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苦行。
修苦行,在當時印度外道,是非常盛行的。在我們大殿木雕的佛傳中,有一幅顯現釋迦太子骨瘦如柴,筋骨都暴露出來的圖像,就是他那個時候修苦行的形相。當他發覺這樣做不是修學解脫的正道,才改變了修持的方法。後來,他覺悟以後,感覺得這五個人曾經照顧過他,和他們不但有親戚關系,也有一分道誼,應該去度化他們。
這五位侍者曾經約好:悉達多太子要是再回來,我們決定不要理睬他。但是當佛陀從遠方漸漸走近的時候,他身上所散發的慈悲和威德,使這五人心中自然生起了虔誠、恭敬和羨慕之情,迫不及待的向佛問訊、服侍。
“度憍陳如等五人”,就是指以上所說的事。五人,就是普通身份的人。他們真正出家,受了戒,才稱爲比丘。在佛教裏面,最早出家的,就是這五位,合稱“五比丘”。
“而證道果”,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爲五比丘說法,叁轉四谛*輪,他們當中,根機利的,聰明的,先證果了;根機差一點的,比較慢一點證,總而言之,這五個人最後都證了聖果,他們證到什麼道果呢?證得了阿羅漢果。
“複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比丘,是梵語的音譯,具備了乞士、怖魔、破惡叁個意思。由于“多含不翻”,它的意思太多了,如果只翻爲乞士,其他兩個意思就沒有包含在裏面,因此,古德翻譯的時候,索性保持了它印度的原音。
一、乞士:依佛製,出家人好像乞丐一樣,以乞食爲生,像今日的南傳佛教,泰國、緬甸,或者斯裏蘭卡等地,出家人天一亮,就去托缽,因此那裏的出家人都是吃葷的,並不是出家人喜歡吃葷,那是爲了施主煮什麼,供養什麼,出家人就隨喜受食,這和我們中國出家人,都是自炊素食的情形不一樣。
乞士,可以從兩方面來說明:上乞佛法,以長慧命;下乞飲食,以資色身。就是出家人要乞求佛法,在道業上求進步,以長養法身慧命;另一方面,要乞求飲食,來維持色身。
這兩個定義,大家必須弄清楚,不然,王彬街那些乞丐也叫比丘了!要記住,單單乞食討錢的,不能叫比丘。比丘,主要的是探求佛法,滋養法身慧命。
二、怖魔:魔就是魔王、魔鬼。要知道,一個人出了家,精勤持戒、修行,將來成就了佛道,天魔就少了一個魔子魔孫,因此,他看到出家人就非常害怕、恐怖,所以,比丘稱爲怖魔。
叁、破惡:破,就是破除;惡,就是人生貪、嗔、癡、慢、疑,種種的煩惱和惡習,把這許多壞習慣與無明煩惱全部鏟除掉,得到的心境是很清淨的,這個時候,才能夠入于正道。
比丘的叁個定義,希望大家必須牢牢記住,不單在本經中了解它的意思,在其他的經典中,看到比丘兩個字,也同樣明了了它的意義。我們研究佛法,是一步一步的,能夠把每個名相都搞清楚,任何佛經也都可以看通了。
“複有比丘”,除了五位最初隨佛出家修行的比丘之外,還有好多比丘,他們是誰呢?就是佛經一開始在序分中所說的“一千二百五十人”。我們誦《佛說阿彌陀經》,一上來就提到“千二百五十人俱”,或者《金剛經》……所有的經典,都提到他們,他們是由叁個集團而來的:
一、耶舍等五十人:耶舍是小宗教集團的領袖,有五十個弟子跟隨著他學習。
二、叁迦葉等一千人:叁迦葉,就是迦葉叁兄弟──優樓頻樓迦葉等五百人、伽耶迦葉和那提迦葉,各有二百五十人,叁兄弟的徒衆合起來有一千人。
叁、舍利弗與目犍連等二百人。
叁個集團合起來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他們都跟隨釋迦牟尼佛出家,而且是常隨衆,釋迦牟尼佛無論到什麼地方教化,他們都是跟隨在佛陀左右的。
一千二百五十人,在本經中就用“複有比丘”四個字來概括他們。
“所說諸疑,求佛進止”,要知道,佛住世的時候,弟子要是有什麼問題,就請教師父,釋迦牟尼佛都一一爲他們解答,所以,求佛進止,進止是“可否”的意思。“喔!我這樣講對嗎?”“對!”或者“不對!”釋迦牟尼佛對于這些常隨衆,他們所有的疑問,所有不能解決的問題,都爲他們印證、開示。
進止,也可以當作取舍的意思,也就是進取正道,舍棄諸邪。譬如說,善法、正道,我們就把它取得來,依著去修行;那些邪惡的事,就要停止,把它舍棄。釋迦牟尼佛的開示,所有的比丘都應當依教奉行。
“世尊教敕,一一開悟”,世尊,指釋迦牟尼佛,他所教誨的,所有的比丘聽了以後,都開悟了。
“合掌敬諾,而順尊敕”,聽過佛的開示以後,大家都恭恭敬敬地把雙掌合起來,依著佛陀的教導而做。敕,過去皇帝的聖旨(命令)大家一定要遵守的,稱爲敕。釋迦牟尼佛的言教,當然更是偉大了,所以這許多的比丘,照著佛陀的教導去修行,即使在現實的人生當中,就可以得到很大的受用。
講到這個地方,我順便把合掌解釋一下,讓大家了解掌究竟該怎麼樣合的?有幾種合法?合掌,又稱爲合十,就是把十個指頭相合在一起,集中心思,而恭敬禮拜的意思。
合掌,本來是古時候印度人最通行的禮節,後來佛教也采用了,並且成爲佛教徒見面時的禮儀。你們要是到泰國去,乘坐泰國的飛機,航空小姐看到客人,既不是握手,也不是點頭致意,而是合掌,這是佛教徒最起碼的禮節。
玄奘大師到印度,曾經寫了一部在世界上很有名的巨著《大唐西域記》,書中卷二,介紹了印度的禮法共計有九種,合掌是其中的第四種,我附帶把它說明:
一、發言慰問:用溫和的語言,向人家慰問,譬如說這次軍變,你打個電話來,他打個電話去:“喂!你好嗎?”“你有沒有受驚?”彼此互相慰問,就是一種禮節。
二、俯首示敬:俯首,就是低頭。日本人見到人,也都是很有禮貌地低頭致敬,尤其是過去日本女性的頭,好像永遠擡不起來的;不過,現在頭已經擡起來了。俯首,見到人家,表示很謙虛,很有禮貌。中國人一向都是昂昂乎,把頭仰到天上,眼睛彷佛長到頭頂上。假如有時能夠俯首,那該多好!
叁、舉手高揖:把手高高地舉起來作揖。例如:國家元首、總統,或者大官出來,閱兵時高舉起手向兩旁歡迎的人揮動,也是種禮節。
四、合掌平拱:兩手相合,平衡地當胸拱起來。印度人這個禮節比較慎重,掌要合得好,表示最大的敬禮。
五、曲膝:膝是膝蓋,把膝蓋彎下來。假如看見人家要下跪,真是不簡單喔!例如:“我要求你一件事,你答不答應?不答應我要跪下去了!”這一招是很厲害的。有的人,你就是把他的頭砍下來,他也不會向人家叩頭的,所以,曲膝表示有虛心。
六、長跪:跪還不算什麼,長跪更嚴重,好像說:“你答不答應,不答應我就不起來了。”跪著的時間比較長久,稱爲長跪。
七、手膝具屈:手和膝蓋都彎曲下去。
八、五輪具屈:五輪和五體的意思差不多,頭、雙手、雙腳稱爲五輪,又叫五體。就是以頭、手、腳彎著,表示恭敬而慎重的禮節。
九、五體投地:這在中國已經成爲一個成語,就是用來譬喻對人家心悅誠服,欽佩極了。而在印度,把頭、雙手、雙腳著地,作大禮拜,是種最尊重,最尊貴的禮節。
關于合掌的意義,一般的說法,右手代表智慧,左手代表禅定;也有說右手是佛、左手是衆生的象征,因此,兩手相合,象征了定慧不二、生佛相應。
密宗對于合掌,有十二種形式,在《大日經疏》中,有很詳細的說明,由于時間的關系,我簡單地介紹一下它的名稱:(一)堅實心合掌;(二)虛心合掌;未開蓮合掌;(叁)初割蓮合掌;(四)顯露合掌;(五)持水合掌;(六)歸命合掌;(七)反叉合掌;(八)反脊(背)合掌;(九)橫柱指合掌;(十)覆手向下合掌;(十一)覆手合掌。
合掌雖然有這麼多形式,但我對諸位只要求堅實心合掌,而且必須注意合好。我們出門,尤其到臺灣、香港、新加坡等地,把掌合得好,人家看見了,說:“這是誰的徒弟?教得這麼好!”如果合不好,人家會批評:“哎呀!這個佛教徒,還是代表團哩,連掌都沒有合好!”這樣豈不是很丟臉?所以,合掌,我希望大家都要注意合好。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經序》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