只有理解佛法,才能真正看到佛陀,佛陀會浮現於你心中。」

  由此可見,佛陀並不在意他的身軀。縱觀印度曆史,佛陀的樣子在近500年的時間裏從未出現,因爲佛陀不鼓勵人們塑造他的形象。後來,希臘人創造了佛陀和其他宗教象征物的形象。而今,世界各地都創造了多種不同的佛陀形象。

  一些升教徒批評我們爲偶像膜拜者。其實他們不知道佛教徒在做什麼。我們先聽個故事,來明白佛教徒在做什麼。

  佛陀涅槃百多年後,有一位知名的僧人叫烏巴庫塔,深受歡迎。他的弘法會,總有千人湧至悉心聆聽。邪惡的魔王對此忿忿不滿,他對人們愈來愈宗教化的行爲感到不高興。

  魔王並不是一個生命,而是一種強烈的意念,阻止人們過著宗教聖潔的生活。它化身爲惡人,在佛廟面前載歌載舞,表演各種娛樂大衆的節目。漸漸地,信徒們被吸引過去,沒有人再到弘法會去。烏巴庫塔決定給魔王一個教訓,便也前往觀賞他的表演。當表演完畢時,烏巴庫塔說:「你的表演十分精彩,爲了表示感謝,請讓我爲你戴上這個花圈。」魔王沾沾自喜,感到非常自豪。當烏巴庫塔把花圈懸挂在他的頸上時,花圈突然緊縮起來,像一只蟒蛇一樣拴住他的頸項。他試著把它脫下來但沒辦法。他趕緊去尋找帝釋天(諸神之王)的幫助,帝釋天竭盡所能還是沒有辦法。他又奔向梵天,當時的創世之神,梵天還是幫不了他。梵天只告訴他:解鈴還須系鈴人。

  最後,魔王只好回去叩求烏巴庫塔替他拿掉,否則他快死了。烏巴庫塔說:「要我幫你並不難,你必須答應我兩件事。第一、你必須答應我以後不再來騷擾我們的宗教活動。」魔王馬上答應了。「第二、你見過佛陀,因爲你曾經騷擾過他的宗教活動。佛陀涅槃百年以後你還活著,你有超凡的力量,能否變成佛陀的化身給我看看?」魔王回答說:「我可以這麼做,但你必須答應我,當我呈現佛陀的樣子時,請不要膜拜我,因爲我不是什麼聖人。」烏巴庫塔笑說:「放心,我不會膜拜你的。」然而,當魔王呈現佛陀的樣子時,烏巴庫塔馬上禮拜。魔王大喊:「你說過你不會膜拜我的!」烏巴庫塔說:「我沒有膜拜魔王,我膜拜的是佛陀。」

  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來說明拜佛的意思。當你對著佛像敬禮時,你亦可把它當成禅修的對象。這不叫偶像膜拜。你只是通過這個形象,把佛陀融入你的心識裏。它是一個宗教象征物。

  要說明佛陀如何呈現於我們的腦海中,可從以下例子清楚說明。

  第二世界大戰時,緬甸有一位軍隊總司令找到一個美麗的小佛像,這個佛像馬上吸引了他。後來,他把這個佛像連同一張紙條送給了(英國當時的首相)邱吉爾。紙條上寫著:「把這佛像放在你的桌上。當你感到憂慮不安時,請凝望這個面孔。我相信你會獲得心靈上的安甯。」

  印度前首相尼克魯一度被英政府關起來。在坐牢的日子裏,他把一個小小的佛像藏在他的口袋裏,隨身攜帶。偶爾他把這個佛像擺放在桌上並冥想:「縱使世上有再多的難題和麻煩,佛陀始終可以笑臉盈盈,爲何我們不學習這偉大的人呢?」

  一個法國學者Anatole France,在拜訪倫敦博物院時,生平第一次看見了一個佛像。他說道:「如果神從天而降,來到人間,他的模樣會是這個樣子!」

  然而並非一定需要塑像。許多人不需要任何的佛像,一樣可以修持佛法。我們不膜拜佛像,也不向他祈求任何事情,但我們尊敬和皈依這個偉大的宗教人物。

  有一位信…

《佛陀在哪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你相信轉世嗎?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