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修行意义及目的」)▪P3

  ..续本文上一页时发惭愧心、悔悟心来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导入学佛修行的正轨。」

  

   否则礼忏只会流于宗教情操的发泄,不能将众生学佛的程度提升。

  

  所以礼忏者应当痛下功夫,深刻地从「三障」的意义及忏悔的目的等多方面的佛法知见,来认识此处所说的发惭愧心、悔悟心忏悔的重要性。

  

  

  

   4. 为什么要发恐怖心来礼忏?

  

  

  

   (1)恐怖心要如何才能发得深刻?

  

  

  

  恐怖心也就是警惕心与无常心。因为深刻地醒悟到一刻停留在三界中,就有沦堕恶道的危险,因恐怖堕落恶道,才会发惭愧心、悔悟心、向善心来忏悔。

  

  如果一个佛弟子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有恐怖堕落恶道,深怕轮回无期的无常启示,此处所说的惭愧心、悔悟心、警惕心、恐怖心、无常心根本就激发不出来。惭愧心、恐怖心发不出来,下一个出离生死心更发不出来。一般学佛者多停留在用惭愧心及恐怖心礼忏的阶段,成凡成圣就出在下面一个「出离生死心」的发心上。

  

  

  

   (2)发忏悔心念佛是下品往生的基础

  

  

  

  而下品往生者,在现世之中造了许多罪过之后,听闻善知识开导佛法时,「惭愧心、悔悟心、向道心、恐怖心、无常心、忏悔心」一定要强烈地激发出来,以此强而有力的忏悔心来十念念佛,求生净土,才有可能。

  

  

  

   (3)如何分辨自己在学佛的道路上是「初学」还是「久学」?

  

  

  

  当知「惭愧心、悔悟心、警惕心、恐怖心、无常心、向道心」,是为自己学佛的道路而发,不发此六心,学佛根本就没有上路,空谈名相理论而不骛实修,只会增长自己的骄傲心、我慢心、诤斗心、好胜心、嫉妒心,产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情形,在学佛的道路上仍然是个「初学」,因为连最基本的惭愧心、恐怖心、无常心、向道心都不能时时警惕在心,发不出来,再上一着地深入修行问题,便止于空谈,产生理与事分离的现象。

  

  

  

   (4)如何证明礼忏者已经进入事忏的阶段?

  

  

  

  而如何证明礼忏者真的是发出惭愧心与恐怖心来忏悔?一定要做到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所说的:「涕泪悲泣身毛竖,于所造罪深惭愧;对于十方三宝所,及以六道众生前;至诚发露无始来,所有恼乱诸众生;起于无碍大悲心,不惜身命悔三业;已作之罪皆发露,未作之恶更不造,以惭愧水洗尘劳,身心俱为清净器。」的程度,才能稍微将无始以来散乱的心暂时平静下来。长久保持这种惭愧、警惕的忏悔心学佛下去,便证明你确实进入「事忏」的阶段了。

  

  

  

   5. 为什么要发厌离生死心来礼忏?

  

  

  

   (1)发厌离生死心忏悔的基本目的

  

  

  

  虽然今世用悔悟心、惭愧心、警惕心忏悔了,来世绝对还会做错事情,甚至宿业现前,再以悔悟心来礼忏……。如此忏悔了又犯,犯了再忏悔,生生世世,就在改过、犯错中礼忏无期。而犯错的根本源动力,乃在「生死」的投生与再生中。如果没有「生与死」的投胎与再生,就不会有堕落恶道的忧虑,因此经上说要发出离生死心来礼忏。

  

  

  

   (2)一般居士难发出离生死心来忏悔

  

  

  

  但是一般居士,要他发出离生死心来忏悔,非常不容易。然而你今世不发此心,不用方法来培养(诸如多供养三宝、多参访具有佛道正见、解脱正见、净土正见的正道修行者、阅读高僧传、多听法师说法、看经……并且深入思惟法义,将自己的「学佛知见提升」……),来世就没有修道的机会。并且不发出离娑婆生死苦海的决心来念佛,则往生净土绝对不可能。这是往生净土礼忏发心的根本重心。凡是正在进行礼忏者,皆应重视、反省这个问题。同时这也是中品往生者必备的净业资粮。(请参阅「净土探究」第十四愿「中品往生者具备声闻行者修行的条件」一文。)

  

  

  

   (3)修禅、修密、修净皆是以厌离生死心为入道的起步

  

  

  

  无论修禅、修净、修密,皆是以惭愧心、悔悟心、恐怖心、无常心、向道心、出离生死心为入道的起步。修禅者悔悟心、恐怖心、无常心在日常生活中发得强烈,才会愈发精进禅修;相对的,在静定中,此三心的基础稳固,才愈加能在禅修中激发厌离生死心的发心。

  

  

  

   (4)世间知苦、悟苦者有三种人

  

  

  

   世间人难发出离生死心来学佛、念佛,因为这是世间人造作情缠业缘、作茧自缚的结果。佛说世间有三等人:一是先知先觉者,今生没吃过什么大苦,就能在看到人类生老病死的苦果中知苦、悟苦,发出离生死苦海心来修行,如佛陀即是。一是后知后觉者,第二等人要尝尽苦头,历尽悲欢离合、生离死别、人事沧桑之苦,才能知苦、悟苦,发出苦心来修行;如高僧大德,多有出生在贫苦环境中而知苦、悟苦,发出苦心来修行。一种是不知不觉者,凡夫众生纵然历尽沧桑、穷困潦倒,知苦、悟苦,但却以苦为乐,不能发出苦心来寻求超脱生死苦海之法。经上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这就是说明先知先觉者与不知不觉者在苦因的觉醒上,最好的说明。

  

  佛生长在富贵家庭中,发出苦心最难,所以说是第一等人──先知先觉者。现在能发出离生死苦海心来礼忏的佛弟子,虽是后知后觉者,但在了悟出离生死的发心,是要透过「持戒」、「观照」、「修定」的过程,才能发得坚固,以此发心,就已经种下超凡入圣的修行种子,相当难能可贵。

  

  

  

  (5)出离生死心不发,绝不能转凡夫业成圣人业

  

  

  

   倘若礼忏者前二心的基础没有巩固,此厌离生死心根本发不出来。出离生死心不坚固,下一个求成佛道的菩提心又如何能发得深刻呢?!

  

  学佛基本的目的,就是在学习如何转凡夫业成圣人业,亦即是以此出离生死的发心为基础。所以一定要用各种方便修持方法,如持戒、修定、观想、发愿等方法将「出离生死心」培养起来,不再造作与这个世间相应的轮回苦果,将今世的夫妻缘、父母缘、儿女缘、朋友缘转变成佛道法缘,来世不要再与众生缠结情缘下去。有此省悟,出离生死心才能熏发出来,方能将身心带入下一个发菩提心学佛的悲愿中。

  

  

  

   (6)如何证明礼忏者确实发出出离生死心来忏悔?

  

  

  

   而如何证明礼忏者真的发出厌离生死心来忏悔?一定要做到经上所说的:「一心勇猛忏诸罪,发大精进心无退;涕泪交横不觉知,偏身流汗哀求佛;长跪合掌心不乱,发露无始生死业;唯愿十方三世佛,以大慈悲哀愍我;我处轮回无所依,生死长夜常不觉;我在凡夫具诸缚,狂心颠倒徧攀缘;我处三界火宅中,妄染六尘无救护;我生贫穷下贱家,不得自在常受苦;我生邪见父母家,造罪依于恶眷属,愿出三界生死业,愿涤罪障净六根,我愿坚持不退转,不惜身命出生死。」的程度,长久保持这种至诚、恳切的厌离生死心来礼忏,才能证明你的「心思」确实已在「道」上行了。

  

   尤其禅观者,在将出欲界,进入初禅的定境中,当观照到自身的不净秽脏时,才能真正发出离生死心来修行。

  

  修净土者,更要多安排自己念佛(修定)、拜佛(忏悔)、助念时间,将此出离生死心稳固了,往生净土才有保障。

  

  

  

   6. 为什么要发菩提心来礼忏?

  

   (1)最彻底转变与众生结恶缘的修行方法

  

  

  

  以瞋制瞋,以暴制暴,必然与众生来世再结恶缘;冤冤相报,无有了期。最彻底转变无始以来与众生所结恶缘的方法,就是学习用佛的慈悲心与智慧心来对治与众生纠缠的罪恶心与仇恨心,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仇家,才能化解过去生中与众生所结的无数恶缘。

  

  佛的智慧心与慈悲心是从六度万行一点一滴、由浅入深的修证而来(后续诸愿有详细说明)。礼忏者唯有用此处所说的发七种忏悔心来行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才能获得佛的一分慈悲与智慧,用真诚的慈悲心去对待众生,才能宽恕与转化过去、现在与我有恩有怨的一切众生,方能踏上学佛发慈悲心的正途,才能上品往生。

  

  

  

  (2)佛门智慧心与慈悲心的学习分入世与出世两种

  

  

  

   佛门智慧心的修学次第,分为入世智慧心与出世智慧心两种(后续布施愿与般若愿有详细说明)。佛门慈悲心的行持次第,也有入世慈悲心与出世慈悲心两种之别;入世慈悲心,首先一定从布施下手修学;出世慈悲心,则要深入地用佛法智慧引导众生走出一条长远出苦的道路(后愿有说明)。

  

  

  

   (3)修行到什么程度才能广度与我们有恩有怨的众生?

  

  

  

   我们看迦诺迦尊者用他在禅定中所获得的出世慈悲心与智慧心,加持清凉泉水成为大悲甘露水,才能洗涤悟达国师与人面疮宿世中所结的仇恨。而且悟达国师在这次冤业消除后,终生依其所作「水忏」在山中礼忏、修行,终老山林,迹不入俗,死前预知时至,右胁而卧,见佛来迎,自在往生。这即是提醒我们:一定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成佛心,学习诸佛的慈悲心与智慧心,才能尽度与净化无量劫以来与我们有恩有怨的一切众生。并且唯有在第三种「出离生死」的发心彻底成就──了脱生死,身心自在,才能在自利利他的成佛道上,勇往直前,永不退转。

  

  

  

   (4)凡夫众生发菩提心礼忏的基本意义

  

  

  

   而此处所说的发菩提心来礼忏,基本的目的,就是在于启发礼忏者求学弥陀的慈悲心与智慧…

《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修行意义及目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