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章 割愛去貪
佛言:剃除須發,而爲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佛言”,佛跟我們說。說什麼呢?“剃除須發”,出家的第一步,必須把胡須、頭發剃光了。這一句說明:做一個出家人,應該顯現僧相。依文字來解釋,口邊的毛叫做須,頭上所長的毛叫做發,須發爲什麼要把它剃除呢?所謂“叁千煩惱絲”,要是不把它剃除,會給我們增添好多的麻煩。
在中國古代傳統的觀念,認爲胡須和頭發,是父母給我們的遺體,是不應該動它,不可以剃的。但是,頭發也好,胡須也好,也是人生的一種美,你看看,不論男的、女的,都要把頭發打扮得很好看的。而且隨著時代的轉變,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流行的發型,已經成爲專門的學問。時代不斷在變,自從披頭士的瘋狂風靡了全球以後,許多男孩子都喜歡把頭發留得長長的,從背後看去,也不知道他是男的或是女的。過去報上曾登載過這樣的新聞:在臺灣臺北,好多的年輕人留著長頭發,政府就下令,凡是見到留長頭發的男性,把他拉到理發廳,替他們都剪掉。
在外國,有個明星叫尤伯蓮納,就是剃光頭,也是很漂亮的。假使大家都剃光頭,也未嘗不可。臺灣青年入伍受軍訓,都是要把頭剃光的,人間所謂的美,其實沒有一定的標准。
胡須,也有人喜歡把它留得長長的,臺灣過去有位監察院長,名叫于右任,他的胡須留得很長很長,實在是非常美觀的。另有一位名畫家張大千,他的胡須也是好長好長的,非常的美。現在許多男孩子,都要留個八字胡子,無非是爲了美觀。
但是,釋迦牟尼佛告誡弟子們:留胡須也好,留頭發也好,世俗人可以,你們要做一個出家人是不可以的。爲什麼?你假如一天到晚要爲頭發和胡須而忙,花的時間可多了,好像你們每天早上要洗頭發、梳頭發,胡須也要把它修一修,真是花了不少時間。做一個出家人,爲了生死,爲了修持,把它剃光了,才不會浪費時間在這個上面,因此,做一個出家人必須剃著光頭。所以,“剃除須發,而爲沙門”說明了出家必須現出家的相貌。
“受道法者”,這一句話說明做一個沙門,現出家相以後,接著,應當受持道法。道,就是佛道,佛道修持的方法,稱爲道法,這是出家當沙門所必須實踐的一條途徑。什麼途徑呢?簡單地說,就著沙門這兩個字所翻譯成中國話“勤息”的意思去做,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也就是要很勤懇地持戒、修定和修慧。說詳細一點,即是修叁十七道品。總而言之,做一個出家人,並不是把頭剃光就算了,必須修戒定慧、叁十七道品等種種修持的專案,才能夠走上學佛的大道。
修學佛道,就應當把世俗的一切抛棄,把五欲打破。本章經文說到的“剃除須發”,沙門既然現了僧相,當然不會結婚,把男女之色欲斷了,這是去“色”。“去世資財”,就是去“財”,“乞求”,出家人托缽,向人家要飯,根本談不上要有好的“名”了。“日中一食”,吃飯,平常人一天吃叁餐,釋迦牟尼佛製定佛弟子只吃中午一頓飯,這就是去“食”了。“樹下一宿”,睡覺沒有用什麼床,只能在樹下打坐,稍微睡一下,是去“睡”。
以上的經文,都是針對打破五欲的,我把它點出,讓大家有更深刻的認識,接下去,我們再把經文逐句分析。
“去世資財”,去,去除,舍去。世間的物資財富,譬如田地房産、金銀財寶、鈔票或者銀行存款,股票等等,做一個出家人,應該把它舍去,不要說出了家,還把這些帶著,是不合法的。所以,不在錢財方面用心,叫去世資財。
真正說起來,世間的種種財寶,是靠不住,不會長久的,它並不真正屬于我們所有,而是五家所共有,那五家呢?
一、水災:菲律賓這個地方,每年雨季,大臺風一到,嘩啦嘩啦下了好多的雨,整個城市、鄉下成爲一片汪洋,農作物、房舍、貨物都遭受破壞,財物所遭受的損失,難以計數。這樣一來,資財還是你的嗎?
二、火災:這種災害,比水災更爲可怕,自己家裏意外失火了,或者鄰居發生火災,被蔓延波及,往往一把無情火,把房屋、財物燒得精光,又沒有保險,本來很富有的,頓時成爲無家可歸了。這是不是很苦?可見,我們的財富是靠不住的。
叁、盜匪:尤其是現在,治安很差,我們好好地在路上行走,突然黃金首飾被搶去了,有的時候,手表也被搶走了,這還算好,要是他來敲門,硬著闖入屋裏,把你的財物搜刮一空,或者有的時候,你有錢,他就追蹤釘住你,伺機下手把你綁票,于是大開獅子口,向你勒索,看你是要錢還是要命?爲了保命,你僅有的幾百萬也要付給他,不然,被撕票可就慘了。這情形,菲律賓,其他各國都有。所以,盜匪對我們的錢財,也有他的一份,他也是五家之一。
四、惡王:關于王,古代有時候出現輪王,很仁慈的國王,愛民如子,政治清明,真是太平盛世。可是,一旦惡王執政,把人民看得非常不值錢,他要怎麼樣就怎麼樣,往往倒行逆施,以莫須有的罪名把你的家産沒收。現在不好的國家領袖也是如此,看到你所擁有的企業興旺,就生起了觊觎之心,他也要有一份,你爲了避免麻煩,只好給了他股份。可見無論古代也好,現代也好,一個國家元首要是不講人道,而只愛錢財的話,老百姓一定會受災殃的,所以,惡王也是五家之一,他可以任意搶奪我們的錢財。
五、不肖子:做父母的,辛辛苦苦地營謀,得來的血汗錢,總是把它蓄存起來,舍不得花費,尤其是中國人,往往爲下一代著想,千方百計,吃盡了苦頭,都要賺一點錢,興置産業留給子孫。但是,如果不幸生了一個不肖子,他才不會體貼父母的苦心經營,只是坐享其成地吃喝玩樂,大肆揮霍才痛快哩!真是個討債鬼。所以,有的時候,做父母的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才積存下來的錢,被兒子跑到“賊船”(賭場)去,一夜之間把整個家産都輸光了,這是我們常常所聽到和見到的。
因此,佛法講,我們所有的財富,不一定永遠屬于我們所有。
釋迦牟尼佛告誡大家:出家的比丘也好,在家的信徒也好,對錢財要看得開,看得破,放得下,能夠有舍心,多行善事,多布施,唯有布施功德,才不會被這五家搶走。本經說“去世資財”,就是做一個沙門,必須把世間的物資財富完全去除了占有欲。當然財富有財富的用途,用得當,當然是好的,用不當的話,就變成毒蛇了,這一點不得不小心啊!
“乞求取足”,乞求,就是出了家以後,出家人是要沿門托缽維持生活的,這在古印度的修行人,就已經是一種習俗了,釋迦牟尼佛創立佛教以後,也沿用了這種習慣,訂爲製度,時至今日,在印度,或者在斯裏蘭卡、泰國、緬甸等南傳佛教,依然保存了這種製度,當你們到泰國去旅行,就會看到,天才剛剛亮,就有好多身穿黃衣的出家人拿著缽,在路旁接受人家的供養。
那末,你們會說:“佛陀既然製訂出家人必須出去托缽乞食,你師父都沒有這樣做啊!”這個,你們必須知道,佛法是不離世間法的,在印度、南傳佛教國家,社會上有供養沙門的習俗,當然可以托缽,可是中國唐朝百丈祖師,他把這個製度改了一下,因爲中國的風土環境,跟南傳佛教國家不一樣。比如說南傳出家人吃葷的,中國出家人卻是素食,是什麼原因呢?南傳的出家人,完全靠施主供養,施主煮了葷的供養你,你必須接受。而中國的出家人,在寺裏面自炊,所以素食,完全合乎國家的環境,風土人情,因此,乞食的製度,在中國並沒有實行。
這裏,我順便再告訴大家:百丈禅師在中國倡建叢林,訂了中國佛教的製度──農禅製,他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你要吃飯,就得耕種,自食其力,這就是他倡導的農禅製度。
“取足”,出家人所取得來的,應該滿足,要知足才可以常樂,這也是對治五欲,欲望是無窮無盡的,應該要能夠自己克製貪心,知道滿足才好。
“日中一食”,這也是佛訂的製度,佛在世的時候,製定出家人一天只能在中午吃一餐,叫做過午不食,或者稱爲持午、不非時食。什麼是不非時食?就是超過了中午(午時),就不可以再吃飯了,這個午時,中國一般的說法,是十一點到一點,日中,出家人吃飯的時間,應該是十一點半。你也許要問,爲什麼日中一食,在午時吃飯呢?這個問題,佛在世時,曾經有國王請問過。
據《毗羅叁昧經》記載:“瓶沙王問佛:何故日中而食?佛說:早起諸天食,日中叁世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爲鬼神食。”有一個國王叫瓶沙王,問佛爲什麼出家人要規定在中午吃飯,是什麼道理呢?佛告訴他,吃飯的時間,早上是諸天吃的,我們這裏供天都是中午,但在大陸叢林裏面,齋天(供天)是下半夜到黎明,天還沒有亮的時候舉行的,因爲早上是諸天吃的時間。那末,中午呢?是佛菩薩吃的時辰。太陽西斜,下午是蓄生吃的,日暮,日落西山,晚上了,是鬼神吃的,所以放焰口、施食,都是在晚上戌亥二時。從《毗羅叁昧經》這段話中,我們可以了解佛爲什麼要規定出家人只能在中午吃一餐(日中一食)了。
不過,佛教傳來中國,由于出家人的生活形態改變,增加了吃早餐,稱爲“小食”,等于是吃點心,不是正食,因此,只能吃稀飯,但也不能太稠,必須是用筷子劃過以後,馬上可以合起來的。而在中國叢林中,由于出家人必須耕作,很消耗體力,所以不但吃早餐,連晚餐也吃,稱爲“藥石”,把它當成是服藥,也是力求簡單的。
一天只吃一頓,是很合乎衛生,講到保養身體,實在不宜吃得太多。《僧律》說:“多食有五苦:一、大便數,二、小便數,叁、多睡,四、身重不堪修養,五、多患不消化也。”也就是吃多了,要常常上“一號”去排泄大小便,也會感到想睡覺,提不起精神,而且身體很沈重,都不想動,那裏還提得起勁來用功呢?何況,吃多了,會加重胃腸的負擔,造成消…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叁章 割愛去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