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探究 下册▪P14

  ..续本文上一页灭受想定;再从灭受想定起,逆入四空定;又从空处定起,逆入四禅定;再从初禅起,依次顺入四禅定;最后又从四禅起,顿人大涅槃境界。佛从四禅起而取灭度,此乃应我们这个世界声闻圣者的根机而从四禅起顿取大涅槃境界,当然具有其非常特殊深远的意义(在此不论)。佛的大般涅槃境界,乃是我们学佛者最终极最根本的修行目的,也是「正定解脱」愿进一步圆满的诠释。而佛的大涅槃境界必须由一个菩萨行者,无数劫以来修集无量圆满的智慧之光而证得,佛究竟圆满的法性之光——入佛的大般涅槃境界,这将会在第十二个愿予以深入说明。

  (7)末法众生若想获证初果,谈何容易!

  单以我们末法时代凡夫众生的根器来说,今生若想达到阿含经中所说声闻圣者涅槃解脱的实现,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况且以一分禅行者而言,先从个己的生死解放起,再回心大乘菩萨道,朝向终极的大般涅槃前进,也不失为一种方便正确的修行途径。依『杂阿含经』中又有一段经文说:「若于五受阴,以智慧思惟,观察分别忍,是名随信行。超升离生,超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比丘,若于此法,增上智慧,思惟观察忍,是名随法行,超升离生,越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比丘,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三结尽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比丘,是名须陀洹果。不堕恶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然后究竟苦边。比丘,若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不起心漏,名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办,舍离重担,逮到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得解脱。」

  从这段经文中,我们可以知道,一分有正知见做引导的禅行者,如果毕生以追求真理的智慧去思惟、观照、寂念出世解脱的真谛,在自己知道身见、戒取、疑这三结逐渐断尽后,今世倘若不遭意外死亡(中间不死),可得须陀洹果(这还得看行者的宿世慧根)。以我们仆仆风尘,情念深重的恶性众生来说——今生想要先超欲界六尘之境,得证须陀洹果,谈何容易!更遑论现世了生脱死,证得阿罗汉果了。(声闻四果的意义,将在十四愿中说明。)

  (8)现在学佛者要清楚的认识自己的「根器」

  坦白说,除了已经了脱生死,乘愿再来的大菩萨外,我们不是大根器、大智慧的大道心众生,大家之所以会再到娑婆世间来轮转受生,说明了我们与此界众生有共同的业,结下了数不清牵扯不完的爱欲情缠种子,都是罪孽深重的凡夫众生。若说我们有不同于常人或外道之处,只不过是我们宿世稍微积集了一点点出尘的智慧福业,知道学佛的可贵而已。如果我们宿性善根深厚,在佛陀住世时,或者在正法兴盛的时代,早就该了脱生死,乘愿度生了,何必再流转到现在,在这里欲习深重,恩爱情缠,难舍难了呢?我们虽然不能在现世中了脱生死,但是仍然可以走另一条方便的出尘捷径——仰仗念佛法门通往西方净土的一线曙光,继绩朝向了生脱死的生机前进。当然如果我们今生有这种大根器、大智慧能够痛下决心在娑婆人间昼夜不息的精进斩除贪瞋痴欲望烦恼,越凡夫地,超脱三界,行者大可不必求往生——仗着念力、佛力的相应力量,到极乐世界后,再做进一步的真理追求。

  (9)修行要循序渐进,绝对没有顿超变相的修法

  大家要知道,在娑婆世界修行不易,到极乐世界听佛说法,也并不容易啊!一般人以为在这里修行解脱不易,散心念念佛到极乐世界再修,比较简单,问题是要到极乐世界见佛闻法,必须要有「清净业」才能去啊!(俟以后相关大愿再论)。一分禅行者,以正知见、离欲望、修梵行为正定解脱的基础,一分念佛者,同样的也是以正知见、轻欲望、修梵行(清净念佛)为西行的基础(这从许多往生的实例中可以看出来)。释迦牟尼佛说,任何的正途修行法门,绝对没有变相的修法,绝对没有不断欲望、不离烦恼、不消业障,而有特殊变质的修法;也绝对没有离开了基层的正知见(正见)因缘做根基外,而有越级、顿悟的修法(今世的顿悟,也是从过去渐修渐悟而来)。我们再纵观诸大乘经、华严经——一个菩萨行者,更是在日常生活中以正知见、离欲望、去烦恼、修梵行、清净六根为入门。有了真才实学,充实的正如见后,才能够在尘不为尘染,在俗不为俗惑,行、解并进,广做利益众生的菩萨行。我们在最初学佛时,一定会先走向谈玄说妙、文字游戏的路上去,但是当你对佛法有了通盘的理解后,心灵经过长期的洗炼、净化后,未来一定要从乱麻中理出一条根本修行的头绪——「回归现实」,在平凡人生中发现佛法的平实面、朴实面,发现众生心性中真与善的无穷宝藏,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从最平实的薄欲望、断烦恼做起,在平素生活中,在缘起的环境里,认识、体会「缘起时就是修行时」这句话的朴实本义,这是我们在修学佛法的领域上,最起码的成长。也就是朝向根本佛法中所说的正智、心善、自在……逐步的实践了。这个时候,你才能醒悟「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句话实质的内涵。

  (10)禅行者与念佛者行持八正道的分歧点

  由上可知,一分禅行者与一分念佛者同样是以认识无常百态(世间正见),觉悟生死梦境的真谛为起点,当一分禅行者与一分念佛者同样有了「生死正见」的智慧后,进一步思惟抉择出离生死梦境的途径——依十二因缘法唤醒我们酣睡已久的无明心灵。而由于一分禅行者与一分念佛者宿慧程度的差异——最初追求出离生死动机、方向、方法的不同,因此便在正语、正业、正命——言语、行为、职事三圣道上有了极其明显的区分:一分禅行者所言、所行、所为,处处以当生了脱生死为目的;一分念佛者虽然未来仍是以了生脱死,成就佛道为理想,但是将了脱生死的目标放在净土世界中。当依生死正见发出厌离娑婆世界无常之苦的决心后,所言所行所为均以觉悟净土谛理,成就净业资粮,回向净土为依归,在现生中专门以执持名号,或者观想念佛,或者实相念佛,劝人念佛,弘扬净土,仰仗阿弥陀佛大悲接引誓愿,往生西方为归宿(此处对唯心净土不做解释)。因此一分禅行者是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五个圣道贯穿起来,昼夜精进(正精进)的朝向正念(解脱之道)、正定(寂静涅槃)的方向走去,而一分念佛者在有了根本出离生死的正见、正思惟做基础后,将正语、正业、正命三者日夜勤勉(正精进)的以净业资粮贯穿起来,逐步朝向西方极乐世界理想的修行国度前进。因为一分念佛者与一分禅行者正精进的方向不同(修因不同),当然产生正念、正定的成果内涵也不同。下篇我们就来讨论一分念佛者正念、正定通往西方净土世界最重要的两个资粮。

  9、一分念佛者的正念、正定

  本篇说明重点

  正念、正定两个圣道,是我们念佛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重要的两个资粮。前篇略将一分禅行者与一分念佛者在迈向正精进的方向中,因今生的修因、过程不同,而于正念、正定两个圣道产生不同层次的内涵、成果划分出来。现在就以前述所提一分念佛者在了悟梦幻人生,有了生死正见为基础性的修因后,继续深入来探讨我们念佛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确实依正念、正定两个方便念佛资粮,种下阿弥陀佛这第十一个接引众生到极乐世界朝向无上佛道,寂灭解脱之果前进具有关键性的最重要的往生因行大愿。

  为了探讨念佛者正念、正定的问题,笔者细心恭阅净宗祖师大德所着净土群书,发现祖师大德们,已将这正念、正定最重要的两个西行资粮,以深妙的佛法阐述的淋漓尽致。因正念、正定两个资粮的修行成就与否,关系着我们念佛者临命终时自己是否往生西方净土世界具有决定性的修行力量,因此凡是有志修学净土念佛法门的莲友,都不可轻忽这两个最重要的关键性的往生资粮。

  谈到正念、正定这两者的关系,如不穷究佛法大海贯通此一重要论题,实不能窥见其深妙叵测之处;如不以佛法正义来阐发此一论题,实不能知正念、正定此二者因行资粮的殊胜微妙之处。笔者乃是初学者,所知有限,仅以一己之微薄心得,试将此正念、正定两个资粮以佛法真谛论述出来,与读者们共勉。又因「第十八个愿」也涉及「十念往生」的重要问题,所以对于现在所要讨论的正念、正定问题,看重在笔者前述一分念佛者,依八正道之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一脉相通的西行基础所应具备的观念与修持问题。而对于正念、正定朝向上品往生的相关修行问题,不予解释,俟请到第十八、十九、二十等愿及有关大愿再做深入浅出的说明。

  (1)了脱生死是步入佛究竟智慧的坚固起点

  面对这么一个重要的论题,不禁再度问问自己:佛说无量法门,我们今生为什么要选择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为我们修行解脱的因行资粮呢?

  佛住世时,曾经对弟子说:「我为了要度化众生了悟生老病死苦的幻化不实而出现于世,为众生说法;我为了度化众生悟入佛的真知灼见,而出现于世,为众生说法。」释迦牟尼佛为四众弟子宣说无量法义的德意,究竟的目的就是为了令众生步入佛的智慧觉海而方便善巧的演说了无数法门。而欲步入佛的究竟智慧觉海,如果能够以度脱生死为起点;在有了解脱智慧后,必定能够在般若空慧的证觉下,广行六度万行菩萨之道,直入佛的法性觉海而无碍。我们现在以修证的观点来看这第十一个极乐世界中的天人,都在正定之中,必至涅槃、解脱的大愿。当我们深入去了解、实践念佛者正念、正定两个圣道,便可以领悟这「正定解脱愿」,实在就是阿弥陀佛为接引念佛众生在修学佛道的过程中,所施设的一个出离生死解脱,朝向诸佛大般涅槃前进,非常重要的大悲接引誓愿。也就是笔者为什么要略以八正道的大盖修行过程来深入、说明一分禅行者与一分念佛者在步向未来解脱之道的历程中,因宿慧、程度、发心、领悟的差异,而产生了八正道中修行程次的异同,…

《净土探究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