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修行意义及目的」)▪P2

  ..续本文上一页然我们不知道宿世所造的重大罪障,但是只要今生努力学佛、修持,便可在定慧力量到达某一个程度时,转重罪成轻受(待后说明),就如安世高法师,在过去世与仇家因缘聚会时,毅然而坦然地面对果报,这种心态必定与凡夫承受杀、盗、淫等重罪果报时的心态不一样。今世若更能发愿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更能依修行的力量,先生净土,将定业杀罪等受报时间延后再报。这实是末法众生扭转宿业重罪成轻受(改变其心态承受力),最好的方便修行捷径。

  

  

  

   2.接受圣人化解冤业要广结出世善缘

  

  

  

   宿世的重罪现前时,今生没有相当大的定慧力,是无法转变内心承受果报时的杀伤力、重击力及痛苦心。若要请圣人出面化解,也要造恶者与被害者双方面有善根才能达成;尤其被害者要相当有善根,愿意接受圣人调解的美意(如人面疮与悟达国师的故事,见「慈悲三味水忏」),否则就是佛出世,也不能消除任何人所造的杀盗淫等重罪。而要逢遇如迦诺迦尊者般的出世圣人出面化解前世重罪,则必须不断地广结出世善缘,与修行人结缘,才有机会得遇圣僧,化解冤业。而以现在的佛门信众而言,多不知供养专修出世梵行者及供养具有佛道正见、解脱正见、净土正见等在寂静处静修的阿兰若行者,为自己种下来世出尘的佛种,徒然地失去广结出世圣缘的机会。

  

  

  

  

  

  3.凡夫如何了解今世延续前生的业障有多重?

  

  

  

   虽然我们不知道前世造了多少业障,但是看看自己今生有那些重大不好的习气,如贪心、瞋心、杀盗心、名利心、睡眠心、淫欲心、嫉妒心、诤斗心等,便知道今世承续前世的业障有多重。若能针对自己不好的习气去改,绝对能转轻前世延续至今生的业障。如过去曾有一小沙弥因前世杀业而感得短命报,但在某一次经过河边时无意间以悲愍心救了一群蚂蚁上岸,使它们免遭淹死之难,他因而当生转寿活到八十岁。这是说明「一念悲心可转五行」的道理。

  

  

  

   (七)如何认识今生再造的业障?

  

  

  

  1. 如何转现世业障成轻报?

  

  

  

   今生一出生的躯体是延续前世的宿业而来,除了重大的宿业现前外(如一生下来就是身体残缺,六根不全、白痴、重病、夭折等症状),其他一切未现前的宿业,及再造作的重罪,都可依学佛修行的力量转重罪成轻受(依心力而言)。

  

  如眼前的生活环境,周遭人事相处的好与坏,就决定于我们自己待人处世的态度如何,这是最现实的「现业报」。一个内心杂乱、污浊、不定的人,遇到逆境现前,一定感受到外在给他的压力、刺激、冲击力很大,但是在一个素有修养,或是有定慧功力者遭遇逆境时,却能处之泰然,逆来顺受。同样遭遇逆境打击,但是因心量的不同,在心境承受的强烈缓轻上,却形成截然不同的结果。逆境现前,回应力越强,所受的伤害力越大;相对的,在深悟眼前的恶果形成的原因时,如果仍我行我素,不知悔改,试问:要如何才能消现世业障呢?

  

  

  

   2. 消除现世业障最快的方法

  

  

  

   现世因我们的态度恶劣,而形成周遭的人事逆境,就是业障现前最实际的表相。要如何转变现业报呢?「心量转变」,业障即转,而消现世业障最快的方法,就是行「六度」,将心量放大,广结善缘,才能去除今世学佛道上的障碍。

  

   纵因现世再造杀、盗、淫、妄等重罪,以及他人加诸我们身上的杀、盗、淫、妄等恶行,也会因自我心量转为忏悔、平静、慈悲、空寂,而使祸难现前(重罪现报)时,心中无怨无悔,不起报复心、杀怒心,而使今世现前的重业及宿罪现报就此了结,不再与众生纠缠下去。由此可知,内心承受力的强弱轻重问题,实决定于重罪轻受或轻罪重受的结果。

  

  可以说,现世造恶,仇家近在眼前(寻私了结),但刀未入体时,都不是定业。问题是你有没有智慧去转化对方对你的仇恨心、报复心?

  

  

  

   3. 认识最实在的现世业障观

  

  

  

   现世再造的业障,有迹可寻。诸如生病有生病的因缘、情绪暴躁、冲动、轻浮、懒散,有心理上障碍的原因,众生缘中人缘不好,自有其缠结恶缘的起因……凡此皆是有因可寻;见果寻因,见因知果,这是最起码的现世业障观。

  

  今生短命是前世的宿缘牵引,今世延续前世的个性、生活、饮食习惯难改,故受短命报。又有今世再造的业障,而受现业短命报。我们往往因个性冲动、心情烦躁、烦恼太多、心量狭小、嫉妒心重……,树敌太多,而为自己制造成佛道上太多的业障。事实上,很多业障,都是今生承续前世不好的习气再造作的。

  

  

  

   4. 不认识自己的个性与习气不能消罪业

  

  

  

   省悟了「业障」起因于自作自受的道理,便应往真正消业障的方法去做。如果只停留在事相上的忏悔,是不能消重罪(定业)的,一定要用修行的方法(以下所说七种由浅入深的礼忏方式),以此七种忏悔心,转变自己的习性、心态,扭转身心与生俱来的业障,才能转重罪成轻受,彻底达到礼忏的目的。

  

  一个学佛者,倘若不认识自己的个性与习气,不认识自己的根器与处境,便不能觉悟忏悔的目的,是为了转变自己的恶习与过失的心,誓不再犯;更不能醒悟忏悔的作用是为了扭转那些障碍自己往佛道前进的一切错误,和偏执的善恶果思想行为,引导激发、培养、修学圣人出世圣德之心而行忏悔。停留在口念心不行的忏悔上,则任何的礼忏方式,都会流于形式,而达不到忏悔罪相的根本目的。以此形式化的向弥陀礼忏,往生净土绝无可能。

  

  

  

  (八)用七种心忏悔

  

  

  

  1. 一般居士学佛停留在什么程度?

  

  

  

   《佛名经》上说:「欲灭此烦恼障、业障、果报障三障罪者,当兴七种心以为方便,然后此罪乃可得灭。何等为七:一者「惭愧心」,二者「恐怖心」,三者「厌离生死心」,四者「菩提悲智心」,五者「怨亲平等心」,六者「念报佛恩心」,七者「观罪性本空心」。」

  

   这七种心,实乃每一个学发菩萨心者,进入佛道的七个修行次第。而一般居士学佛的程度,因为周遭环境、人事、情缠的牵绊,大都停留在前两个惭愧心与恐怖心的学习阶段,不能进步。

  

   一个欲求礼忏者,如果不能深刻地用心体悟什么是烦恼障,什么是业障,什么是果报障。那么惭愧心(悔悟心、向道心)与恐怖心(警惕心、无常心)根本就激发不起来。悔悟与恐怖堕落恶道的警惕心、无常心不能时时激发出来,继续随着贪、嗔、痴等烦恼心造业、受果,轮回六道,便失去礼忏的意义,更遑论以下七种心。

  

   甚且现在的学佛者,大多在懂了几本佛经或看了几本论着后,反而不认识自己所生在五浊恶世的受宿障牵引的因缘。对于「忏悔、求道的次第与内容」,往往因所知障而流于着重形式、名相上的美丽名辞,换取佛陀所预记的「斗诤坚固时期」。学佛第一步的基础发心:惭愧心、悔悟心、警惕心、无常心都发不出来,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警觉,持续下去,再下去的厌离生死心、学发菩提心……,就有如空中楼阁般的遥不可及。

  

  如果人人从踏入佛门起,皆能在善知识的提携下,走向正确的信佛、学法之路,脚踏实地从怖因果、明业力、学礼忏、发大愿的修行次第,一点一滴做去,则佛教幸甚!正法兴盛!

  

  

  

   2. 认识七种心的相互关系

  

  

  

   当知惭愧心由恐怖堕落恶道而发,恐怖心由惭愧做错事情而生,两者是一体两面的;厌离生死心由恐怖心(无常心)深刻体认而生;菩提悲智心由解脱生死心巩固而坚定;怨亲平等心由求佛悲智心力行而显发;报答佛恩心由实践四无量心,亲证平等法性而表露;罪性本空心则由前六种心坚固显相而现前。

  

  

  

  我们现在仅是站在凡夫地,学发经上所说这七种心,以为未来修行道上做善因缘。这七种心以修证的立场而言,是次第相生,也是相辅相成的,亦是礼忏发心、往生净土的根本重点。

  

  

  

  诚如经上所说:「礼忏者若能以这七种心向弥陀擎拳合掌,至诚恳切,惭愧改革,身心发露,誓不再犯,如此忏悔,何罪不灭?何障不消?」现在就将这七种心略作解释。

  

  

  

   3. 为什么要发惭愧心来礼忏?

  

  

  

   不能发惭愧心忏悔即失去礼忏的根本意义

  

   如果你没有察觉出做错事情,为什么要忏悔?就是因为深刻地觉悟到错误的思想及行为呈现在眼前,这样惭愧心、悔悟心与向道心才能启发得出来。佛弟子回向时,常常称念一句偈: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因为深切地从这句偈体会出:从无始以来,由自己身、口、意三业造作了太多贪、瞋、痴、杀、盗、淫等恶业,累积了无量的烦恼惑业(烦恼障),生生世世因自作自受的善恶业行(业障),一直在三界果报中受生(果报障),阻碍修道的发心。三障不消,智慧不开;智慧不开,罪障未除;由是障碍菩萨道的行持。佛弟子一定要有这样的觉悟,礼忏才有目的。如果不能体认这层「我因为警觉到过去生中及今生积集了太多的业障、烦恼障、果报障,任何潜藏在内心的贪、瞋、痴、慢、疑、杀、盗、淫、妄、嫉妒等心理没有断除,都会在各种因缘聚会时(如人情因素被牵扯下去或许多事件突发时),足以牵引我们造作恶业,堕落恶道去。因为深怕堕入恶道,所以一定要时…

《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修行意义及目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