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道輪回的問題(南亭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心所者?心王家所使用也,如家主役使家奴一樣。我現在將心所的名字,一一寫出,因爲必須讀過百法明門論,與八識規矩頌,才能見到聽到;假使僅讀普通佛書的人,往往聽講經法師講到,就感到生澀與頭痛。五十一心所,分爲六類,今列表如下:

  ┌一遍行五—觸、作意、受、想、思。

  │二別境五—欲、勝解、念、定、慧。

  五│叁善十一—信、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癡、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十│四根本煩惱六—貪、嗔、癡、慢、疑、惡見。

  一┤五隨煩惱二十—忿、恨、惱、覆、诳、谄、憍、害、嫉、悭。(此十爲小隨。)無慚、

  心│ 無愧。(此二爲中隨)。

  所│ 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舉、失正念、不正知、散亂。(此八爲

  │ 大隨。)

  └六不定四—悔、眠、尋、伺。

  八個心王,對這五十一個心所,各各所該的,還有不同;前五識各各該有遍行五個,別境五個,善十一個,兩個中隨,八個大隨,根本煩惱中的貪、嗔、癡叁個,合共叁十四個。第六意識于五十一個心所全該,所以他的活動力最大。第七末那識,該遍行五個,別境五中的一個慧,根本煩惱中的貪、癡、慢、惡見四個,大隨煩惱八個,共十八個。第八阿賴耶識,則僅有五個遍行心所。這八個心王,所該的心所,各有多少不同,經過彌勒、無著、天親,諸大菩薩的深思熟慮,而後下的定評。如欲深明其底蘊,非讀法相宗的典籍不可,我只能作概略的說明。八個心王,爲妄心的主要成分,五十一心所,爲八個識,對內對外,所起各別不同之作用。如眼見美色,則注視不已,或反複觀摩,是眼識之貪;同時心裏則戀著不舍,是意識之貪。又如一遇不如意的境界,或無故打我、罵我、毀謗我,則必面紅耳赤,怒目相向,是身眼二識之嗔。心懷報複,是意識之嗔。對這歡喜的,不歡喜的兩種境界,雖成過去,而心裏猶在打算,那好色如何便得爲我所有;那侮辱我的人,我如何的便能報複他,這是意識上個別的貪嗔。這貪、嗔的由來,由于七識的執我,好色必爲我所有,侮慢我,我必報複,這都是我執的表示。故七識念念貪著于我故有貪,無我而執有我,故有癡,同時也就是不正當的惡見。不能對外直接起表現之作用,故無嗔。諸如此類,其他則可想而知。第八阿賴耶識呢!它僅有五個遍行心所,簡直不起什麼作用,完全由前六識攀攬外境,第七識對內對外來展轉傳送。可是前七識遇到障礙——如肉軀已死或悶絕的時候——,不能發生作用時,則皆退處于第八識之中,是爲種子位;障礙消除——如悶絕已醒,或死後轉生——,則前七識又一一從第八識中,分發出來;而各識所該的心所,也一一因外境的牽引,從各個本識中先後放射出來,是爲現行位。如蝸牛的兩支觸角,你要是以指頭碰它一下子,它就縮進去,過一息它又照樣伸出來一樣。第八識,雖不直接造善造惡,而前七識所造的善惡業種,卻一一都收藏在第八識裏,不雜亂,不失壞。在時間上,不怕經過幾千萬年;空間上相隔幾千萬裏,機緣一經成熟,就會從種子位而發生現行。

  說到這裏,關于心的問題,應作一個結束。我起初所標示的是:要明白六道輪回之所以然,必先信仰性靈之不滅;這不滅之性靈,即泛常所說的心。佛學上將這心,分爲真心和妄心,妄心再分爲八個識的心王,五十一個心所;五十一個心所,與前七個心王,又統收歸于第八阿賴耶識。那末!我請讀者們,且先牢牢記住這真妄二心的道理,然後再讀下文!

  第二、爲什麼有六道輪回

  這個問題很簡單,就是上文所說,第七識的執我,前六識的攀攬外境,如眼之于色,耳之于聲,鼻之于香,舌之于味,身之于觸,意之于法,造善造惡;這善惡業,就是六道輪回,生死的主因。我現在將這善惡業的種類,善惡集的輕重,和所得之苦樂不同的果報,列表如下;並加以說明。

  ┌殺生┐ ┌不殺生─┐ ┌放生──┐

  │偷盜├身叁┤不偷盜 │ │布施 │

  │邪淫┘ └不邪淫 │ │禮節 │

  十 │兩舌┐ ┌不兩舌 │ │和合語 │

  ┤惡口├口四┤不惡口 ├─而修學──┤柔軟語 ├十善

  惡 │妄言│ │不妄言 │ │真實語 │

  │绮語┘ └不绮語 │ │誠谛語 │

  │悭貪┐ ┌不悭貪 │ │戒 │

  │嗔恚├意叁┤不嗔恚 │ │定 │

  └愚癡┘ └不愚癡─┘ └慧───┘

  表中的身、口、意叁,這是善惡業的所由起;殺、盜、淫、及不殺、不盜、不淫等十事是善惡業的種類。先就十惡來說:殺生、不只是殺人爲殺生,即殺害一切有生命的動物,如豬、馬、牛羊之類,皆屬殺生。偷盜、不獨明搶暗竊爲偷盜,即貪贓枉法,巧取豪奪,凡不是以血汗換得來的,雖一草一木,不與而取,皆謂之偷盜。邪淫、除自己經過結婚禮節的正當夫妻而外,所有男女間不合理的行爲,都屬邪淫。這是屬于身體的。兩舌者、挑撥是非,離間他人的感情。惡口者,粗惡言語,或淫詞穢語。妄言者、有說無,無說有,見言不見,不見言見,顛倒是非。绮語者、當面奉承,討人歡喜,巧飾詞句,務必使人聽信;或以詩詞歌賦,說男女間事,繪影繪聲,能動蕩人的意志,也屬绮語。這是屬于口頭的。悭貪、是于聲色貨利,生起一種爲我所有的希求心;與自有財帛,不能布施,那便是悭貪心。嗔恚、即是怒恨;對于所求不能遂心,或他人于我有違逆的舉動,這便要生起我的怒恨。愚癡、是不識邪正、是非、事理的真相,不應貪嗔而貪嗔,不應殺盜而殺盜,或于事理兩方,以私我爲出發點,而生起的一種自以爲是的執著,這皆是愚癡暗昧的心理,這是屬于心理方面的。這貪、嗔、癡的叁法,對于上文五十一心所中的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統統包括在內,由于識心上有這貪、嗔、癡的叁種毒根,于是對于外境上的色聲香味觸法,不斷的生起要求,因而造出殺、盜、淫、妄等種種惡業來,是謂十惡。有此惡因,必招惡果。

  我們若一反十惡的心理和行爲,如戒殺生而買放生命。戒偷盜而救濟貧窮,和修橋補路。戒邪淫而提倡名節與禮教。不兩舌而說和合語。不惡口而說柔軟語。不妄言而說真實語。不绮語而說誠谛語。心理上不起貪、嗔、癡、而常修佛所教誡的戒、定、慧、這就是十善。有此善因,必招善果。

  這裏所說的戒,就是因貪著色聲而造出殺盜淫來,現在遵守佛的戒條,不殺、不盜、不邪淫,便是不貪,不貪便是戒。但人類好像有一種天生的劣根性,對于聲色貨利的外境,叫他不起貪求,是不可能的事;何況現在物質文明,人類對于自我娛樂上的享受,正在盡量發展,在這種時代,說這一類的話,加倍覺得迂腐。所以我佛教人第二步,要修學靜定的工夫,靜定工夫,在一般人說來,叫做修養。我們倘若有一點靜定修養工夫,自然對于聲色也就看淡了。因靜則生明,明即是慧,慧即是觀察事理,抉擇事理的判斷力。聲色的外境,不管它有多大的誘惑力,我要觀察自己,審查他人,分別事實,應作不應作。我們倘若遇事能以靜定工夫,一一省察,則世界上不知要省去多少是非呢?這就是慧。複次善惡的種類,既如上說,如何再去分輕分重呢?這就是根據我們的心力來加以判斷。我們對于一件事,倘若以極猛烈的勇氣,和十足的力量來做,這便是上品。以一種中庸的心情來做,這便是中品。以一種懈怠態度,和不甚要緊的心理來做,這便是下品。我們的造善造惡,輕重的標准就是這樣。因爲善惡業的有輕有重,所招感的苦樂果報,也就有高下的不同。上品十善感天道,中品十善感人道,下品十善感修羅道。上品十惡感地獄道,中品十惡感餓鬼道,下品十惡感畜生道。

  第叁、什麼是六道

  六道的名詞,已如上說,今再列表如下,更加以說明:

  天道───┐ 地獄道───┐

  人道 ├叁善道 餓鬼道 ├叁惡道

  阿修羅道─┘ 畜生道───┘

  這表是依上中下叁品善惡的輕重,而排列的秩序;若依樂報的遞減,和苦報的漸增,則應阿修羅道以下爲畜生、餓鬼、地獄。因畜生道在因上爲下品十惡,在果上則與人類接近,而同處在一空界之中,且有與人同一樣的享受者,如愛貓,愛犬之類。

  天、有自然的意思,他的宮殿可以隨身,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享受自然的快樂,而且清淨光潔,最勝最尊,所以稱爲天。佛經上對于天,分有叁界二十八重,亦表之如下:

  ┌四王天────┐

  │ ├地居天

  │忉利天────┘

  一欲界─┤夜摩天────┐

  六天 │兜率天 │

  │ ├空居天

  │化樂天 │

  └他化自在天──┘

  ┌─梵衆天、大梵天

  ┌初禅叁天──┤

  │ └梵輔天

  │ ┌少光天、無量光天

  ├二禅叁天──┤

  二色界 │ └光音天

  ─┤ ┌少淨天、無量淨天

  十八天 ├叁禅叁天──┤

  │ └遍淨天

  │ ┌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

  │ │無想天、無煩天

  └四禅九天──┤

  │無熱天、善見天

  └善現天、色究竟天

  ┌空無邊處天

  叁無色─┤識無邊處天

  界四天 │無所有處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

  玆以便于說明,故于天的次序,由下而上。一欲界者,這六天的天象,尚有情欲,但不像人間須要肉體相接,最輕的只須對目相視,就算了事。四王天居須彌山之腰,忉利天居須彌山之頂。夜摩天以上,則依虛空而住,所以分別稱爲地居天和空居天。至于壽命,則四王天以人間五十年爲一晝夜,叁百六十五晝夜爲一年,他們的壽命大都以五百年爲標准。忉利天則以人間一百年爲一晝夜,亦以叁百六十五晝夜爲一年,他們壽命是一千歲。向上去每天依次遞增,直至非非想天,壽命有八萬四千劫,那就不是我們的心識所能想像了!他們的衣服,即四王天,亦不過幾兩或幾铢重,向上去則依次遞減。前面說過,他們的宮殿,可以隨身帶走,這在我們都是不可思…

《六道輪回的問題(南亭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