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經序▪P3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要是沒有貪心,就不會痛苦;我們沒有嗔心,也就不會有痛苦的。所以我們明了苦的來源,遭受到不如意,就不要怨天尤人了。我們的痛苦,純粹是自作自受。佛教是講因果的,既然自作自受,就不是什麼天呀、神呀,給我們的賞罰了。我們要正本清源,就必須消滅這些煩惱業力。

  苦和集是世間的流轉因果,是在現實人生中,大家都體會得到、經驗得到的。另外還有出世間的還滅因果,那就是滅和道,有待大家去努力。

  叁、滅:許許多多的痛苦、煩惱,都可以消滅的,消滅到最後,沒有痛苦煩惱了,是種寂靜妙樂的境界,佛教稱爲涅槃,那是解脫的境界,不是凡夫俗子所能體會到的。總而言之,痛苦沒有了,煩惱也沒有了,到最後證果──達到涅槃的境界,稱爲滅。滅是出世間的果報。

  四、道:我們知道了痛苦和形成痛苦的煩惱業力,我們也知道了涅槃的境界,那末,我們該怎樣去滅苦斷集,以期達到涅槃的最高境界呢?那就需要修道。道是一種修持的功夫,讓我們步上成佛或者證羅漢果的修行方法。

  道,指叁十七道品。關于叁十七道品,過去我爲大家講《佛說阿彌陀經》的時候,已經一個一個詳細地解釋過了。這裏,我再告訴大家一個專有的名詞,叫“叁四二五單七只八”。

  什麼叫叁四?就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合稱爲叁四。二五:五根和五力。單七:七只有一個,就是七菩提分。只八:八也只有一個,就是八聖道。《佛說阿彌陀經》中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大家都念得很熟,希望把它記好。

  叁十七道品最後是八聖道,又稱八正道,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些都是通往涅槃的大道。

  總而言之,苦集滅道四谛,是佛法的四大綱要,很多人以爲它是小乘法,其實,真理那有大小乘的差別!

  接著再講“*輪”,什麼叫*輪?你們看看我這講臺上有個圖案,就是*輪。當你們從外面要進入本寺的大門,也可以看見山門頂上有個*輪。*輪,就是隱秀寺的標志,也是佛教的一個根本標志。

  *輪,佛法的輪子,譬如一輛車,爲什麼會跑動,就是靠那四個輪子,不然,車子就不能前進了。佛法就像車輪一樣的,第一,佛法能夠摧伏我們內心的煩惱,把我們內心所有的肮髒都碾碎消除掉,正像車的輪子,它能夠把崎岖不平的道路碾碎,壓平。第二,輪有運載之義,一輛大車可以把這個地方的東西,運載到那個地方去。佛法也是這樣的,釋迦牟尼佛覺悟以後,把他內心所覺悟的講出來,轉輸到我們的八識田中。你們大家聽講了佛法以後,遇到了朋友,把佛教的四谛八正道等種種道理再轉述給他們聽,讓大家都能了解佛法,這樣,佛法就好像車輪一樣旋轉不息,稱爲轉*輪。所以,平常佛教中有慶典、大和尚講經、或者大法師升座當方丈,往往送他“大轉*輪”四個大字,就是希望他榮膺了這個重任以後,要轉*輪──講經說法,廣度衆生。

  講到這裏,我想起了從前太虛大師的兩句詩:“*輪似地東西轉,佛道逢源左右通。”他把*輪譬喻成地球,地球每天從東邊到西邊不停地轉,*輪也如此,每天轉不停。佛法真理的宏傳,也是這樣,左右逢源,到處都通達的,這是什麼意思?佛法現在在東方興盛,有一天,縱然東方沒有佛法,西洋仍然會有佛法的,佛道是可以左右逢源,能夠適應不同的空間和時間。你們看看,中國曆史上有所謂“叁武一宗”的教難,許多不信仰佛教的帝王,把佛教毀滅了;中共的文化大革命,不是把佛教摧毀了,但是佛教會毀滅嗎?不會的,正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四谛,是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第一次說法所講的內容,稱爲“叁轉四谛*輪”,叁轉,就是示相轉、勸修轉和作證轉。我簡單地介紹如下:

  示相轉: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示相轉,指示說明,意思是:你們要知道,苦集滅道的定義是什麼?苦是逼迫的,很痛苦。集是招感得來的,自作自受的。滅,涅槃,我們可以證得的。道,是可以修行的。這稱爲示相轉,指示說明苦集滅道的本性。

  勸修轉: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佛告訴五比丘:我所講的叁苦八苦,你們大家要知道啊!這都是生起煩惱的痛苦,痛苦從何而來,就是我們種種的煩惱所集起的,我們要把它斷除。涅槃這個聖果,你們是可以證得的;涅槃之道,你們應該修呀!這是佛對五比丘的勸導修持。

  作證轉: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佛再告訴五比丘,叁苦八苦等種種的痛苦,我是過來人,全部了知的;煩惱所集起來的痛苦,我已經斷除了;如今,我已經證得了滅││涅槃的境界;佛道,我是修持圓滿了。其他的宗教,都說要作見證,作見證不是空口說白話,而是把自己所體驗到的說出來作見證。釋迦牟尼佛在開示四谛的道理,也進一步把自己的體驗告訴大家,親自作見證。

  以上是叁轉四谛*輪,我再告訴大家八個字──“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就是我們知道人生是充滿痛苦的,就要斷除這許多的集──煩惱。慕滅,慕就是仰慕、很向往滅,就必須修道,以期達到滅(涅槃)的目標。

  教主釋迦牟尼佛到鹿野苑去轉四谛*輪,是對誰說法呢?是五比丘,所以經文上說:“度憍陳如等五人”。

  我們聽了釋迦傳,或者閱讀釋迦牟尼佛的曆史,就知道釋迦牟尼佛,當他做太子的時候,名叫悉達多,雖然他的爸爸淨飯王是國王,他將來可以繼承王位,但是他感覺到人生充滿了生老病死種種的痛苦,當國王也算不了什麼,因此一心一意要出家修道,就在二月初八那一天的深夜時分,趁著王宮裏面的人都在夢鄉當中,他偷偷地逃出了王宮,走上了出家的道路。

  大家都知道,一個皇太子,平常的生活是嬌生慣養的,有那麼多人在侍候他,這一下子,他獨自一人跑到深山野外去修行,是多麼痛苦的事。再說,天下父母心,每一個做父母的,無不疼愛自己的子女,何況是晚年才得子的國王呢?當悉達多太子悄悄地跑去出家的時候,怎不讓父王牽腸挂肚?認爲他太孤獨、太寂寞了,而且將來這國家也沒有人繼承王位,于是趕快派人去把他追回來。派誰去比較妥當呢?經過了慎重的考慮以後,決定派了五個代表去。

  五個代表雖然追上了悉達多太子,可是太子出家的意志非常堅決,任憑五人怎樣勸說也不受動搖。五個代表就共同商議:既然沒有辦法完成任務,把太子請回王宮,怎能向國王覆命?不如留下,跟隨著太子,侍候他,也好讓國王放心。這五個人就是:

  一、阿濕婆:又稱阿說示,翻成中國意思叫馬勝,有時也稱他爲馬勝比丘。

  講到馬勝比丘,我附帶告訴大家:舍利弗和目犍連的出家,當初就是他引度而來的。有一天,馬勝比丘去托缽,在路上被舍利弗碰到了,舍利弗心想:“這個人可不簡單啊!他的舉止是那樣的莊重,他的風度是那樣的慈祥,他,一定不是普通的人。”打聽之下,原來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後來,舍利弗和目犍連也跟隨佛陀出家了,這和看到馬勝比丘的風度有很大的關系。

  二、跋提:中譯爲小賢。

  叁、拘利:或稱爲摩诃男,中譯叫大名。

  以上叁位屬于悉達多太子父系的親戚,另有兩位,是他母系的親戚,就是:

  四、憍陳如:中譯是火器,或者譯爲初解,意思就是勝解,他本來是印度拜火教外道。本經說“憍陳如等五人”,在五人當中,他是代表者,說起來,他是有來曆的──

  在《金剛經》裏面,提到過去有位忍辱仙人,在深山修忍辱行。當時的國王是歌利王,一天,歌利王帶了好多的宮娥彩女,到山中去打獵。過了一會兒,國王停下來休息,竟不知不覺睡著了。宮女就到處遊蕩,一看到忍辱仙人,就好奇地到他跟前,聽他講佛法。

  歌利王一醒,看不見大家,心想:這班人到那兒去了?一找,唉呀!竟然包圍著一個出家人,這還得了!這出家人大概是不懷好意,歌利王這時難免不生起了怒火,于是把忍辱仙人“割截身體”,不但把他身上的肉割了下來,連他的耳朵、鼻子也割掉,接著割截四肢。這個忍辱仙人盡管遭受到如此殘酷的淩虐,但因爲他是修忍辱行的,卻毫無反應。

  歌利王問他:“我這樣對待你,你恨我嗎?”

  “我不會恨你。”忍辱仙人回答,接著又說:

  “我不但不恨你,將來我成道了,第一個還要先度你。”

  忍辱仙人是多麼的偉大呀!

  當時,他更進一步向歌利王說:

  “我還可以證明,我絕對沒有恨你,假如我真正沒有怨恨你的心,我的身體可以立刻複元。”

  果然,不可思議的事出現了,忍辱仙人的身體隨時複元了!

  要知道,忍辱仙人是釋迦牟尼佛的前生,憍陳如就是過去的歌利王。所以,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第一個要度他的。在五比丘中,他雖然是屬于佛陀母系方面的人,但是五個代表中,卻以他爲首,就是這一個原因。

  五、十力迦葉:中譯爲起氣。

  淨飯王派這五位隨從去追回悉達多太子,他們既然決心留下,追隨著太子出家修行,不是一直侍候在太子左右嘛,爲什麼太子成佛以後,要去鹿野苑度化他們呢?原來太子在成道之前,在苦行林修了六年苦行,吃了好多的苦頭,後來,感覺到修行,如果光是吃苦──用火熏身體,或者把身體吊起來,或是跳山崖……種種苦行,都不是真正的解脫法門。因此,他改變了主意,放棄修苦行。先到尼連禅河去洗了個澡,接受了牧女的乳糜供養,吃飽以後,讓體力恢複過來。

  跟隨他出家的五個人,看見這情況,非常不順眼,于是共同商議:

  “太子已經退卻了道心,他本來是要出家修行的,可是,經過了六年的苦行,竟然再也挨不下去,改變了初衷。不行!我們再跟隨著他,實在沒有意思,我們自己去修行吧!”

  這五個人就這樣離開了悉達多太子,到鹿野苑去,繼續修他們的…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經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