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出家證果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爲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爲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爲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爲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爲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複用之。
這是本經的第一章,說明沙門證阿羅漢果的程式,從這一章開始,以及後面所講的到第四十二章,都是屬于正宗分,即是本經所講的主題。
“佛言”,是文言文,由于本經是在漢代翻譯的,跟現代的白話不太一樣,以現代翻譯的話,應該是“佛說”,“言”,就是說的意思,佛說或者佛雲,等于儒家《論語》一開始,“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子曰”,孔子說;所以“佛言”就是佛說。
“辭親”,辭,就是辭別。親,就是父母親或親戚朋友,爲什麼要辭親,目的是要“出家”,辭親而出家,可以分爲兩方面來說明:
一、辭別親人,奉父母命出家:
征求父母允許:佛在世的時候,一個人想要出家,必須經過父母的同意,才可以出家;要是父母反對的話,釋迦牟尼佛也不會接受他出家的。
父母授命出家:兒女在父母的安排之下而出家的。好像我,就是奉父母之命,出自母親的意思才出家的。這句話,你們聽了或許會覺得好笑,卻是事實。因爲我九歲就出家了,試想,一個九歲的小孩,如果說:“我出家要了生脫死,要成佛作祖。”簡直是講大話,誰也不會相信的,對不對?
我的故鄉是江蘇泰州,那時家家奉佛,一眼看下去,就會看到好多的寺廟,正像在菲律賓,到處都是天主教堂、基督教堂。在我家鄉,信佛的人太多了,一個家庭,假如有叁個孩子,一定會有一個出家的,所以,出家在我們家鄉是很平常的一件事。
我八歲那一年,生了一場大病,可能是得了傷寒症,發高燒,燒了幾天幾夜,在那個醫藥不發達的時代,我差不多就要一命嗚呼了。當時,我母親和姨母,就在觀音菩薩面前發願,說假使能夠救回這個孩子一命的話,一定送他出家。所以我說我的出家是奉父母之命,這是我的出家因緣;不過,我能夠出家,今天能夠站在講臺上跟大家研究佛法,總算不辜負母親和姨母的慈命,也認爲走上出家這條路是非常正確的。
二、辭離親族,以便斷除纏累:家庭是一種拖累,往往障礙了我們道業的上進。我們要奉佛,想修學佛道,必須要遠離家庭的恩愛,才能夠一心一意地修學佛法、宏法利生。因此,出家一定要舍離所有的親屬。
關于“出家”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兩種:
狹義:就是出離家庭,好像大家所看見的,離開了家庭,到寺廟過生活,負責佛事,修學佛法,就是出家。
廣義:有出必有入,可以分爲兩種意思來說明:
出世俗家,入真谛家:就是出離了世俗之家,也是出“叁界火宅之家”,佛經中常常把叁界看成爲火宅,煎迫著我們,使我們痛苦萬分。透過修行,我們的煩惱能夠斷除了,再也沒有痛苦,不再受生死輪回,而進入殊勝的境界,那就是入了真空之家。
出五蘊家,入法身家: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它束縛著我們的生命,所以我們流浪在生死苦海當中,經過了修持,我們不斷地培植福德與智慧,滋潤我們的法身,到了最後,斷盡了一切煩惱,不再在苦海中生死浮沈了,這樣,就是脫離了五蘊生死之家,而趨入法身之家。
狹義的出家,屬于事相上的出家,我們修學佛法,最高的目標,是追求廣義的出家,從理性的修持上以期達到出離生死之家,獲得大自在、大解脫。總而言之,只有事理圓融的出家,才是真正出了家。
出家,中國古時候有位徑山禅師曾說:“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之所能爲。”你們不要以爲出家是簡單的事,真正做宰相,做大將軍的,你叫他們把頭發剃光了當和尚,他不一定辦得到,這兩句話,正說明了出家不是容易的事,宋朝仁宗皇帝,也認爲出家是很難得的,他曾經感歎地說:“朕若得如此,千足與萬足。”意思是:我現在雖然當皇帝了,享盡了榮華富貴,但是,每天要爲國家操心,沒有辦法過清閑的日子,我要是能夠出家的話,那真是千足萬足了,可惜,我辦不到,我真是不如出家人。
再說,清朝的順治皇帝,曾經作了一首贊歎出家人的詩:
天下叢林飯似山,缽孟到處任君餐;
黃金白玉非爲貴,唯有袈裟披最難。
這就是說天下所有的大叢林,大寺廟裏面的飯,太多太多了,像南海普陀山的千人鍋,一個大鍋飯,是煮給成千位出家人在那裏吃的,意思就是你只要出了家,走遍天下,吃飯都不成問題的。你只要有一個缽和一個放水的瓶子,穿上了袈裟,走盡天下,每個寺廟你都可以挂單和吃飯的,看看,多方便啊!你們出門,到那兒都要住旅館,可是在大陸上,出家人無論跑到那個廟,那個廟都有飯給他吃的。啊!我認爲做皇帝,雖然富有四海,擁有黃金美玉那些貴重的東西,但這些在我(順治皇帝)的眼裏,都不是貴重的,最貴重的是這件披在身上的袈裟,那是最困難,不容易披上的。
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裏面,以“四料簡”的體裁,對出家說了四句話:
在家在家,出家在家;
在家出家,出家出家。
這是什麼意思呢?蓮池大師把出家分成爲四種:
一、在家在家:就是你們在座的諸位,身體在家庭,心心念念的,也是家,時時離不了家。現在你們坐在這兒聽經,可是還是想到家裏兒子有沒有吃飯,會不會跑到那兒去了?但是,有一首流行歌曲叫“今天不回家”,有些人的的確確“今天不回家”,實在是要不得。做父親,做母親的,應該每天晚上都回家才好,要知道,既然是“在家在家”,做一個在家人,一定要負起照顧家庭的責任。
二、出家在家:這是正式出了家,人雖然住在寺廟裏面,穿著圓領方袍的僧服,過著出家人的生活,可是心卻是放在俗家裏面,常常想到家庭;或者專門經營世俗事業,甚至于做買賣,與世人爭利;或者行動舉止,與俗人無異,這樣的出家,只是外表出家,內心並沒有出家,實在沒有多大意義。
叁、在家出家:雖然外表沒有剃光頭,身上也未曾穿僧服,但是心心念念地想出家。佛教裏面最有名的維摩居士,就是一位典型人物,他雖然是位居士,實在是位大菩薩,他是在家庭裏面過出家生活的,所以在座諸位,假使能夠在家庭裏面,誠心奉佛,嚴持戒律,過出家人的生活,在家裏面也就等于出家,這真是太偉大了。
四、出家出家:外表形式上剃光了頭,穿著圓領方袍,是真的出家了;內心也非常清淨,脫離家庭,一心一意地精進學佛,用功辦道,這就是真正一個出家人,稱爲出家出家,出家,本來就應該做到這一點。
以上是蓮池大師對出家的分類。
“識心達本”,識,就是認識,是個動詞,假使名詞的話,叫做心意識,好像眼識、耳識、鼻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都是名詞,這裏是認識的識,對我們的心、本性,應該有所認識。
要知道,世間的一切法(我們眼睛所看到的東西,佛教稱爲法),從何而來?佛經說:“一切唯心造。”“萬法唯識。”可見心是個王,我們必須了解這個王。“達本”,達,就是了達,或者通達,就是有所了解。本,指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爲什麼要學佛,爲什麼要出家?主要的是對自己本心的源頭,對自己本來的面目,要有所認識。總而言之,就是對我們的本性、真如佛性要有所了解。
“解無爲法”,無爲法是對有爲法而說的,有爲法,有所作爲,所以是無常的,無爲法,無所作爲,如如不動的,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樣,永遠永遠不會改變的,叫無爲法,說得明白一點,就是真如、佛性,所以經文說:“識心達本,解無爲法,名曰沙門”,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我們辭別了親人,出了家。出了家並不是吃飽睡覺,無所事事的,而是要修行用功,尋找自己本心的源頭,我們本來的面目要把它認識清楚,把無爲法,我們的真如佛性找出來,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是一個沙門,一個真正的出家人。
講到沙門,沙門是什麼意思呢?在印度,不單是佛教的出家人叫沙門,在當時的婆羅門教,以及其他九十六種外道,只要是宗教師,都稱爲沙門。不過,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是“釋種沙門”,也就是所有的比丘,叫沙門,翻成中國的意思是“勤息”。
勤息兩個字,把它分開說明白一點,勤,是勤修戒定慧;息,是息滅貪癡。在積極方面,我們要用功,每天很精進地去修持戒定慧叁學;在消極方面,我們要消滅內心貪嗔癡種種的煩惱。能夠修持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就是真正的沙門了。
沙門,在佛經裏面有好多好多的種類,據《瑜伽師地論》說,有四種沙門:
一、聖道沙門:這種出家人,解行都很殊勝,每天精進地鑽研佛法,修行佛道,跟聖人一樣地在用功,稱爲聖道沙門。
二、說道沙門:對于經教下過一番功夫,能夠通達,而且經常講經說法,度化衆生,叫說道沙門。
叁、活道沙門。活,就是生活,出了家做了出家人,以佛道維持自己的生活,好像一般替人家念經拜忏,接受供養的,就是屬于活道沙門。
四、汙道沙門:雖然出了家,名稱叫沙門,但是破戒犯齋,出家人應該做的工作沒有去做,反而汙辱了沙門的名稱,汙染了佛門,這就是汙道沙門。
在律藏中,也有四種沙門:
威儀沙門:這一種出家人的舉止行動都能夠如法如律,儀態莊嚴,具有攝服力,令人見了肅然起敬,稱爲威儀沙門。
形服沙門:外表形態、服裝看起來都是出家人的樣子,卻沒有出家人所應具有的素質,內涵,叫形服沙門。
名聞沙門:以名聲遠播,說起他的大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就是名聞沙門。
實行沙門:奉行佛法,嚴持戒律,盡出家人的本份,老實修行,處處顯現出家人的氣質,便是實行沙門。
那麼,做了沙門應該…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一章 出家證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