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割爱去贪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佛言”,佛跟我们说。说什么呢?“剃除须发”,出家的第一步,必须把胡须、头发剃光了。这一句说明:做一个出家人,应该显现僧相。依文字来解释,口边的毛叫做须,头上所长的毛叫做发,须发为什么要把它剃除呢?所谓“三千烦恼丝”,要是不把它剃除,会给我们增添好多的麻烦。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观念,认为胡须和头发,是父母给我们的遗体,是不应该动它,不可以剃的。但是,头发也好,胡须也好,也是人生的一种美,你看看,不论男的、女的,都要把头发打扮得很好看的。而且随著时代的转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流行的发型,已经成为专门的学问。时代不断在变,自从披头士的疯狂风靡了全球以后,许多男孩子都喜欢把头发留得长长的,从背后看去,也不知道他是男的或是女的。过去报上曾登载过这样的新闻:在台湾台北,好多的年轻人留著长头发,政府就下令,凡是见到留长头发的男性,把他拉到理发厅,替他们都剪掉。
在外国,有个明星叫尤伯莲纳,就是剃光头,也是很漂亮的。假使大家都剃光头,也未尝不可。台湾青年入伍受军训,都是要把头剃光的,人间所谓的美,其实没有一定的标准。
胡须,也有人喜欢把它留得长长的,台湾过去有位监察院长,名叫于右任,他的胡须留得很长很长,实在是非常美观的。另有一位名画家张大千,他的胡须也是好长好长的,非常的美。现在许多男孩子,都要留个八字胡子,无非是为了美观。
但是,释迦牟尼佛告诫弟子们:留胡须也好,留头发也好,世俗人可以,你们要做一个出家人是不可以的。为什么?你假如一天到晚要为头发和胡须而忙,花的时间可多了,好像你们每天早上要洗头发、梳头发,胡须也要把它修一修,真是花了不少时间。做一个出家人,为了生死,为了修持,把它剃光了,才不会浪费时间在这个上面,因此,做一个出家人必须剃著光头。所以,“剃除须发,而为沙门”说明了出家必须现出家的相貌。
“受道法者”,这一句话说明做一个沙门,现出家相以后,接著,应当受持道法。道,就是佛道,佛道修持的方法,称为道法,这是出家当沙门所必须实践的一条途径。什么途径呢?简单地说,就著沙门这两个字所翻译成中国话“勤息”的意思去做,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也就是要很勤恳地持戒、修定和修慧。说详细一点,即是修三十七道品。总而言之,做一个出家人,并不是把头剃光就算了,必须修戒定慧、三十七道品等种种修持的专案,才能够走上学佛的大道。
修学佛道,就应当把世俗的一切抛弃,把五欲打破。本章经文说到的“剃除须发”,沙门既然现了僧相,当然不会结婚,把男女之色欲断了,这是去“色”。“去世资财”,就是去“财”,“乞求”,出家人托钵,向人家要饭,根本谈不上要有好的“名”了。“日中一食”,吃饭,平常人一天吃三餐,释迦牟尼佛制定佛弟子只吃中午一顿饭,这就是去“食”了。“树下一宿”,睡觉没有用什么床,只能在树下打坐,稍微睡一下,是去“睡”。
以上的经文,都是针对打破五欲的,我把它点出,让大家有更深刻的认识,接下去,我们再把经文逐句分析。
“去世资财”,去,去除,舍去。世间的物资财富,譬如田地房产、金银财宝、钞票或者银行存款,股票等等,做一个出家人,应该把它舍去,不要说出了家,还把这些带著,是不合法的。所以,不在钱财方面用心,叫去世资财。
真正说起来,世间的种种财宝,是靠不住,不会长久的,它并不真正属于我们所有,而是五家所共有,那五家呢?
一、水灾:菲律宾这个地方,每年雨季,大台风一到,哗啦哗啦下了好多的雨,整个城市、乡下成为一片汪洋,农作物、房舍、货物都遭受破坏,财物所遭受的损失,难以计数。这样一来,资财还是你的吗?
二、火灾:这种灾害,比水灾更为可怕,自己家里意外失火了,或者邻居发生火灾,被蔓延波及,往往一把无情火,把房屋、财物烧得精光,又没有保险,本来很富有的,顿时成为无家可归了。这是不是很苦?可见,我们的财富是靠不住的。
三、盗匪:尤其是现在,治安很差,我们好好地在路上行走,突然黄金首饰被抢去了,有的时候,手表也被抢走了,这还算好,要是他来敲门,硬著闯入屋里,把你的财物搜刮一空,或者有的时候,你有钱,他就追踪钉住你,伺机下手把你绑票,于是大开狮子口,向你勒索,看你是要钱还是要命?为了保命,你仅有的几百万也要付给他,不然,被撕票可就惨了。这情形,菲律宾,其他各国都有。所以,盗匪对我们的钱财,也有他的一份,他也是五家之一。
四、恶王:关于王,古代有时候出现轮王,很仁慈的国王,爱民如子,政治清明,真是太平盛世。可是,一旦恶王执政,把人民看得非常不值钱,他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往往倒行逆施,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你的家产没收。现在不好的国家领袖也是如此,看到你所拥有的企业兴旺,就生起了觊觎之心,他也要有一份,你为了避免麻烦,只好给了他股份。可见无论古代也好,现代也好,一个国家元首要是不讲人道,而只爱钱财的话,老百姓一定会受灾殃的,所以,恶王也是五家之一,他可以任意抢夺我们的钱财。
五、不肖子:做父母的,辛辛苦苦地营谋,得来的血汗钱,总是把它蓄存起来,舍不得花费,尤其是中国人,往往为下一代著想,千方百计,吃尽了苦头,都要赚一点钱,兴置产业留给子孙。但是,如果不幸生了一个不肖子,他才不会体贴父母的苦心经营,只是坐享其成地吃喝玩乐,大肆挥霍才痛快哩!真是个讨债鬼。所以,有的时候,做父母的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才积存下来的钱,被儿子跑到“贼船”(赌场)去,一夜之间把整个家产都输光了,这是我们常常所听到和见到的。
因此,佛法讲,我们所有的财富,不一定永远属于我们所有。
释迦牟尼佛告诫大家:出家的比丘也好,在家的信徒也好,对钱财要看得开,看得破,放得下,能够有舍心,多行善事,多布施,唯有布施功德,才不会被这五家抢走。本经说“去世资财”,就是做一个沙门,必须把世间的物资财富完全去除了占有欲。当然财富有财富的用途,用得当,当然是好的,用不当的话,就变成毒蛇了,这一点不得不小心啊!
“乞求取足”,乞求,就是出了家以后,出家人是要沿门托钵维持生活的,这在古印度的修行人,就已经是一种习俗了,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以后,也沿用了这种习惯,订为制度,时至今日,在印度,或者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南传佛教,依然保存了这种制度,当你们到泰国去旅行,就会看到,天才刚刚亮,就有好多身穿黄衣的出家人拿著钵,在路旁接受人家的供养。
那末,你们会说:“佛陀既然制订出家人必须出去托钵乞食,你师父都没有这样做啊!”这个,你们必须知道,佛法是不离世间法的,在印度、南传佛教国家,社会上有供养沙门的习俗,当然可以托钵,可是中国唐朝百丈祖师,他把这个制度改了一下,因为中国的风土环境,跟南传佛教国家不一样。比如说南传出家人吃荤的,中国出家人却是素食,是什么原因呢?南传的出家人,完全靠施主供养,施主煮了荤的供养你,你必须接受。而中国的出家人,在寺里面自炊,所以素食,完全合乎国家的环境,风土人情,因此,乞食的制度,在中国并没有实行。
这里,我顺便再告诉大家:百丈禅师在中国倡建丛林,订了中国佛教的制度──农禅制,他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你要吃饭,就得耕种,自食其力,这就是他倡导的农禅制度。
“取足”,出家人所取得来的,应该满足,要知足才可以常乐,这也是对治五欲,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应该要能够自己克制贪心,知道满足才好。
“日中一食”,这也是佛订的制度,佛在世的时候,制定出家人一天只能在中午吃一餐,叫做过午不食,或者称为持午、不非时食。什么是不非时食?就是超过了中午(午时),就不可以再吃饭了,这个午时,中国一般的说法,是十一点到一点,日中,出家人吃饭的时间,应该是十一点半。你也许要问,为什么日中一食,在午时吃饭呢?这个问题,佛在世时,曾经有国王请问过。
据《毗罗三昧经》记载:“瓶沙王问佛:何故日中而食?佛说:早起诸天食,日中三世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为鬼神食。”有一个国王叫瓶沙王,问佛为什么出家人要规定在中午吃饭,是什么道理呢?佛告诉他,吃饭的时间,早上是诸天吃的,我们这里供天都是中午,但在大陆丛林里面,斋天(供天)是下半夜到黎明,天还没有亮的时候举行的,因为早上是诸天吃的时间。那末,中午呢?是佛菩萨吃的时辰。太阳西斜,下午是蓄生吃的,日暮,日落西山,晚上了,是鬼神吃的,所以放焰口、施食,都是在晚上戌亥二时。从《毗罗三昧经》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了解佛为什么要规定出家人只能在中午吃一餐(日中一食)了。
不过,佛教传来中国,由于出家人的生活形态改变,增加了吃早餐,称为“小食”,等于是吃点心,不是正食,因此,只能吃稀饭,但也不能太稠,必须是用筷子划过以后,马上可以合起来的。而在中国丛林中,由于出家人必须耕作,很消耗体力,所以不但吃早餐,连晚餐也吃,称为“药石”,把它当成是服药,也是力求简单的。
一天只吃一顿,是很合乎卫生,讲到保养身体,实在不宜吃得太多。《僧律》说:“多食有五苦:一、大便数,二、小便数,三、多睡,四、身重不堪修养,五、多患不消化也。”也就是吃多了,要常常上“一号”去排泄大小便,也会感到想睡觉,提不起精神,而且身体很沉重,都不想动,那里还提得起劲来用功呢?何况,吃多了,会加重胃肠的负担,造成消…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三章 割爱去贪》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