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苦行。
修苦行,在当时印度外道,是非常盛行的。在我们大殿木雕的佛传中,有一幅显现释迦太子骨瘦如柴,筋骨都暴露出来的图像,就是他那个时候修苦行的形相。当他发觉这样做不是修学解脱的正道,才改变了修持的方法。后来,他觉悟以后,感觉得这五个人曾经照顾过他,和他们不但有亲戚关系,也有一分道谊,应该去度化他们。
这五位侍者曾经约好:悉达多太子要是再回来,我们决定不要理睬他。但是当佛陀从远方渐渐走近的时候,他身上所散发的慈悲和威德,使这五人心中自然生起了虔诚、恭敬和羡慕之情,迫不及待的向佛问讯、服侍。
“度憍陈如等五人”,就是指以上所说的事。五人,就是普通身份的人。他们真正出家,受了戒,才称为比丘。在佛教里面,最早出家的,就是这五位,合称“五比丘”。
“而证道果”,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说法,三转四谛*轮,他们当中,根机利的,聪明的,先证果了;根机差一点的,比较慢一点证,总而言之,这五个人最后都证了圣果,他们证到什么道果呢?证得了阿罗汉果。
“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比丘,是梵语的音译,具备了乞士、怖魔、破恶三个意思。由于“多含不翻”,它的意思太多了,如果只翻为乞士,其他两个意思就没有包含在里面,因此,古德翻译的时候,索性保持了它印度的原音。
一、乞士:依佛制,出家人好像乞丐一样,以乞食为生,像今日的南传佛教,泰国、缅甸,或者斯里兰卡等地,出家人天一亮,就去托钵,因此那里的出家人都是吃荤的,并不是出家人喜欢吃荤,那是为了施主煮什么,供养什么,出家人就随喜受食,这和我们中国出家人,都是自炊素食的情形不一样。
乞士,可以从两方面来说明:上乞佛法,以长慧命;下乞饮食,以资色身。就是出家人要乞求佛法,在道业上求进步,以长养法身慧命;另一方面,要乞求饮食,来维持色身。
这两个定义,大家必须弄清楚,不然,王彬街那些乞丐也叫比丘了!要记住,单单乞食讨钱的,不能叫比丘。比丘,主要的是探求佛法,滋养法身慧命。
二、怖魔:魔就是魔王、魔鬼。要知道,一个人出了家,精勤持戒、修行,将来成就了佛道,天魔就少了一个魔子魔孙,因此,他看到出家人就非常害怕、恐怖,所以,比丘称为怖魔。
三、破恶:破,就是破除;恶,就是人生贪、嗔、痴、慢、疑,种种的烦恼和恶习,把这许多坏习惯与无明烦恼全部铲除掉,得到的心境是很清净的,这个时候,才能够入于正道。
比丘的三个定义,希望大家必须牢牢记住,不单在本经中了解它的意思,在其他的经典中,看到比丘两个字,也同样明了了它的意义。我们研究佛法,是一步一步的,能够把每个名相都搞清楚,任何佛经也都可以看通了。
“复有比丘”,除了五位最初随佛出家修行的比丘之外,还有好多比丘,他们是谁呢?就是佛经一开始在序分中所说的“一千二百五十人”。我们诵《佛说阿弥陀经》,一上来就提到“千二百五十人俱”,或者《金刚经》……所有的经典,都提到他们,他们是由三个集团而来的:
一、耶舍等五十人:耶舍是小宗教集团的领袖,有五十个弟子跟随著他学习。
二、三迦叶等一千人:三迦叶,就是迦叶三兄弟──优楼频楼迦叶等五百人、伽耶迦叶和那提迦叶,各有二百五十人,三兄弟的徒众合起来有一千人。
三、舍利弗与目犍连等二百人。
三个集团合起来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他们都跟随释迦牟尼佛出家,而且是常随众,释迦牟尼佛无论到什么地方教化,他们都是跟随在佛陀左右的。
一千二百五十人,在本经中就用“复有比丘”四个字来概括他们。
“所说诸疑,求佛进止”,要知道,佛住世的时候,弟子要是有什么问题,就请教师父,释迦牟尼佛都一一为他们解答,所以,求佛进止,进止是“可否”的意思。“喔!我这样讲对吗?”“对!”或者“不对!”释迦牟尼佛对于这些常随众,他们所有的疑问,所有不能解决的问题,都为他们印证、开示。
进止,也可以当作取舍的意思,也就是进取正道,舍弃诸邪。譬如说,善法、正道,我们就把它取得来,依著去修行;那些邪恶的事,就要停止,把它舍弃。释迦牟尼佛的开示,所有的比丘都应当依教奉行。
“世尊教敕,一一开悟”,世尊,指释迦牟尼佛,他所教诲的,所有的比丘听了以后,都开悟了。
“合掌敬诺,而顺尊敕”,听过佛的开示以后,大家都恭恭敬敬地把双掌合起来,依著佛陀的教导而做。敕,过去皇帝的圣旨(命令)大家一定要遵守的,称为敕。释迦牟尼佛的言教,当然更是伟大了,所以这许多的比丘,照著佛陀的教导去修行,即使在现实的人生当中,就可以得到很大的受用。
讲到这个地方,我顺便把合掌解释一下,让大家了解掌究竟该怎么样合的?有几种合法?合掌,又称为合十,就是把十个指头相合在一起,集中心思,而恭敬礼拜的意思。
合掌,本来是古时候印度人最通行的礼节,后来佛教也采用了,并且成为佛教徒见面时的礼仪。你们要是到泰国去,乘坐泰国的飞机,航空小姐看到客人,既不是握手,也不是点头致意,而是合掌,这是佛教徒最起码的礼节。
玄奘大师到印度,曾经写了一部在世界上很有名的巨著《大唐西域记》,书中卷二,介绍了印度的礼法共计有九种,合掌是其中的第四种,我附带把它说明:
一、发言慰问:用温和的语言,向人家慰问,譬如说这次军变,你打个电话来,他打个电话去:“喂!你好吗?”“你有没有受惊?”彼此互相慰问,就是一种礼节。
二、俯首示敬:俯首,就是低头。日本人见到人,也都是很有礼貌地低头致敬,尤其是过去日本女性的头,好像永远抬不起来的;不过,现在头已经抬起来了。俯首,见到人家,表示很谦虚,很有礼貌。中国人一向都是昂昂乎,把头仰到天上,眼睛彷佛长到头顶上。假如有时能够俯首,那该多好!
三、举手高揖:把手高高地举起来作揖。例如:国家元首、总统,或者大官出来,阅兵时高举起手向两旁欢迎的人挥动,也是种礼节。
四、合掌平拱:两手相合,平衡地当胸拱起来。印度人这个礼节比较慎重,掌要合得好,表示最大的敬礼。
五、曲膝:膝是膝盖,把膝盖弯下来。假如看见人家要下跪,真是不简单喔!例如:“我要求你一件事,你答不答应?不答应我要跪下去了!”这一招是很厉害的。有的人,你就是把他的头砍下来,他也不会向人家叩头的,所以,曲膝表示有虚心。
六、长跪:跪还不算什么,长跪更严重,好像说:“你答不答应,不答应我就不起来了。”跪著的时间比较长久,称为长跪。
七、手膝具屈:手和膝盖都弯曲下去。
八、五轮具屈:五轮和五体的意思差不多,头、双手、双脚称为五轮,又叫五体。就是以头、手、脚弯著,表示恭敬而慎重的礼节。
九、五体投地:这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成语,就是用来譬喻对人家心悦诚服,钦佩极了。而在印度,把头、双手、双脚著地,作大礼拜,是种最尊重,最尊贵的礼节。
关于合掌的意义,一般的说法,右手代表智慧,左手代表禅定;也有说右手是佛、左手是众生的象征,因此,两手相合,象征了定慧不二、生佛相应。
密宗对于合掌,有十二种形式,在《大日经疏》中,有很详细的说明,由于时间的关系,我简单地介绍一下它的名称:(一)坚实心合掌;(二)虚心合掌;未开莲合掌;(三)初割莲合掌;(四)显露合掌;(五)持水合掌;(六)归命合掌;(七)反叉合掌;(八)反脊(背)合掌;(九)横柱指合掌;(十)覆手向下合掌;(十一)覆手合掌。
合掌虽然有这么多形式,但我对诸位只要求坚实心合掌,而且必须注意合好。我们出门,尤其到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把掌合得好,人家看见了,说:“这是谁的徒弟?教得这么好!”如果合不好,人家会批评:“哎呀!这个佛教徒,还是代表团哩,连掌都没有合好!”这样岂不是很丢脸?所以,合掌,我希望大家都要注意合好。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经序》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