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洗除心垢(正业)。言行忠信,表里相应(正语)。人能自渡,转相拯救,精明求愿,积累善本(正命)。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正精进)。」
当一分念佛者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的贯彻前六个正道,那么最重要的正念、正定资粮必会顺利产生。谈到正念、正定问题,范围非常的广泛,有禅行者的正念、正定问题,有净土行者的正念、正定方向。若依禅行者的正念问题来说,按杂阿含经中所述,又分为入世正念及出世正念两种说法,千篇先就一个解脱行者在力行出世八正道中之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五个圣道时,如何正确的精进修学出世正念这个圣道来做讨论。
8、一分禅行者的正精进、正念、正定与一分念佛者行持之异同
(1)禅行者的正精进
甲、了生脱死依正精进的努力而实现
我们知道,正念的实现,乃是源于正精进的努力,倘若没有日夜精勤的依正见、正思惟出世的真理,将言谈、行为、生命相辅相成的以正语、正业、正命三个圣道贯穿起来,便没有身心正念解脱之道——正定涅槃的产生,因此用正确的修行方法,来精进实践佛陀八正道的教诲,是十分重要的。现在首先来看看一分解脱行者如何依正见等前五个圣道产生正确的精进修持方法。
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对出家比丘说:「过去昆婆尸佛尚未成佛之时,曾经有一世,在菩提树下,敷设草垫为座,双足跏趺,端身正坐,日夜勤勉,不眠不休的思惟寂念(正念)十二因缘法(前已论述),一坐就是七日,于十二因缘法,逆顺观察,昼夜禅思,深入三昧之中……。弟子们!你们若想早日超脱轮回,成就道果,应当像昆婆尸佛一样的昼夜以般若智慧禅思寂念十二缘起法,当你们在(寂定之中)证悟了十二因缘法的逆顺、流转、还灭、束缚、解脱的真谛,你们就离成道不远了。」
又有一次,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告诫比丘们说:「你们若想了脱生死,应当日夜精勤(正精进),昼夜不息的方便修习禅思(寂念真理),内寂其心(正定),所以者何?比丘禅思内寂其心,精勤方便者,如是如实显现,云何如实显现?『老死如实显现;老死集、老死灭、老死灭道迹,如实显现;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如实显现;行集、行灭、行灭道迹,如实显现;此诸法无常,有为有漏,如实显现。』」
乙、什么叫做禅思?
此篇以「正定解脱」愿的立场来看,非常重要。欲深究佛立此「正定解脱」大愿的净土行者,不可不知。什么叫做禅思呢?『阿含经』中关于禅思的意义与内容,说的极为清楚,极为详尽。一般佛学者只注重形而下、理论上的哲学研究,而忽略了根本经典中平实、基础、渊源的一面。禅的意义,简单的说,就是「觉悟真理的智慧」。而这里所说方便修习禅思,亦即是说以方便智慧去思惟寂念真理。我们要知道,凡是能够运用意识分别心去思惟、去观察、去抉择出来的真理,都可说是「方便智慧,这在『大智度论』里也有提及。此处所说以方便智慧去思惟寂念什么样的真理呢?亦即指的昆婆尸佛过去彻夜勤勉禅思寂念的十二因缘法。当昆婆尸佛以般若智慧在寂定之中醒悟了梦幻人生的因缘生灭假相后,内心自然逐渐趋于寂灭,最后终于达到涅槃解脱的目的。
丙、如何进入正精进的修持中?
也就是佛陀常常赞叹难陀比丘所说的:「彼善男子,难陀,当他以出世的智慧,寂悟了因缘生灭法之后,自动自发,关闭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夜,精勤修习,正智成就,堪能尽寿,纯一满净,梵行清白。」
(甲)精进清净六根
什么叫做难陀比丘关闭根门?「善男子,难陀,当他眼睛看到外境色相时,心中不会生起想着,亦无追忆之诚念,长久保持这种心态下去,便于眼根得到清净。乃至耳朵听到声音,舌头尝到味道,身体接触细滑,意识遍缘外境法尘时,心中都不会生起贪恋、想着。如此二六时中,经年累月维持这种清净的心态,六根便于一时得到寂静。世间贪爱种种弊恶不善之法,永远不漏其心。」这就是难陀比丘关闭根门的简略释义。
(乙)精进节制饮食
什么叫做饮食知量?「善男子,难陀,对于饮食,不着美味,不重色香,不为调适端严肥白的身体而食,但为暂止饥渴,保全性命,以修梵行而食。」
诚如「『增一阿含经』中所说:「行道之要法:应当一坐而食(日中一食),若能一坐而食,身体轻便,心得解开。心地开解已,得诸善根,已得善根,便成三昧(正定),苦集灭道,如实而现。」这就是难陀比丘为什么节制饮食最好的说明。
(丙)精进日夜禅定
什么叫做初夜后夜精勤修习(正精进)?「善男子,难陀,若在昼日,或是经行,或是坐禅,思惟妙法,除去五阴障蔽,身心清净。于初夜时,或者经行,或者端坐,思惟妙法,除去睡眠之盖,入于禅定。于中夜时,房外洗足,进入室中,右协而卧,脚脚相累,系念明相,作起觉想。于后夜时,徐觉徐起,或者经行,或者禅坐,思惟妙法,除去睡眠之盖,入于禅定。善男子,难陀,初夜、后夜、经行、坐禅,其事意行道之心,等无有异。」这就是难陀比丘精进修习的浅略节要。
(2)禅行者的正念
我们再来看看,难陀比丘在初夜后夜经行坐禅时,如何端坐禅思,胜念(正念)正知,乃至正智成就?经上说:「彼善男子,难陀!胜念正知者,观察东方,一心正念,安住观察;观察南西北方,亦复如是,一心正念,安住观察,观察什么呢?善男子,难陀,对于内心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生起、住看、短长、久近、消灭的因缘,观察觉照,正念而住,不令散乱。对于善、恶、憎、爱等境界中所取种种相,所作种种想之生起、住看、短长、久近、消灭的因缘,亦一心观察觉照,正念而住,不令散乱。对于形成内心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烦恼的因缘,如何断苦?如何修道?如何解脱?苦、集、灭、道有关了脱生死的谛理,亦一心观察觉照,正念而住,不令散乱。善男子,如是观察已,世间贪爱,恶不善法,不漏其心,正念、正智成就。」
当时有一位比丘说了一首偈赞叹难陀比丘:
「善关闭根门,正念摄心住,
饮食知节量,觉知诸心相;
善男子难陀,世尊之所叹。」
(3)禅行者的正定
甲、巩固前七个正道进入正定解脱才有可能
由上可知,若是出家之人,能够像难陀比丘一样——在有了生死正见,正确的依十二因缘法禅思抉择出梦幻人生的真谛后,自动自发,守护根门,内寂其心,饮食知量,初夜后夜,觉悟精进(正精进)——观察五阴,无我无我所,本是梦中境界所显现的幻化之相,乐分别五阴心相,正念观照五蕴幻相,净除五阴障碍,一心乐修梵行,离于睡眠,于正法中,心不疑法,离诸疑惑,正念正智,以此入「正定」、解脱,斯有是处。
讲到正定问题,『阿含经』与『楞严经』及诸唯识经论中,对于正定的解释,极其详尽,现在先就『阿含经』及天台所记禅法两者对正定的诠释扼要地加以讨论,例如『阿含经』上说:由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等七个圣道,日夜勤勉的如法实行,无有偏废,方能深入正定之中。换句话说,如果行者不以正知见(生死正见)为因,不依佛法正途入门。正定的圣道,即无由产生。因地不真,所显现的定境很可能会流于似是而非的外道定而不自觉。因此如何实现正定的圣道,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比照天台所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对正定圣道的实现,做进一步扼要精简的说明(第十六愿中将有较为详细的解释):
乙、色界四禅定
(甲)初禅证境
当一分禅行者,像难陀比丘一样的以正知见,不分昼夜,精进修行,清净六根,饮食知量,一切欲望不净之想,自然逐渐远离;长久修持下去,必有持身法起,身心自然正直;觉心明净,与定相应(欲界定);心得开解,超离欲界,身心虚寂,得入初禅。于初禅中,十六触等功德善法,一时俱发,心大惊悟(觉支),恒以觉、观正念之心,细心思量分别诸法(观支),因为此等微妙善法,超越欲界之欲乐,前所未得,而今以觉、观正念、正知,心大欢喜(喜支),怡然自乐(乐支)。于初禅中,虽有觉触等事,但一心寂然不敬,恒在定中(一心支)。
(乙)二禅证境
行者初禅成就已,如果仍一心修持,于中间禅中,进一步厌离觉观触动等由身识相应而产生的喜、乐等外净之法(灭有觉有观),专心不已,内心无有觉观动心(无觉无观),其心便豁然开发,明净咬洁(内净支),十种善法功德,亦如初禅发相,一时与定俱起,因此喜心涌现(喜支),绵绵怡悦(乐支)。于二禅中,虽有与意识相应的喜乐之心,但内心不为喜乐所动,也没有一丝尘境思想,一心不乱,恒在定中(一心支)。
(丙)三禅证境
行者二禅成就已,倘若仍继续修持,于中间禅中,加功不已,其心便泯然入定,不依内外;诸善法功德与乐俱时发起,此时无二禅动涌之喜心生(舍喜心),而有绵绵之乐从内心而发;行者此时依于正念守护其乐(念支),运用善巧三法,离三贪看(智支),善修乐法,其乐渐渐增长,三禅具足,受三禅偏身之乐(乐支)。虽有偏身之乐,但受乐心息,一心恒在寂定之中(一心支)。
(丁)四禅证境
行者三禅成就已,不以此为满足,继续进修,于中间禅中,恒以正智觉知——三禅乐法,未来终将无常变易,有大苦迁动之过患,而一心厌离、不着,之后,其心豁然开发,定心安稳,出入息断,证人四禅。定发之时,无苦无乐(不苦不乐支),已舍三禅身乐,心不厌悔,亦不念着(舍支)。此时心如明镜不动(禅定分明),亦如净水无波,摒绝一切喜乐之想,正念坚固,等智照了,犹如虚空,无诸垢染(念清净支),这就是世间真实禅定行者。住此定中,心不依善,亦不附恶,无所依倚,无形无质,一切神通变化,霪雨说法,皆从此定…
《净土探究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