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此,对于魔女的诱惑,他根本无动于衷,依然如如不动地用功。
魔王看见所施的美人计不能得逞,就派了魔兵魔将去,企图用武力来征服他。释迦牟尼佛丝毫不畏惧,依然用功,把种种魔难克服了,最后成就了道业。可见,成佛谈何容易啊!俗语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马马虎虎过日子,大家都奉承你,热闹得很,你要学好、求上进,要精进,这个时候,魔──许许多多的障碍,都包围过来了,真是不可不谨慎呀!
“于鹿野苑中,转四谛*轮”,这是说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第一次去宏法、开示。
释迦牟尼佛这一次宏法,是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那末,鹿野苑在什么地方呢?是在中天竺(印度的中部)的一个小国家,名叫波罗奈国。这里有个鹿野苑,或者称为鹿林、鹿苑、仙苑,总而言之,这个森林里面养了好多的鹿,等于是在那儿放生的。从前有好多仙人,都在那儿用功修道,是个很幽静、理想的世外桃源。
根据龙树菩萨《大智度论》的记载:
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曾经在这里现鹿王身。这儿有两群鹿,一群由释迦牟尼佛所带领,还有一群由提婆达多率领,各自拥有五百个眷属。它们本来在山中,生活过得很愉快。谁知这国家的国王非常喜欢打猎,而且好吃鹿肉。这一天,是个假日,国王就率领文武大臣,浩浩荡荡地到这个地方,设下天罗地网,把整个鹿野苑重重包围起来。这一下子,一千头鹿东奔西窜,无论怎么样都逃不了的。
过去生中释迦牟尼佛做鹿王时也是慈悲的,非常怜悯它的眷属全部即将遭受杀害,它告诉大家:
“你们不要恐慌,大家镇定下来,我会好好地跟他们的国王谈判。”
于是它跑到大王跟前跪下来。
“大王,我恳求你,你今天设下天罗地网,要把我们兄弟、同胞、眷属整个毁灭,那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你把我们全部打死了,是不是一天都吃得完?没有办法!再说,你今天全部把我们打死了,明天、后天、接下去的日子,还有鹿肉吃吗?”
鹿王恳切地说,停了一下,又继续说道:
“我献一个计策给你,从今以后,我们自动的每天派一头鹿给你,你每天都可以吃到鹿肉,而我们的子孙依然能够一代一代地繁殖下去,这样一来,你有永远吃不完的鹿肉,岂不两全其美?希望你三思考虑,我这个意见好不好呢?”
国王听了这一番话,认为非常有道理,就应允了。
从此,两只鹿王,双方每天轮流派一只鹿去王宫,由年纪大的先去,年轻的排在后面。这样大约经过了三十几天,一直无事。这一天,问题发生了,原来轮到提婆达多那边,所派的竟然是只母鹿,刚好怀了孕,已经将近临产了,要去赴死,它心里面非常难过,认为自己牺牲了无所谓,但肚子里的小生命实在太无辜了。于是,它去向提婆达多哭哭啼啼地哀求:
“大王,我恳求你,今天请你派别人去,等我生了儿子再去吧!”
“不行!你怕死,谁不怕死?你非去不可!”提婆达多严厉地说。
母鹿眼见被拒绝,不允许它延期,肚子里面的小生命即将随著白白送死,心中非常不甘愿,就去请求释迦牟尼佛这个鹿王帮忙,鹿王听了以后,眼泪双垂,但一时又找不到能够替它的,实在没办法,只是叹了一口气,说:
“好吧!我替你去。”
释迦牟尼佛这个鹿王,如此好心,愿意舍身相代,可是提婆达多不但不领它的情,而且非常反对:
“这是我的属下,你竟然要替它赴死,真是多事!”
可是,在生命的生死关头,同时又为了下一代,当然释迦牟尼佛还是依照它的计划行事。它亲自跑到皇宫御厨房,请大师傅自己动刀杀它。
厨师一看鹿王亲自来了,这还得了,赶快去禀告国王:
“大王,大概是全山的鹿都死光了,不然,今天首领怎么会亲自来了?”
“喔!有这么一回事?快点叫鹿王过来。”
鹿王向著大王跪下,如此这般地告诉国王:只为了一头母鹿等待生子,为了它的下一代,没有谁肯代替它,只好自己来了。
国王听了以后,非常的受感动,也感到非常惭愧,心想:我生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又是一国之君,居然这样杀害生命,真是一点仁慈都没有。而鹿王虽是畜牲,反而知道慈悲,太伟大了。
于是,他下令:
“从此以后,不要再去打猎,不可以杀生,不可以杀鹿!”
这样一来,鹿野苑就成为一个野生动物园,所有的鹿,永远永远都在这个地方,以尽天年。
当时的国王,还说了一首偈,这是佛经中记载的:
我实是畜兽,名曰人头鹿;
汝虽是畜生,名为鹿头人。
以理而言之,非以形为人;
若能有慈悲,虽兽实是人。
我从今日始,不食一切肉;
我以无畏施,且可安汝意。
“我实是畜兽,名曰人头鹿”,我实在是个畜生,只是徒有人的头,其实我的心就是鹿的。“汝虽是畜生,名为鹿头人”,你虽然是畜生,头虽然是鹿形,其实你的确是个人,为什么?“以理而言之,非以形为人”,就道理讲起来,不能以外形来说我是人,你是畜生,为什么?“若能有慈悲,虽兽实是人”,假如有慈悲和智慧的话,纵然是畜生,实在是个人。“我从今日始,不食一切肉”,我从今天开始,不再吃一切肉了。“我以无畏施,且可安汝意”,我现在要作大无畏的布施,从今以后不再杀生,不再杀鹿,这样,你们这群鹿也可以安心地住下去。
从此以后,鹿野苑太平无事,鹿的子子孙孙一直繁殖下去。
“转四谛*轮”,四谛,是什么意思呢?谛,是真理,四谛,就是佛教中颠扑不破的四种真理。我先举《佛遗教经》的经文说明怎么叫颠扑不破的真理。佛在临涅槃的时候,告诉弟子四谛是怎么样真实,不可改变的真理,他说:太阳跟月亮,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太阳光照著我们是很热的,月光是清凉冰冷的,假使有一天太阳光可以变成冷的,月光也可以变成热的(虽然事实上不可能),纵然是可以改变,但是,佛所说四谛的真理,永远不会改变的。所以,四谛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四谛是那四种真理呢?就是苦、集、灭、道,这四个字,是佛教说明世出世间的根本法则,现在我把它解释一下:
一、苦:一般人说你们学佛的人太消极了,一开口就是苦啦、无常啦、空啦!事实上,人生的确是很痛苦的。你不要以为人生很快乐,当一个人快乐到最后,还是痛苦的,这叫“乐极生悲”。譬如说:我们去参加派对、跳舞、唱歌、吃大餐,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但是到最后,曲终人散,独自一人孤单单的,空虚,失落感侵袭著你的内心,这不是很痛苦吗?
人生,到处充满了痛苦,是逃避不了的事实。经中告诉我们,人生的痛苦太多了,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三苦是:苦苦、坏苦和行苦。
苦苦:说一个简单的例子,好像有一个乞丐,本来三餐都不继了,自己随便搭了一个茅草蓬,权充栖身的地方。这时候,突然刮了一阵大台风,把屋子吹走了。这一来,真是苦上加苦。大家可以想像得到,是苦不堪言的,称为苦苦。
坏苦:刚才说的是贫穷人的苦,那末,有钱人是不是就没有苦呢?不是的!纵使你发财,腰缠万贯,成为百万富翁,不幸遭到强盗来打劫;或者一把无情火,把所有的家产都烧光了;或是养了败家子,把所有的财产都挥霍掉;有时候,政府说我们的钱财来路不明,都充公了。种种的不幸,使百万的富翁,到最后成为两手空空的,这就是一种坏、无常,坏也是人生的痛苦。
行苦:人生无常,生老病死、生住异灭、成住坏空、念念地在变化,在迁流变化当中,产生了无穷无尽的痛苦,这就是行苦。
再说八苦,就是:
生苦:我们从母胎中生下来,就是痛苦的。试看,婴儿哇哇堕地,一出生就哇、哇、哇,哭个不停,就是痛苦啊!是不是?
老苦:人老啦,年纪大了,痛苦不痛苦呢?眼睛昏花、耳朵重听,跟聋子差不多,牙齿摇动,吃东西嚼不烂,腰酸背痛,老态龙钟,老人家的种种不方便,产生了很多痛苦。
病苦:一个人没有吃了五谷不生病的,这是每个人都经验过的;不谈什么大病,即使是感冒、肚子痛,都是病;我们一旦四大不调,是很痛苦的。
死苦:这更不用说了,当一个人一口气转不来,呜呼哀哉,那是最痛苦的。
以上四种,是生理上的痛苦。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有两种痛苦──爱别离苦和怨憎会苦。
爱别离苦:就是生离死别。我们的父母、兄弟、儿孙,大家聚在一起,好高兴啊!可是,亲人一旦远离到他方,去求学也好,去经商也好,或者移民了,暂时的分离,往往令人难受、痛苦。至于亲人的死亡,更不用说有多痛苦了,这是爱别离苦,和我们至亲相爱的人分离的痛苦。
怨憎会苦:俗语说:“不是怨家不聚头”,跟我们有怨的人,我们不喜欢看到他,却是怨家路狭,偏偏要和他在一起,这样痛不痛苦呢?普通的怨家倒无所谓,有些怨家却是生在我们家里,每天生活在一起,那才痛苦哩!
求不得苦:做学生的都希望得到第一名,偏偏考不及格;我们买马票或六合彩,希望中彩,偏偏求不到;买股票,跌了价,也没有赚到钱。总之,凡是事与愿违,达不到愿望,都会产生求不得苦。
五阴炽盛苦:五阴,就是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这是我们身心方面所造成的一种痛苦。
你们想想,人生苦不苦?苦就是苦,不可能变成快乐的,所以苦是真理。当初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出家,就是感觉到人生太痛苦了。说真的,三界六道的众生,无不充满了苦。你不要以为生到天堂就快乐了,其实生到天上,一旦“五衰相现”,也是痛苦的。
这许多苦从那儿来的呢?就是我们起惑造业而招来的。我们平常所作所为,犯下好多的罪恶,而感到这样的苦,苦是个结果。
既然苦算是一个结果,思想高的人,就会想到:苦从那儿来的呢?苦就是因“集”而来。
二、集:六道里面所有的众生,从无始以来,由贪嗔痴等许许多多的烦恼所形成的业力,集为三界六道的苦果,所以,集是个因…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经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