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探究 下册▪P41

  ..续本文上一页菩提分、八圣道分。」这亦即是阿含经中所说的解脱生死最重要最根本入手修行的佛法(下文自明)。不仅声闻行者以此「五根、五力、七菩提、八圣道等三十七助道品」为修行解脱的根本,大乘菩萨行者,同样也是以此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等三十七道品,为学佛修行自利、利他的入门基础。

  如大智度论卷十九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述说菩萨修学三十七道品的论文说:「菩萨摩诃萨应学一切善法,一切道。所谓干慧地乃至佛地,是九地应学而不取证,佛地亦学亦证。复次,何处说三十七品,但是声闻、辟支佛法,非菩萨法?是般若波罗蜜摩诃衍品中,佛说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是摩词衍三藏中,佛亦不说三十七品独是小乘法。佛以大慈故,说三十七品涅槃道,随众生愿,随众生因缘,各得其道;欲求声闻人,得声闻道;种辟支佛善根,得辟支佛道;求佛道者,得佛道。均随其修行之初,有发大悲心而修三十七道品,或无发大悲心而修三十七道品,因此有大悲心或无大悲心修学因缘,由此本愿修行因缘诸根利钝差别,故得果有大小深浅之别。」

  又说:「菩萨虽学虽知是三十七道品法,但未具足六波罗蜜,故不取证。」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百二也说:「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修习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是三十七菩提分法,不可得故……。」

  由此可知,无论大小乘佛法,都是以此三十七种助道修行的方法为入门学佛的基础。

  3、唯有知而能行才能超凡入圣

  一般阅经者都见闻过三十七助道品,但大部分的佛教徒,均只将其当做理论上浮面的阅读,没有深入其义,静静的去思惟、力行它。圣人与凡夫的差别,也正是出在这个「知与行」的上面。

  大智度论说:「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意思便是告诉我们:有了佛法闻慧的认识,要进而能运用所知法义先度化自己的贪欲、恶念寺内众生,才能生出「如实智」来引渡众生到彼岸,这才叫做唯「智」能「度」。若是空有佛法智识,而不能以「智」度脱自己的身心烦恼,所拥有的这个「智」,只能说是世间的智识,起不了「以智能度」的作用。学佛而不能「行」,不能「度」,不能以三十七道品往下扎根,空谈果实累累的将来,这种佛法知见,就是虚有其表,华而不实,形成没有根的浮萍。欲掌握临命终时,往西方或修道前进的佛教徒,就取决于我们自己今生是否能运用所知「佛法」,所修法门,来「度」脱现在正在现前的种种烦恼贪念了。

  4、凡是佛弟子都应重视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不仅是带领净土众生走向成佛之路的根本佛法,也是带领现世的佛弟子,走向净土,走向自我解脱的根本不二法门。如果一个大乘学佛者,在修行之初,没有将「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等解脱知见的基础融会贯通,是不能巩固所发长远菩提心的。一个禅修者,由于修行之初,没有般若的「中观」正见——三十七道品做为修禅入门的基础,无论在任何身心转换的过程中,是很容易走向任何外道的禅定修持中,而仍自以为豪的。现在就将本愿所说的修行根本——三十七道品,以「五根」为主干,简单的向读者介绍:

  5、什么是五根?

  (1)五根包涵了三十七道品

  五根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根是生长的意思;就是说学佛的人,入门之初,一定先从这五种由浅入深的根本层次下手扎根,进而踏上正信学佛的修行道路。

  三十七道品,由此五根内容而开衍;了脱生死,也以此五根内容为根本;成佛之路,亦是以此五根内涵为阶梯。怎么说呢?如五根中的信根,就是指四不坏信;五根中的精进根,则是指四正断(四正勤);五根中的念根,乃是指四念处,四念处中的法念处即涵摄了七觉支、八正道及十二因缘法等;五根中的定根,便说明了四如意足(四神足)或四禅;五根中的慧根,则说明了四圣谛。因此说五根包括了大小乘的基本要法。

  (2)什么是信根?

  甲、对佛法僧戒坚固信心的源动力来自何处?

  杂阿含经卷二十六说:「五根中的信根,就是信佛、信法、信僧、信戒——四不坏信(净)。」身为佛弟子,那一个不是由此而进入学佛的道路?

  四不坏信的「不坏」是什么意思呢?依杂阿含卷三十及大乘章义第十一及大智度论卷十九说:「即是指对佛、法、僧、戒的信心,已经到达生生世世不会疑惑、动摇、毁坏的程度。」而要到达对三宝信心永不动摇、毁坏的程度,必须从皈依开始,就踏上对佛、法、僧、戒法义的深思力行上,才能在闻法、持戒、修定戒、定、慧三学齐头并进的基础下,依修行的次第,逐渐达到对佛所觉悟的真理「净信坚,不可倾动」的信心。

  就如杂阿含卷三十说:「要达到四不坏信的程度,必须有四个条件:一、亲近对解脱佛法有深度认识的善知识,二、听闻有助于了脱生死的正法,三、对解脱佛法内正思惟,四、对修行的方法及次第,要有明确、详细的认知。」佛弟子若能从皈依开始,就从这四个根本修行的条件下手学习,久而久之,便能达到四不坏信,净信坚固的理想。

  乙、学佛者要达到什么程度,才能坚定对三宝的信心?

  而一个佛弟子,要修持、学习到什么程度,才能对「佛法僧戒」的领悟与学习,达到永不疑惑、永不动摇的心态呢?杂阿含经卷三十说:「唯有证得声闻初果——一个悟道的圣者,才能对佛、法、僧、戒的体悟与修学,生出如实正意知见,生生世世,达到『不由他信,不由他欲,不从他闻,不取他意,不因他思』不受任何外道、邪法蛊惑、毁坏、动摇的信心。」(而依大乘菩萨法修行阶位,至少要进入初地,才能如智论卷十九所说达到「对佛法僧戒通达无碍,不动、不坏,得力自在,信根成就的境界」)

  丙、为什么末法众生对三宝的信心不能坚固?

  成就「四不坏信」,这也只是初入出世圣者之位,踏上了脱生死之路的第一步。因此我们凡夫众生,对佛法僧戒的领悟力与修习力,可说是非常微薄的。尤其末法时代的今天,一般的佛教徒,对三宝的信心,大都停留在感情、偶像的权威信仰上,不能进步,不能认识真正皈依、学佛的方向?将学佛的信仰,建立在对「个人的佛法知见认识上」,这是非常危险的,更遑论对三宝建立坚固不坏的信仰了。

  悟道的圣者在成佛路上永不退转

  五根中的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正是教导佛弟子,应当如何由浅入深的达到对佛法僧成不坏信心——悟道的境界。而当一个成就四不坏信的圣弟子,进一步踏上大乘菩萨广度众生的成佛之道时,必然在广远的菩萨道上,对佛法僧戒的信心,永不退转,直至成佛。

  丁、往生净土必定成就对三宝的坚固信心永不退堕

  极乐世界的天人众生,由于在弥陀及诸大菩萨的教导、说法下,随时随地,都能够对阿弥陀佛的慈悲与智慧,生起理解、修学的信心。从阿弥陀佛所证悟的究竟佛法,阿弥陀佛的圆满成佛行愿,以及阿弥陀佛的究竟戒德中,学习,体会弥陀无上智慧及圆满慈悲的形成与结果。从进入修证佛法的第一步——悟道、证果中,坚定对「佛法僧戒」的不坏信心,自然比在娑婆世界中的众生修行、悟道要容易得多。并且当其在净土中成就「佛法僧戒」四不坏净的圣行后,无论到任何世界度化众生,都不会对「佛法僧戒」的信念产生丝毫的疑问与动摇。(有关菩萨行者如何闻法、修行及诸佛行愿等问题,二十愿后,会有详述)。

  (3)什么是精进根?

  甲、认识四种根本进修行的方法

  五根中的精进根,就是帮助我们早日悟道的四种根本精进修行的方法。也就是智论卷十九及杂阿含卷二十六所说三十七道品中的「四正断」——四种正确断除修行障碍的精进方法。唯有根本精进的修学方法认识、巩固后,才能正确的朝向悟道的脚步前进。

  如论中说:「三十七种助道修行的方法,乃是以十法为根本,何等为十?一、信,二、戒,三、思惟,四、精进,五、念,六、定,七、慧,八、除、九、喜,十、舍。」

  其中精进者,就是指此处说的四正勤(四正断)及五根中的精进根、五力中的精进力、七觉支中的精进觉支以及八正道中的正精进。

  修行者正精进的目的,就是运用的这里所说的四种根本精进修行的方法,不惜身命,一心求道。

  如杂阿含卷三十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正断。何等为四:一者断断,二者律仪断,三者随护断,四者修断。」

  (甲)向道、学法的初步用心力法

  什么叫做断断?就是斩断障碍悟道的恶行、恶事的方法,必须不断地用佛法熏陶身心。

  要知道我们皈依佛,乃是皈依一个身心寂静,觉悟宇宙真理,成就圆满悲智的觉者。乃是皈依佛的智慧与慈悲,学习佛的智慧与慈悲。整体的佛法,讲的就是圆满的智慧与圆满的慈悲。而佛究竟的智慧与平等的慈悲心是从何处产生呢?是从内心寂静的无我禅思中而产生。而内心寂静的无我禅思,必须透过四正断、四念处、四圣谛及十二因缘法……等三十七道品长期由浅入深的修学与体悟才能获得。

  而「缘起性空」,正是佛陀从内心无我禅思中印证的「成果」。我们不可倒「因」为「果」,空谈「缘起性空」的理论,而轻忽了缘起性空的根本修因——三十七道品。没有一尊佛菩萨,从踏入佛门起,不经过四正断、四念处……等解脱法门的修因,而证悟「性空」真理的。

  不论阿含经乃至大乘经典,都清楚的说明:我们如果想在今生修证佛一分的解脱智慧与慈悲,必须一点一滴从佛所证觉的解脱佛法——三十七道品,下手思惟、修习。

  站在早日悟道、即身证果的立场上,因此佛训诫比丘们说:「如果你们想要今生修行有所成就,对于已经有过的恶念、行为,要时时加以反省、改过、检讨。要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心谨慎的心情来防止一切有害众生慧命及阻碍自己修行的恶心、…

《净土探究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