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探究 下冊▪P40

  ..續本文上一頁生死,一種是不可思議的變異生死。我們人類一世、一世投胎轉世的壽命存在,就是分段生死。這類一世一世生死受生的現象,是我們自己過去及現在所造有漏的善惡業因所感,而形成一段、一段受宿業牽製,有一定的生死期限,不可隨意轉變今世壽命長短的現報身,所以叫做分段生死。不思議變異生死,則是已經斷除見思二惑阿羅漢以上的聖者另一種超越叁界內凡夫肉體上的一世一世的分段生死,屬于精神上的細微生死現象。」

  「凡夫的分段生死受生,是意成身(由意識力所造善惡業而形成的色身);叁乘聖者的變易生死,也是意成身(意生身),乃是解脫聖者心識上微細的生滅遷變轉易現象,因有前後轉易的生滅現象,故亦名生死」。

  天臺宗解釋變易生死的意義說:「變易者,無色形之勝劣,壽期之短長,但迷

  想漸滅,證悟漸增,此迷悟之遷移,謂之變易。」

  又法相宗解釋說:「聖者改易分段之身而得不可思議殊妙之好身,故曰變易。」

  叁論宗乃說:「諸聖所得之法身,神化自在,能變能易,故名變易。」

  成唯識論又解釋變易生死的另一層意義說:「不思議變易生死,乃是由諸無漏及有爲分別的善業爲因,再由所知障助力爲緣,而感招另一種殊勝細妙的異熟果報身。這種由大悲大願的力量,所改轉先前粗劣分段的身命,成爲細妙殊勝的變化身命,是沒有一定期限的。又因爲這種變化身,乃是由無漏定願的力量所修得,其身命的變化,妙用難測,因此名爲不可思議,或名意成身,乃是隨意願力所成就......,阿羅漢、獨覺及已得自在的菩薩,此叁乘聖者,能化生叁種不同程度的意成身,亦名變化身。因爲由無漏定力,轉變本來的分段生死,隨意變化、轉易,所以叫做變異身。」(此外如大乘義章、勝鬘經、地持經等經論中對此二種生死亦有詳細說明。)

  (2)淨土衆生有兩類生死

  由此可知,淨土中已證阿羅漢果及已得自在的大菩薩,都能依其定慧之力改轉在生死中粗劣的分段身命,化生叁種不同程度細妙殊勝的變化身命,不同于凡夫衆生一期一期的生死現象,而在淨土尚末了脫生死及尚未獲得身心自在的菩薩行者,其顯現的「化身相」,仍是在「分段生死的範圍內」,如何說呢?我們看成唯識論文有一段話說:「如何分辨修行者一期生命結束後未來所留之身是變異之身?或是分段之身?那就要看他是用什麼樣的修行力用資助的。如果所留身一直是由世間的有漏定願攝持資助的,這位修行者的色身就是屬于分段生死所攝,也就是未斷煩惱,仍是在有學地修學的聲聞及緣覺二乘行者與『異生』(叁界有情,墮無量異界中,往返異趣六道,受無量異生果報。)所知所現的境界。倘若修行者在一期生命修持中顯發無漏定慧,及大悲願行,誓修菩薩行,于分段生死垂盡之時,用殊勝的無漏大悲定願力,資助未來長時在衆生生死海中修菩薩行,念念不退,以至成佛,那麼他分段生死結束後所現之身,就是屬于『變易身』所攝,這種超越凡夫心思所知的修行果報境界,微妙難思議,絕不是生存在有漏時空的凡夫俗子及二乘有學地的行者所能推測于萬一的。」

  由此可知,淨土衆生有兩類生死現象,一類是已斷煩惱障的二乘聖者及已了生死福慧深厚的大菩薩行者,由無漏的大悲定願力所資助的「變易色身」,一類是未斷煩惱,尚在努力進修中仍感受「分段生死」的二乘行者及天人衆生。如釋淨土群疑論卷六說:「在淨土中八地以上的菩薩聖者,一向是感受變易生死,七地以下及聲聞初果以上的修行者,或是招感分段生死,或是感受變易生死,這要看他大悲定願力資助的情形而定。而在初地以下的菩薩行者即是十行、十回向、十住、十信位的地前菩薩,皆是屬于『分段生死』所攝,但是無論感招『變易生死』或『分段生死』的菩薩聖者及二乘行者,在淨土中的壽命,皆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卷二又分別六道中天界衆生受分段生死的中陰身及淨土衆生受分段生死的中陰身差別說:「經論中沒有經文說淨土內有中陰身,但從法義中可判說有無。如淨土衆生有分段生死,有分段生死的現象,必有中陰傳識受生。依俱舍論說:『欲界中陰身除鮮白比丘尼,其余一切中陰身皆無著衣,因欲界中陰身無有慚愧故。一切色界衆生所有中陰身皆有著衣,具有慚愧心故。無色界因無色相,故無中陰身傳識受生。淨土超勝色界,故淨土中陰身皆有著衣。』

  又說:「穢土投生天上的中陰身,乃是足下頭上而生(又有說,生天中陰,足下頭上,立趣受生);地獄中陰身頭下足上而身,人鬼畜生中陰身,猶如鳥飛,平身而行投生。往生淨土的中陰身,即經文所說,坐蓮華中,如彈指頃,坐趣受生,即其中陰往生之相。」

  雖然淨土中有一類衆生,仍然在分段生死內,遭受淨土天界受生的果報,但是在淨士裏「無有惡緣,唯遇勝緣,念念順于出世無漏之心,念念進修大乘無量願行」,只要其大悲定願力,到達改轉分段生死的程度,就能運用其悲心願力,像大菩薩一樣的成就另一種妙用難測的變異色身,從此身命隨意化現,壽命隨念長短自在,無有罣礙。

  (3)達到大悲願力自在的修行要素是什麼?

  而一個修行者大悲願力自在成就的修持要素是什麼呢?成唯識論說:「凡夫衆生若是我執(第七識)未轉,對所緣境,厭惡欣喜,便會障礙大悲心生起。倘若已能親證『無我』真理,我執已斷轉,就能生出怨親平等的大慈悲心,普度怨親一切衆生。所以我執(第七識)轉和未轉,所緣境界及所具心量大不相同。」

  由此可知,一個具有大悲心的修行者若能從禅思的領域中,親見諸行無常,諸受是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無我」真理,必能在未來學習大乘菩薩道的曆程中,堅固的生出平等的大慈悲心,普度有緣衆生。因此有漏善業及出世無漏定願之力,念念增上,念念成就,不斷改轉粗重業習的情況下,原本的色身壽命,必然隨著業習的轉變,而形成另一種與大悲定願力道相應的微妙光明的變化色身,壽命隨意長短自在。

  極樂世界的衆生,就是在前述觀照五蘊皆空色空不一不要的修行下,斷除狹劣的我執觀念,而從空明的心境中,湧現利濟衆生的平等大悲心。在禅定、悲願、福慧相資遞進下,原本擁有的正報化身,勢必隨著悲願力道不斷的增長下,轉換、延續在淨土中的果報色身。當修持到大悲願力能夠自在、變化時,淨土衆生的化身壽命,當然隨著定願力量自在變化的因緣下,隨意控製,長短自在。若是淨土衆生一念悲心生起,想要到與其有緣的世界廣度衆生,便能乘其定願的回向力,一剎那頃,投生到十方世界,普渡衆生,而與阿彌陀佛這個接引衆生到極樂世界壽命自在的大悲誓願相應。

  由此可知,我們娑婆世界的衆生,若欲往生極樂世界,當須有大福德大善根才能與淨土衆生殊勝的福慧業行相應。阿彌陀佛經上警惕我們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當知道「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一則是前世已經累積過深厚的福德因緣,今世福德資糧已經成熟,只要稍經指點,即能念佛往生。一則是宿世稍積福德因緣,今世必須不斷的培植善根、福德因緣,亦能仗著現世及宿世累積深厚的福德資糧,念佛往生。我們不能奢望自己前世已經修集了無數的善根福德資糧,今生不需用功念佛,就可輕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唯有從現在開始,依淨土諸經所說,力行十善,認真念佛,積集深厚的福德資糧,才能掌握自己臨命終時的去向,掌握自己未來壽命的長短因果,而印證阿彌陀佛這個接引衆生到極樂世界的修行自在、壽命自在的大悲誓願果報,真實不虛。

  十六、修行根本願

  修行的根本是什麼?

  1、淨土世界所聽聞的都是善法善行

  法藏比丘說:「當我成佛的時候,如果淨土中的天人,在淨土中能夠聽到惡事惡名的話,我便不能圓滿成就佛道。」

  在淨土中,不聞惡事惡名,反過來說,淨土天人所聽聞的皆是善法善行。就如阿彌陀經所說:「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是諸衆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觀無量壽佛經也說:「初觀成日,次作水想……,八種清風從光明出,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是名水想……。次觀寶樹……,樹想成已,次當想水……,其摩尼水流注華間。尋樹上下,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複有贊歎諸佛相好者……,次觀大勢至菩薩……,眼目開想,見佛菩薩滿虛空中,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與十二部經合。」

  無量壽經卷上也說:「八功德水……,波揚無量自然妙聲,隨其所應,莫不聞者,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寂靜聲,空無我聲,大慈悲聲,波羅蜜聲,或十力、無畏、不共法聲,諸通慧聲、無所作聲,不起滅聲,無生忍聲,乃至甘露灌頂衆妙法聲,如是等聲,稱其所聞,歡喜無量,隨順清淨離欲寂滅真實之義,隨順叁寶力無所畏不共之法,隨順通慧菩薩聲聞所行之道,無有叁塗苦難惡事惡行之名,但有自然快樂善法善行之音,是故其國名曰極樂。」

  2、大小乘佛法都是以叁十七種助道品爲修行的根本

  由以上經文得知,極樂世界裏充滿了聲聞解脫法、大乘菩薩法,以及佛果位上不共妙法,而將淨土中的天人、聲聞、菩薩叁種求道者,帶入一乘佛地的究竟成佛境域。再則從經文解釋淨土衆生聽聞種種佛法的廣泛內容來看,我們可將本願看成四十八願中的「修行根本願」,爲什麼呢?因爲任何欲往成佛之路走的佛弟子,均必須從聽聞基層的佛法開始入門紮根,極樂世界的天人衆生,就是從聽聞善法善行開始,進而深入佛法的根本,發覺佛道的源頭,從修行的根部開始灌溉、施肥,從根部延伸、成長,終至根深樹大,果實累累,利益衆生。而佛法的根本是什麼呢?就是阿彌陀經上所說的「五根、五力、七…

《淨土探究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