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积经讲记 大宝积经▪P2

  ..续本文上一页觉。佛法认为生死不是说你逃避它就没事,而是真正的面对它、觉悟它,不再对它所迷惑,这个叫做正觉,那就是阿罗汉。

  进一步的话,阿罗汉你个人的生死了断了,生死的问题没有了,这个不圆满,所以我们要发菩提心,叫做菩萨,这个时候叫做正等正觉。正等正觉,叫做三藐三菩提,这是菩萨的觉。就是说,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不是专为个人的生死而努力,是为了跟一切众生一起来走向觉悟的道路上。

  但是菩萨的智慧还不够圆满,福德还不够圆满,一直要到成佛的时候,福德智慧这个学分整个圆满的时候,我们就叫做无上正等正觉,梵文就翻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单单「三菩提」正觉的话是指阿罗汉,「三藐三菩提」正等正觉是指菩萨,那「阿耨多罗」就无上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指佛三觉圆满了。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我们称为佛。

  外国人常常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我们佛像这么多?菩萨这么多?所以我常常讲,就像我们学校的这些教授、博士,你如果博士论文通过了,口试也通过了,都叫做博士,因为学分修满了。以佛教的眼光来看,所有的众生都有觉行,觉行圆满了,自觉、觉他的学分圆满了,福德智慧圆满了,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所以为什么佛像会这么多,就表示一种平等的意义,所有的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佛不是只有一个人专利,独有的一个专利,任何人他的觉行、智慧、福德圆满了,都可以称为佛,也就是人人可以成佛。所以为什么佛像会这么多,菩萨为什么这么多,道理在此。

  接着经文说:「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这是佛说法的一个地点。王舍城是中印度摩竭陀国的首都,这个首都是国王所住的地方,所以叫做王舍城。王舍城当时在印度来讲,是文化、经济、政治的中心,而且佛也是经常在这个地方教化众生。王舍城有五座山围绕它,其中有一个就叫做耆阇崛山。「耆阇崛山」我们翻成灵鹫山,就是山的形状像鹫鸟的样子。许多大乘经都是在这个地方说,像《法华经》这些重要的大乘经典,大部分都是在灵鹫山所说的。

  经文:「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这是听法的人,有那些大比丘众。「大比丘」就是已经觉悟生死、断了我执的。就像阿罗汉他生死已了,生死已经自在了,生死不成为一个问题,他的内心中没有生死的阴影,我们称为大比丘。

  「比丘」,我们翻成「乞士」,乞士的意思就是「外乞食以资身,内乞法以资心」,就是往外去向众生乞求食物来养色身,但是最重要他是内在的要乞求佛法来养他的法身慧命,所以叫做乞士。也就是说他过着简单的乞化生活,但是专为修学佛法的出家众,我们就叫他「比丘」。

  比丘大约有多少呢?有八千人俱。这是讲到听众一部分是属于出家的比丘。另外还有菩萨摩诃萨六万人俱。

  我们每一个人面对着个人身心的生老病死的痛苦,还有人跟人之间的爱别离与求不得种种的痛苦折磨,以及我们人跟大自然之间,太热太冷、刮风下雨这种种天灾地变的痛苦折磨,很容易造成我们觉得出现生命实在是很痛苦、很悲哀的一件事情。如果是这种心态来信佛学佛的话,那叫做发厌离心,急着想此生断了我执我见,证到无我以后不再参加轮回的行列;以这种心态来修学佛的话,我们就叫做声闻道,或者是解脱道。

  解脱生死了,没有这些生死的麻烦问题,没有人际之间关系的冲突矛盾,更没有什么人我跟身心的这种矛盾的问题,所以我们就叫做解脱道。

  但是,如果我们个人解决了身心的、人事的、社会的这些问题,单单为这样去修行的话,说不过去。依菩萨道来讲的话,所有众生都是我们多生多劫以来的父母、兄弟、姐妹、同学、朋友,甚至我们的子女,这些众生对我都是有恩惠,如果我们就这么一走了之的话呢,说不过去。

  所以为一切众生来信佛学佛,然后跟众生一起走向-觉悟圆满的境界,那么以这种心态来信佛学佛的话,就叫做修菩萨乘,或者是菩萨道、或者是菩提道,另外一个名词是「正常道」。如果是专为个人的修行、个人的身心、个人的生死,我们就称为「方便道」。

  佛陀来到这个世间,所要宣扬的福音、所要宣扬的真理,事实上就是要我们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跟我们的家人、跟我们的亲朋好友、甚至我们的冤亲眷属,所有一切众生从迷迷糊糊的人生走向觉悟的人生,这个叫做「正常道」,这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是释迦牟尼佛之所以来到世间最重要的思想。

  但是因为当时结集经典的领导人物是迦叶尊者,迦叶尊者是着重在修苦行、修解脱道,个人生死已了就圆满了,所以当时他还甚至不喜欢阿难尊者来参加结集经典。既然由这个修苦行的、隐遁的、厌世思想浓厚的迦叶尊者来领导的话,所以这种大乘经典一直到后来才慢慢的出现,原始结集的时候就忽略了。

  这个地方讲到「菩萨摩诃萨万六千人」,一万六千人这是相当大的一个数目,我们会觉得很奇怪,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人来听经。当时释迦牟尼佛也没有麦克风,单单比丘就有八千人,然后菩萨摩诃萨有一万六千人,总共有二万四千人,还有在家信徒呢。各位会不会觉得很奇怪,二万多人,释迦牟尼佛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事实上,我们要知道这个世界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有些众生的存在不是像我们所认为那种有形体的存在。我们这个是肉报身,还有法身、化身,有些菩萨说不定是用法身或者是化身来听经闻法的,有些是他方世界来闻法,他方世界的菩萨也不见得像我们现这种人身来听经闻法。所以佛的眼光来看,世界是无量的,众生也是无量的。

  不要以为说这个世界只有地球有人有生物。以佛的眼光来看,世界是无量无边,其他世界、其他的佛菩萨、其他的世界也有生物,他的形状、形态跟我们完全不同。不要以为说这个世界只有我们这个地球有人类、有历史、有文明。依佛的眼光来看,其他的世界有比我们更进步、更文明的世界,还有比我们更高层次的众生多的很。所以从这个地方让我们了解到说,我们心量要打开,不要以为世界就是只有我们人类有这个生物,有高度的文明,另外还有其他无量无边的世界,有无量无边的众生,有无量无边的佛菩萨。

  

  

《宝积经讲记 大宝积经》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