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叁章 割愛去貪▪P2

  ..續本文上一頁化不良。這是佛在世時戒律所講的。

  “樹下一宿”,佛在世的時候,還沒有建寺廟,出家人過的是雲水生涯,正是“一缽千家飯,孤僧萬裏遊”,到處爲家。白天行腳,晚上就找一個地方,隨遇而安,在樹下的石頭上打坐,到了半夜,稍微躺一下,睡覺是這麼簡單的。爲什麼睡一宿呢?要是找到了一棵大樹的話,大樹之下好乘蔭,風吹雨打都無所謂的,我就在這兒住下來吧!佛說,不行!只能過一宿,明天必須到其他的地方去。所以,只有一宿,才能夠把我們的流連、貪念去除。

  上面所講的乞求、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把佛講的十二頭陀苦行舉出了叁種,我乘這個時候,順便把十二頭陀行簡單地介紹一下。

  衣、食、住是生活中所少不了的,每個人都要穿衣服、吃飯、居住,所以,佛製的十二種苦行,也不出衣、食、住叁類。根據《十二頭陀經》所說,十二種頭陀苦行是:

  一、關于衣服方面的:

  糞掃衣:出家人穿著不需要漂亮,佛製定,是到垃圾堆裏面,檢拾人家丟棄不用、肮髒的、破破爛爛的布,把它洗幹淨以後縫做衣服,稱爲百衲衣。

  但叁衣:出家人只能有叁件衣:五衣,稱爲僧伽梨;七衣,稱爲郁多羅;九衣,稱爲安陀會,有廿五條、廿叁條、廿一條,也稱爲祖衣。出家人最多只有這叁件衣,不可以有幾箱幾櫥衣服,這也是養成少欲知足的習慣。

  附帶告訴大家:出家人穿的衣,稱爲“袈裟”,意思是壞色衣,不好看的顔色,不可以鮮豔的,大部分是黑色、灰色、咖啡色,或者藏青色,上面都有像稻田那樣的紋路,這是有原因的。依律典的記載: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印度的治安很不好,甚至連出家人的衣服也會被偷去,或者被搶走。有一天,釋迦牟尼佛去托缽,經過稻田的時候,看到稻田的形狀,啓發了他縫製袈裟的念頭,他感覺到可以把布割成爲一塊一塊的,再縫成像田的形狀,這樣既可以作爲修行人是人間福田的象征,也可以昭示匪徒打消偷、搶的惡念,這就是袈裟的由來,也是袈裟被稱爲福田衣的原因,而出家人著袈裟,除了讓施主種福田的象征以外,重要的還是在于去除沙門對一切衣飾外物的執著,不要爲了打扮自己而花費心思與時間。

  二、關于飲食方面的:

  常乞食:佛的製度,出家人一定要托缽,每天一大早去沿門托缽,是理所當然的事,不要說你福報大,有施主護法,他每餐送來給你吃,或者每天請你到他公館去吃一餐,佛說:不行,必須常乞食,你們既然出了家,就得托缽,不論乞到好的或不好的東西,都一樣吃下去,或者是討不到食物,也不可埋怨。

  次第乞:沿門托缽,是一家一家依著次序來的,不能說這一家是貧苦人家,到第二家去乞討吧!那是不可以的,必須依著次序來,縱然是叫化子,他把吃不完的給你,或是拿一碗水給你,也得接受。更不能說有錢人家的供養好,我專去向他們乞食,這也是不可以的。

  一坐食:又稱一食,每天只吃中午的一餐,不可以整天吃不停,才不會浪費時間,妨礙修持。

  節量食:不能因一天只吃一次,就拼命地吃,不行,飲食要有節製,吃得太多,會把腸胃搞壞,何況吃多了,身體沈重,那裏提得起精神用功修持?

  中後不飲食:認真說起來,過了中午以後就不能吃飯了。

  叁、關于住處方面的:

  阿蘭若處:在曠野、山上、沒有人煙的地方,也就是空寂閑靜的地方,稱爲阿蘭若。出家人在身體能夠遠離熱鬧、噪雜,心思遠離五塵五欲,不攀俗緣的地方,才能用心修道。

  冢間坐:前面說到樹下一宿,要是沒有樹,怎麼辦?剛剛走到墳場,你也可以住在那裏,面對屍體的種種變壞,作種種不淨的觀想,更使你容易體會無常、苦、空、無我的道理。

  樹下坐:在樹下住一宿。

  露地坐:要是沒有樹,就在露天,大太陽也好,下雨刮風也好,依舊把身心安頓下來用功。

  常坐不臥:晚上不倒單,一直盤著腿子坐著,不躺下來作臥睡的。

  以上關于衣服方面的有兩條,飲食方面的有五條、住處方面的有五條,合起來就是十二頭陀苦行,一個出家人,如果不認真修持,不容易做到這樣的。

  好,十二頭陀行介紹過了,我們再回過頭來講經文。

  “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你們出家人,中午只能吃一餐,樹下只能過一宿,要謹慎小心,不可以貪求想再來一次。

  “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佛陀爲什麼對出家人的生活起居如此嚴格地要求呢?要知道,既然已學佛了,既然已經出家當沙門,必須了解,人生最大的兩個敵人,一個是愛,一個是欲,這兩個敵人把我們的真心蒙蔽了,好像一個明鏡,許多灰塵把它遮住,失去了光亮。我們本來是很光明,很有智慧的,被這許許多多的煩惱灰塵遮蓋蒙蔽著,才流浪生死,我們既然要出家,了生死,就得照著佛陀的教誡去修持。

  講到這裏,我想起了《佛遺教經》說:“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一個欲望多的人,貪得無厭,爲求取更多的利益,于是千方百計以期達到目的,爲了滿足這個目的,他所付出的精神心力,都是給他增加苦惱的,所以他的苦惱也比別人多。另外有一種人,清心寡欲,與世無爭,無所希求,沒有太大的欲望,他可以清靜地過日子,當然也就沒有患得患失的心理負擔,是很自在,沒有苦惱的。可見,愛和欲是會使人成爲愚癡、迷昧的。這點,我們不可不小心啊!

  本章雖然是釋迦牟尼佛對比丘(出家人)的要求,但是我們做爲佛弟子的在座諸位,能夠多多少少對五欲看淡,節製一點,對于我們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幫助的。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叁章 割愛去貪》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