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經序▪P2

  ..續本文上一頁因此,對于魔女的誘惑,他根本無動于衷,依然如如不動地用功。

  魔王看見所施的美人計不能得逞,就派了魔兵魔將去,企圖用武力來征服他。釋迦牟尼佛絲毫不畏懼,依然用功,把種種魔難克服了,最後成就了道業。可見,成佛談何容易啊!俗語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馬馬虎虎過日子,大家都奉承你,熱鬧得很,你要學好、求上進,要精進,這個時候,魔──許許多多的障礙,都包圍過來了,真是不可不謹慎呀!

  “于鹿野苑中,轉四谛*輪”,這是說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第一次去宏法、開示。

  釋迦牟尼佛這一次宏法,是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那末,鹿野苑在什麼地方呢?是在中天竺(印度的中部)的一個小國家,名叫波羅奈國。這裏有個鹿野苑,或者稱爲鹿林、鹿苑、仙苑,總而言之,這個森林裏面養了好多的鹿,等于是在那兒放生的。從前有好多仙人,都在那兒用功修道,是個很幽靜、理想的世外桃源。

  根據龍樹菩薩《大智度論》的記載:

  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曾經在這裏現鹿王身。這兒有兩群鹿,一群由釋迦牟尼佛所帶領,還有一群由提婆達多率領,各自擁有五百個眷屬。它們本來在山中,生活過得很愉快。誰知這國家的國王非常喜歡打獵,而且好吃鹿肉。這一天,是個假日,國王就率領文武大臣,浩浩蕩蕩地到這個地方,設下天羅地網,把整個鹿野苑重重包圍起來。這一下子,一千頭鹿東奔西竄,無論怎麼樣都逃不了的。

  過去生中釋迦牟尼佛做鹿王時也是慈悲的,非常憐憫它的眷屬全部即將遭受殺害,它告訴大家:

  “你們不要恐慌,大家鎮定下來,我會好好地跟他們的國王談判。”

  于是它跑到大王跟前跪下來。

  “大王,我懇求你,你今天設下天羅地網,要把我們兄弟、同胞、眷屬整個毀滅,那是沒有問題的,問題是你把我們全部打死了,是不是一天都吃得完?沒有辦法!再說,你今天全部把我們打死了,明天、後天、接下去的日子,還有鹿肉吃嗎?”

  鹿王懇切地說,停了一下,又繼續說道:

  “我獻一個計策給你,從今以後,我們自動的每天派一頭鹿給你,你每天都可以吃到鹿肉,而我們的子孫依然能夠一代一代地繁殖下去,這樣一來,你有永遠吃不完的鹿肉,豈不兩全其美?希望你叁思考慮,我這個意見好不好呢?”

  國王聽了這一番話,認爲非常有道理,就應允了。

  從此,兩只鹿王,雙方每天輪流派一只鹿去王宮,由年紀大的先去,年輕的排在後面。這樣大約經過了叁十幾天,一直無事。這一天,問題發生了,原來輪到提婆達多那邊,所派的竟然是只母鹿,剛好懷了孕,已經將近臨産了,要去赴死,它心裏面非常難過,認爲自己犧牲了無所謂,但肚子裏的小生命實在太無辜了。于是,它去向提婆達多哭哭啼啼地哀求:

  “大王,我懇求你,今天請你派別人去,等我生了兒子再去吧!”

  “不行!你怕死,誰不怕死?你非去不可!”提婆達多嚴厲地說。

  母鹿眼見被拒絕,不允許它延期,肚子裏面的小生命即將隨著白白送死,心中非常不甘願,就去請求釋迦牟尼佛這個鹿王幫忙,鹿王聽了以後,眼淚雙垂,但一時又找不到能夠替它的,實在沒辦法,只是歎了一口氣,說:

  “好吧!我替你去。”

  釋迦牟尼佛這個鹿王,如此好心,願意舍身相代,可是提婆達多不但不領它的情,而且非常反對:

  “這是我的屬下,你竟然要替它赴死,真是多事!”

  可是,在生命的生死關頭,同時又爲了下一代,當然釋迦牟尼佛還是依照它的計劃行事。它親自跑到皇宮禦廚房,請大師傅自己動刀殺它。

  廚師一看鹿王親自來了,這還得了,趕快去禀告國王:

  “大王,大概是全山的鹿都死光了,不然,今天首領怎麼會親自來了?”

  “喔!有這麼一回事?快點叫鹿王過來。”

  鹿王向著大王跪下,如此這般地告訴國王:只爲了一頭母鹿等待生子,爲了它的下一代,沒有誰肯代替它,只好自己來了。

  國王聽了以後,非常的受感動,也感到非常慚愧,心想:我生爲萬物之靈的人類,又是一國之君,居然這樣殺害生命,真是一點仁慈都沒有。而鹿王雖是畜牲,反而知道慈悲,太偉大了。

  于是,他下令:

  “從此以後,不要再去打獵,不可以殺生,不可以殺鹿!”

  這樣一來,鹿野苑就成爲一個野生動物園,所有的鹿,永遠永遠都在這個地方,以盡天年。

  當時的國王,還說了一首偈,這是佛經中記載的:

  我實是畜獸,名曰人頭鹿;

  汝雖是畜生,名爲鹿頭人。

  以理而言之,非以形爲人;

  若能有慈悲,雖獸實是人。

  我從今日始,不食一切肉;

  我以無畏施,且可安汝意。

  “我實是畜獸,名曰人頭鹿”,我實在是個畜生,只是徒有人的頭,其實我的心就是鹿的。“汝雖是畜生,名爲鹿頭人”,你雖然是畜生,頭雖然是鹿形,其實你的確是個人,爲什麼?“以理而言之,非以形爲人”,就道理講起來,不能以外形來說我是人,你是畜生,爲什麼?“若能有慈悲,雖獸實是人”,假如有慈悲和智慧的話,縱然是畜生,實在是個人。“我從今日始,不食一切肉”,我從今天開始,不再吃一切肉了。“我以無畏施,且可安汝意”,我現在要作大無畏的布施,從今以後不再殺生,不再殺鹿,這樣,你們這群鹿也可以安心地住下去。

  從此以後,鹿野苑太平無事,鹿的子子孫孫一直繁殖下去。

  “轉四谛*輪”,四谛,是什麼意思呢?谛,是真理,四谛,就是佛教中顛撲不破的四種真理。我先舉《佛遺教經》的經文說明怎麼叫顛撲不破的真理。佛在臨涅槃的時候,告訴弟子四谛是怎麼樣真實,不可改變的真理,他說:太陽跟月亮,我們每天都可以看到,太陽光照著我們是很熱的,月光是清涼冰冷的,假使有一天太陽光可以變成冷的,月光也可以變成熱的(雖然事實上不可能),縱然是可以改變,但是,佛所說四谛的真理,永遠不會改變的。所以,四谛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四谛是那四種真理呢?就是苦、集、滅、道,這四個字,是佛教說明世出世間的根本法則,現在我把它解釋一下:

  一、苦:一般人說你們學佛的人太消極了,一開口就是苦啦、無常啦、空啦!事實上,人生的確是很痛苦的。你不要以爲人生很快樂,當一個人快樂到最後,還是痛苦的,這叫“樂極生悲”。譬如說:我們去參加派對、跳舞、唱歌、吃大餐,是多麼快樂的事情啊!但是到最後,曲終人散,獨自一人孤單單的,空虛,失落感侵襲著你的內心,這不是很痛苦嗎?

  人生,到處充滿了痛苦,是逃避不了的事實。經中告訴我們,人生的痛苦太多了,有叁苦、八苦、無量諸苦。叁苦是:苦苦、壞苦和行苦。

  苦苦:說一個簡單的例子,好像有一個乞丐,本來叁餐都不繼了,自己隨便搭了一個茅草蓬,權充棲身的地方。這時候,突然刮了一陣大臺風,把屋子吹走了。這一來,真是苦上加苦。大家可以想像得到,是苦不堪言的,稱爲苦苦。

  壞苦:剛才說的是貧窮人的苦,那末,有錢人是不是就沒有苦呢?不是的!縱使你發財,腰纏萬貫,成爲百萬富翁,不幸遭到強盜來打劫;或者一把無情火,把所有的家産都燒光了;或是養了敗家子,把所有的財産都揮霍掉;有時候,政府說我們的錢財來路不明,都充公了。種種的不幸,使百萬的富翁,到最後成爲兩手空空的,這就是一種壞、無常,壞也是人生的痛苦。

  行苦:人生無常,生老病死、生住異滅、成住壞空、念念地在變化,在遷流變化當中,産生了無窮無盡的痛苦,這就是行苦。

  再說八苦,就是:

  生苦:我們從母胎中生下來,就是痛苦的。試看,嬰兒哇哇墮地,一出生就哇、哇、哇,哭個不停,就是痛苦啊!是不是?

  老苦:人老啦,年紀大了,痛苦不痛苦呢?眼睛昏花、耳朵重聽,跟聾子差不多,牙齒搖動,吃東西嚼不爛,腰酸背痛,老態龍鍾,老人家的種種不方便,産生了很多痛苦。

  病苦:一個人沒有吃了五谷不生病的,這是每個人都經驗過的;不談什麼大病,即使是感冒、肚子痛,都是病;我們一旦四大不調,是很痛苦的。

  死苦:這更不用說了,當一個人一口氣轉不來,嗚呼哀哉,那是最痛苦的。

  以上四種,是生理上的痛苦。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系,有兩種痛苦──愛別離苦和怨憎會苦。

  愛別離苦:就是生離死別。我們的父母、兄弟、兒孫,大家聚在一起,好高興啊!可是,親人一旦遠離到他方,去求學也好,去經商也好,或者移民了,暫時的分離,往往令人難受、痛苦。至于親人的死亡,更不用說有多痛苦了,這是愛別離苦,和我們至親相愛的人分離的痛苦。

  怨憎會苦:俗語說:“不是怨家不聚頭”,跟我們有怨的人,我們不喜歡看到他,卻是怨家路狹,偏偏要和他在一起,這樣痛不痛苦呢?普通的怨家倒無所謂,有些怨家卻是生在我們家裏,每天生活在一起,那才痛苦哩!

  求不得苦:做學生的都希望得到第一名,偏偏考不及格;我們買馬票或六合彩,希望中彩,偏偏求不到;買股票,跌了價,也沒有賺到錢。總之,凡是事與願違,達不到願望,都會産生求不得苦。

  五陰熾盛苦:五陰,就是五蘊,是色、受、想、行、識,這是我們身心方面所造成的一種痛苦。

  你們想想,人生苦不苦?苦就是苦,不可能變成快樂的,所以苦是真理。當初釋迦牟尼佛爲什麼要出家,就是感覺到人生太痛苦了。說真的,叁界六道的衆生,無不充滿了苦。你不要以爲生到天堂就快樂了,其實生到天上,一旦“五衰相現”,也是痛苦的。

  這許多苦從那兒來的呢?就是我們起惑造業而招來的。我們平常所作所爲,犯下好多的罪惡,而感到這樣的苦,苦是個結果。

  既然苦算是一個結果,思想高的人,就會想到:苦從那兒來的呢?苦就是因“集”而來。

  二、集:六道裏面所有的衆生,從無始以來,由貪嗔癡等許許多多的煩惱所形成的業力,集爲叁界六道的苦果,所以,集是個因…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經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