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探究 下册▪P40

  ..续本文上一页生死,一种是不可思议的变异生死。我们人类一世、一世投胎转世的寿命存在,就是分段生死。这类一世一世生死受生的现象,是我们自己过去及现在所造有漏的善恶业因所感,而形成一段、一段受宿业牵制,有一定的生死期限,不可随意转变今世寿命长短的现报身,所以叫做分段生死。不思议变异生死,则是已经断除见思二惑阿罗汉以上的圣者另一种超越三界内凡夫肉体上的一世一世的分段生死,属于精神上的细微生死现象。」

  「凡夫的分段生死受生,是意成身(由意识力所造善恶业而形成的色身);三乘圣者的变易生死,也是意成身(意生身),乃是解脱圣者心识上微细的生灭迁变转易现象,因有前后转易的生灭现象,故亦名生死」。

  天台宗解释变易生死的意义说:「变易者,无色形之胜劣,寿期之短长,但迷

  想渐灭,证悟渐增,此迷悟之迁移,谓之变易。」

  又法相宗解释说:「圣者改易分段之身而得不可思议殊妙之好身,故曰变易。」

  三论宗乃说:「诸圣所得之法身,神化自在,能变能易,故名变易。」

  成唯识论又解释变易生死的另一层意义说:「不思议变易生死,乃是由诸无漏及有为分别的善业为因,再由所知障助力为缘,而感招另一种殊胜细妙的异熟果报身。这种由大悲大愿的力量,所改转先前粗劣分段的身命,成为细妙殊胜的变化身命,是没有一定期限的。又因为这种变化身,乃是由无漏定愿的力量所修得,其身命的变化,妙用难测,因此名为不可思议,或名意成身,乃是随意愿力所成就......,阿罗汉、独觉及已得自在的菩萨,此三乘圣者,能化生三种不同程度的意成身,亦名变化身。因为由无漏定力,转变本来的分段生死,随意变化、转易,所以叫做变异身。」(此外如大乘义章、胜鬘经、地持经等经论中对此二种生死亦有详细说明。)

  (2)净土众生有两类生死

  由此可知,净土中已证阿罗汉果及已得自在的大菩萨,都能依其定慧之力改转在生死中粗劣的分段身命,化生三种不同程度细妙殊胜的变化身命,不同于凡夫众生一期一期的生死现象,而在净土尚末了脱生死及尚未获得身心自在的菩萨行者,其显现的「化身相」,仍是在「分段生死的范围内」,如何说呢?我们看成唯识论文有一段话说:「如何分辨修行者一期生命结束后未来所留之身是变异之身?或是分段之身?那就要看他是用什么样的修行力用资助的。如果所留身一直是由世间的有漏定愿摄持资助的,这位修行者的色身就是属于分段生死所摄,也就是未断烦恼,仍是在有学地修学的声闻及缘觉二乘行者与『异生』(三界有情,堕无量异界中,往返异趣六道,受无量异生果报。)所知所现的境界。倘若修行者在一期生命修持中显发无漏定慧,及大悲愿行,誓修菩萨行,于分段生死垂尽之时,用殊胜的无漏大悲定愿力,资助未来长时在众生生死海中修菩萨行,念念不退,以至成佛,那么他分段生死结束后所现之身,就是属于『变易身』所摄,这种超越凡夫心思所知的修行果报境界,微妙难思议,绝不是生存在有漏时空的凡夫俗子及二乘有学地的行者所能推测于万一的。」

  由此可知,净土众生有两类生死现象,一类是已断烦恼障的二乘圣者及已了生死福慧深厚的大菩萨行者,由无漏的大悲定愿力所资助的「变易色身」,一类是未断烦恼,尚在努力进修中仍感受「分段生死」的二乘行者及天人众生。如释净土群疑论卷六说:「在净土中八地以上的菩萨圣者,一向是感受变易生死,七地以下及声闻初果以上的修行者,或是招感分段生死,或是感受变易生死,这要看他大悲定愿力资助的情形而定。而在初地以下的菩萨行者即是十行、十回向、十住、十信位的地前菩萨,皆是属于『分段生死』所摄,但是无论感招『变易生死』或『分段生死』的菩萨圣者及二乘行者,在净土中的寿命,皆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卷二又分别六道中天界众生受分段生死的中阴身及净土众生受分段生死的中阴身差别说:「经论中没有经文说净土内有中阴身,但从法义中可判说有无。如净土众生有分段生死,有分段生死的现象,必有中阴传识受生。依俱舍论说:『欲界中阴身除鲜白比丘尼,其余一切中阴身皆无着衣,因欲界中阴身无有惭愧故。一切色界众生所有中阴身皆有着衣,具有惭愧心故。无色界因无色相,故无中阴身传识受生。净土超胜色界,故净土中阴身皆有着衣。』

  又说:「秽土投生天上的中阴身,乃是足下头上而生(又有说,生天中阴,足下头上,立趣受生);地狱中阴身头下足上而身,人鬼畜生中阴身,犹如鸟飞,平身而行投生。往生净土的中阴身,即经文所说,坐莲华中,如弹指顷,坐趣受生,即其中阴往生之相。」

  虽然净土中有一类众生,仍然在分段生死内,遭受净土天界受生的果报,但是在净士里「无有恶缘,唯遇胜缘,念念顺于出世无漏之心,念念进修大乘无量愿行」,只要其大悲定愿力,到达改转分段生死的程度,就能运用其悲心愿力,像大菩萨一样的成就另一种妙用难测的变异色身,从此身命随意化现,寿命随念长短自在,无有罣碍。

  (3)达到大悲愿力自在的修行要素是什么?

  而一个修行者大悲愿力自在成就的修持要素是什么呢?成唯识论说:「凡夫众生若是我执(第七识)未转,对所缘境,厌恶欣喜,便会障碍大悲心生起。倘若已能亲证『无我』真理,我执已断转,就能生出怨亲平等的大慈悲心,普度怨亲一切众生。所以我执(第七识)转和未转,所缘境界及所具心量大不相同。」

  由此可知,一个具有大悲心的修行者若能从禅思的领域中,亲见诸行无常,诸受是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无我」真理,必能在未来学习大乘菩萨道的历程中,坚固的生出平等的大慈悲心,普度有缘众生。因此有漏善业及出世无漏定愿之力,念念增上,念念成就,不断改转粗重业习的情况下,原本的色身寿命,必然随着业习的转变,而形成另一种与大悲定愿力道相应的微妙光明的变化色身,寿命随意长短自在。

  极乐世界的众生,就是在前述观照五蕴皆空色空不一不要的修行下,断除狭劣的我执观念,而从空明的心境中,涌现利济众生的平等大悲心。在禅定、悲愿、福慧相资递进下,原本拥有的正报化身,势必随着悲愿力道不断的增长下,转换、延续在净土中的果报色身。当修持到大悲愿力能够自在、变化时,净土众生的化身寿命,当然随着定愿力量自在变化的因缘下,随意控制,长短自在。若是净土众生一念悲心生起,想要到与其有缘的世界广度众生,便能乘其定愿的回向力,一剎那顷,投生到十方世界,普渡众生,而与阿弥陀佛这个接引众生到极乐世界寿命自在的大悲誓愿相应。

  由此可知,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若欲往生极乐世界,当须有大福德大善根才能与净土众生殊胜的福慧业行相应。阿弥陀佛经上警惕我们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当知道「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一则是前世已经累积过深厚的福德因缘,今世福德资粮已经成熟,只要稍经指点,即能念佛往生。一则是宿世稍积福德因缘,今世必须不断的培植善根、福德因缘,亦能仗着现世及宿世累积深厚的福德资粮,念佛往生。我们不能奢望自己前世已经修集了无数的善根福德资粮,今生不需用功念佛,就可轻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唯有从现在开始,依净土诸经所说,力行十善,认真念佛,积集深厚的福德资粮,才能掌握自己临命终时的去向,掌握自己未来寿命的长短因果,而印证阿弥陀佛这个接引众生到极乐世界的修行自在、寿命自在的大悲誓愿果报,真实不虚。

  十六、修行根本愿

  修行的根本是什么?

  1、净土世界所听闻的都是善法善行

  法藏比丘说:「当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净土中的天人,在净土中能够听到恶事恶名的话,我便不能圆满成就佛道。」

  在净土中,不闻恶事恶名,反过来说,净土天人所听闻的皆是善法善行。就如阿弥陀经所说:「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观无量寿佛经也说:「初观成日,次作水想……,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是名水想……。次观宝树……,树想成已,次当想水……,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次观大势至菩萨……,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

  无量寿经卷上也说:「八功德水……,波扬无量自然妙声,随其所应,莫不闻者,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或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罗蜜声,或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诸通慧声、无所作声,不起灭声,无生忍声,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如是等声,称其所闻,欢喜无量,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之义,随顺三宝力无所畏不共之法,随顺通慧菩萨声闻所行之道,无有三涂苦难恶事恶行之名,但有自然快乐善法善行之音,是故其国名曰极乐。」

  2、大小乘佛法都是以三十七种助道品为修行的根本

  由以上经文得知,极乐世界里充满了声闻解脱法、大乘菩萨法,以及佛果位上不共妙法,而将净土中的天人、声闻、菩萨三种求道者,带入一乘佛地的究竟成佛境域。再则从经文解释净土众生听闻种种佛法的广泛内容来看,我们可将本愿看成四十八愿中的「修行根本愿」,为什么呢?因为任何欲往成佛之路走的佛弟子,均必须从听闻基层的佛法开始入门扎根,极乐世界的天人众生,就是从听闻善法善行开始,进而深入佛法的根本,发觉佛道的源头,从修行的根部开始灌溉、施肥,从根部延伸、成长,终至根深树大,果实累累,利益众生。而佛法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阿弥陀经上所说的「五根、五力、七…

《净土探究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