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道轮回的问题(南亭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心所者?心王家所使用也,如家主役使家奴一样。我现在将心所的名字,一一写出,因为必须读过百法明门论,与八识规矩颂,才能见到听到;假使仅读普通佛书的人,往往听讲经法师讲到,就感到生涩与头痛。五十一心所,分为六类,今列表如下:

  ┌一遍行五—触、作意、受、想、思。

  │二别境五—欲、胜解、念、定、慧。

  五│三善十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十│四根本烦恼六—贪、嗔、痴、慢、疑、恶见。

  一┤五随烦恼二十—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此十为小随。)无惭、

  心│ 无愧。(此二为中随)。

  所│ 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正念、不正知、散乱。(此八为

  │ 大随。)

  └六不定四—悔、眠、寻、伺。

  八个心王,对这五十一个心所,各各所该的,还有不同;前五识各各该有遍行五个,别境五个,善十一个,两个中随,八个大随,根本烦恼中的贪、嗔、痴三个,合共三十四个。第六意识于五十一个心所全该,所以他的活动力最大。第七末那识,该遍行五个,别境五中的一个慧,根本烦恼中的贪、痴、慢、恶见四个,大随烦恼八个,共十八个。第八阿赖耶识,则仅有五个遍行心所。这八个心王,所该的心所,各有多少不同,经过弥勒、无著、天亲,诸大菩萨的深思熟虑,而后下的定评。如欲深明其底蕴,非读法相宗的典籍不可,我只能作概略的说明。八个心王,为妄心的主要成分,五十一心所,为八个识,对内对外,所起各别不同之作用。如眼见美色,则注视不已,或反复观摩,是眼识之贪;同时心里则恋著不舍,是意识之贪。又如一遇不如意的境界,或无故打我、骂我、毁谤我,则必面红耳赤,怒目相向,是身眼二识之嗔。心怀报复,是意识之嗔。对这欢喜的,不欢喜的两种境界,虽成过去,而心里犹在打算,那好色如何便得为我所有;那侮辱我的人,我如何的便能报复他,这是意识上个别的贪嗔。这贪、嗔的由来,由于七识的执我,好色必为我所有,侮慢我,我必报复,这都是我执的表示。故七识念念贪著于我故有贪,无我而执有我,故有痴,同时也就是不正当的恶见。不能对外直接起表现之作用,故无嗔。诸如此类,其他则可想而知。第八阿赖耶识呢!它仅有五个遍行心所,简直不起什么作用,完全由前六识攀揽外境,第七识对内对外来展转传送。可是前七识遇到障碍——如肉躯已死或闷绝的时候——,不能发生作用时,则皆退处于第八识之中,是为种子位;障碍消除——如闷绝已醒,或死后转生——,则前七识又一一从第八识中,分发出来;而各识所该的心所,也一一因外境的牵引,从各个本识中先后放射出来,是为现行位。如蜗牛的两支触角,你要是以指头碰它一下子,它就缩进去,过一息它又照样伸出来一样。第八识,虽不直接造善造恶,而前七识所造的善恶业种,却一一都收藏在第八识里,不杂乱,不失坏。在时间上,不怕经过几千万年;空间上相隔几千万里,机缘一经成熟,就会从种子位而发生现行。

  说到这里,关于心的问题,应作一个结束。我起初所标示的是:要明白六道轮回之所以然,必先信仰性灵之不灭;这不灭之性灵,即泛常所说的心。佛学上将这心,分为真心和妄心,妄心再分为八个识的心王,五十一个心所;五十一个心所,与前七个心王,又统收归于第八阿赖耶识。那末!我请读者们,且先牢牢记住这真妄二心的道理,然后再读下文!

  第二、为什么有六道轮回

  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上文所说,第七识的执我,前六识的攀揽外境,如眼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香,舌之于味,身之于触,意之于法,造善造恶;这善恶业,就是六道轮回,生死的主因。我现在将这善恶业的种类,善恶集的轻重,和所得之苦乐不同的果报,列表如下;并加以说明。

  ┌杀生┐ ┌不杀生─┐ ┌放生──┐

  │偷盗├身三┤不偷盗 │ │布施 │

  │邪淫┘ └不邪淫 │ │礼节 │

  十 │两舌┐ ┌不两舌 │ │和合语 │

  ┤恶口├口四┤不恶口 ├─而修学──┤柔软语 ├十善

  恶 │妄言│ │不妄言 │ │真实语 │

  │绮语┘ └不绮语 │ │诚谛语 │

  │悭贪┐ ┌不悭贪 │ │戒 │

  │嗔恚├意三┤不嗔恚 │ │定 │

  └愚痴┘ └不愚痴─┘ └慧───┘

  表中的身、口、意三,这是善恶业的所由起;杀、盗、淫、及不杀、不盗、不淫等十事是善恶业的种类。先就十恶来说:杀生、不只是杀人为杀生,即杀害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如猪、马、牛羊之类,皆属杀生。偷盗、不独明抢暗窃为偷盗,即贪赃枉法,巧取豪夺,凡不是以血汗换得来的,虽一草一木,不与而取,皆谓之偷盗。邪淫、除自己经过结婚礼节的正当夫妻而外,所有男女间不合理的行为,都属邪淫。这是属于身体的。两舌者、挑拨是非,离间他人的感情。恶口者,粗恶言语,或淫词秽语。妄言者、有说无,无说有,见言不见,不见言见,颠倒是非。绮语者、当面奉承,讨人欢喜,巧饰词句,务必使人听信;或以诗词歌赋,说男女间事,绘影绘声,能动荡人的意志,也属绮语。这是属于口头的。悭贪、是于声色货利,生起一种为我所有的希求心;与自有财帛,不能布施,那便是悭贪心。嗔恚、即是怒恨;对于所求不能遂心,或他人于我有违逆的举动,这便要生起我的怒恨。愚痴、是不识邪正、是非、事理的真相,不应贪嗔而贪嗔,不应杀盗而杀盗,或于事理两方,以私我为出发点,而生起的一种自以为是的执著,这皆是愚痴暗昧的心理,这是属于心理方面的。这贪、嗔、痴的三法,对于上文五十一心所中的六个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统统包括在内,由于识心上有这贪、嗔、痴的三种毒根,于是对于外境上的色声香味触法,不断的生起要求,因而造出杀、盗、淫、妄等种种恶业来,是谓十恶。有此恶因,必招恶果。

  我们若一反十恶的心理和行为,如戒杀生而买放生命。戒偷盗而救济贫穷,和修桥补路。戒邪淫而提倡名节与礼教。不两舌而说和合语。不恶口而说柔软语。不妄言而说真实语。不绮语而说诚谛语。心理上不起贪、嗔、痴、而常修佛所教诫的戒、定、慧、这就是十善。有此善因,必招善果。

  这里所说的戒,就是因贪著色声而造出杀盗淫来,现在遵守佛的戒条,不杀、不盗、不邪淫,便是不贪,不贪便是戒。但人类好像有一种天生的劣根性,对于声色货利的外境,叫他不起贪求,是不可能的事;何况现在物质文明,人类对于自我娱乐上的享受,正在尽量发展,在这种时代,说这一类的话,加倍觉得迂腐。所以我佛教人第二步,要修学静定的工夫,静定工夫,在一般人说来,叫做修养。我们倘若有一点静定修养工夫,自然对于声色也就看淡了。因静则生明,明即是慧,慧即是观察事理,抉择事理的判断力。声色的外境,不管它有多大的诱惑力,我要观察自己,审查他人,分别事实,应作不应作。我们倘若遇事能以静定工夫,一一省察,则世界上不知要省去多少是非呢?这就是慧。复次善恶的种类,既如上说,如何再去分轻分重呢?这就是根据我们的心力来加以判断。我们对于一件事,倘若以极猛烈的勇气,和十足的力量来做,这便是上品。以一种中庸的心情来做,这便是中品。以一种懈怠态度,和不甚要紧的心理来做,这便是下品。我们的造善造恶,轻重的标准就是这样。因为善恶业的有轻有重,所招感的苦乐果报,也就有高下的不同。上品十善感天道,中品十善感人道,下品十善感修罗道。上品十恶感地狱道,中品十恶感饿鬼道,下品十恶感畜生道。

  第三、什么是六道

  六道的名词,已如上说,今再列表如下,更加以说明:

  天道───┐ 地狱道───┐

  人道 ├三善道 饿鬼道 ├三恶道

  阿修罗道─┘ 畜生道───┘

  这表是依上中下三品善恶的轻重,而排列的秩序;若依乐报的递减,和苦报的渐增,则应阿修罗道以下为畜生、饿鬼、地狱。因畜生道在因上为下品十恶,在果上则与人类接近,而同处在一空界之中,且有与人同一样的享受者,如爱猫,爱犬之类。

  天、有自然的意思,他的宫殿可以随身,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享受自然的快乐,而且清净光洁,最胜最尊,所以称为天。佛经上对于天,分有三界二十八重,亦表之如下:

  ┌四王天────┐

  │ ├地居天

  │忉利天────┘

  一欲界─┤夜摩天────┐

  六天 │兜率天 │

  │ ├空居天

  │化乐天 │

  └他化自在天──┘

  ┌─梵众天、大梵天

  ┌初禅三天──┤

  │ └梵辅天

  │ ┌少光天、无量光天

  ├二禅三天──┤

  二色界 │ └光音天

  ─┤ ┌少净天、无量净天

  十八天 ├三禅三天──┤

  │ └遍净天

  │ ┌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

  │ │无想天、无烦天

  └四禅九天──┤

  │无热天、善见天

  └善现天、色究竟天

  ┌空无边处天

  三无色─┤识无边处天

  界四天 │无所有处天

  └非想非非想处天

  玆以便于说明,故于天的次序,由下而上。一欲界者,这六天的天象,尚有情欲,但不像人间须要肉体相接,最轻的只须对目相视,就算了事。四王天居须弥山之腰,忉利天居须弥山之顶。夜摩天以上,则依虚空而住,所以分别称为地居天和空居天。至于寿命,则四王天以人间五十年为一昼夜,三百六十五昼夜为一年,他们的寿命大都以五百年为标准。忉利天则以人间一百年为一昼夜,亦以三百六十五昼夜为一年,他们寿命是一千岁。向上去每天依次递增,直至非非想天,寿命有八万四千劫,那就不是我们的心识所能想像了!他们的衣服,即四王天,亦不过几两或几铢重,向上去则依次递减。前面说过,他们的宫殿,可以随身带走,这在我们都是不可思…

《六道轮回的问题(南亭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