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论》第一次课程总第一讲之:《入中论》教乘所摄
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北大禅学社
时间:2009年3月21日下午
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8室
《入中论》的教乘所摄
于法的部分有如上了解后,我们就知道,佛教的法是如此博大精深,从这十类法的范畴来说,我们想要学出一个头绪是不太容易的事情。那么,今天学习的《入中论》在佛的十类法当中它到底属于哪一类?先来了解一下。
在佛的十类法当中,我们对于《入中论》这一部论大致可以进行如下的归纳。
凡学佛人,尤其是了解过汉传佛教的人,常常会有一个困惑——就觉得现在佛的法门好像太广大了:藏传佛教的红教、黄教、白教、花教,还包括藏传原始的苯波教等等,分门别类很多;汉传佛教也有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律宗、禅宗、净土宗、教下这样的一些派别;包括印度的佛教,印度佛教当时也分为显宗和密宗;包括印度现在还流行着的一些瑜伽的信仰,还包括印度教等等。这个宗教的大门如此之宽广,那么我们到底需要怎么样去学习,才能有一个梗概的了解呢?如果是单部论、单部论地,一部一部地去学,我们拿十辈子的时间和精力,恐怕都很难掌握一个梗概的东西。而这里,《入中论》为我们做了另外一番归纳。这本来是论中的内容,但是因为要解释《入中论》的教乘所摄,《入中论》到底属于哪一种教
我们就把整个佛法进行一下分类,用最简单的方式(不用南传佛教的方式、不用藏传佛教的方式、不用汉传佛教的方式、也不用印度的方式),我们现在就用我们现在的方式。(整理者注:下为板书,其中左按时间顺序,右按宗派知见高低的顺序;内容上则有部、经部对应初转,唯识对应三转,中观对应二转。)
初转
—— [
有部
经部
二转
——
中观
三转
——
唯识
这是一个简单的表格,要表达什么意思呢?要表达的就是:我们这部《入中论》就是一部佛教修为体系的概论。首先,按佛说法的年龄阶段分成为初转*轮、二转*轮和三转*轮。初转*轮十三年,二转*轮二十七年,三转*轮也有近十年时间。这些法要,为什么要用这个时间段来进行划分呢?
因为有法要特性的不一样。
初转*轮所讲的、所奠定的多半是佛教的基础,是以四谛法要为主的,即所谓苦集灭道和三十七道品。这些现在在南传佛教的区域里都十分盛行,而且这些法要大多都没有关于“大空性”和“如来藏”的提法,我们把它总括地归纳成为初转*轮,就是第一次转*轮。是从佛开始建立僧团弘法就起步了,一直到佛接近中年阶段。这个时间段里面,佛一直都在讲述因果的存在,都在确定因果不能否定。有人说这一段佛所说的是不了义的法要。不了义的法要是不是法呢?是不是能引导我们走入解脱道呢?我们根据刚才的说法,现在的政策法规了不了义?都不了义,但都有意义。所以,虽然是不了义的法要,但它仍然是重要的法,在初转*轮。而且,我们有时候心里在追求着特别完美的做法,但实际上特别完美的做法我们并不需要,我们往往需要一点不完美的东西。或者说,有的知识是特别完美的,但是我们真要运用的,就是不太圆满的知识也就够了。这里头就需要我们在往后有所辨识了。初转*轮的法要虽然没有直接地指向了义的这个层面,但是间接地指向了,这个直接和间接的关系我们一定要知道。间接指向的,就说明初转*轮它的意义十分特殊。既然能够指向为什么不直接地指向呢?是因为我们现在需要,很多时候,初转*轮的法义对我们现实生活有着更为直接、更为透彻的指导意义。北海禅院的网站上写了一句话,是巴利文的《栴陀罗经》里最为重要的、核心的一句话:“信瑞相而不信业者,是优婆塞污垢。”就是说你如果只相信学佛以后哪地儿看到光了、没看到光,见佛东飞西灭,一学佛了病好病坏挣钱了亏本了。只相信这个而不相信业力的关系,那你是一个很脏的居士,佛不承认你是干净的。这是初转*轮的法。有没有意义呢?非常的有意义。现在学习大乘佛法的有很多人也许正需要这样一句话来做一个对治。
二转*轮是佛的中年阶段,所谓“日照中天时,”是佛弘法最核心的时期。二十七年时间里,说的主要是《般若经》,所抉择主要是般若见。我们把所结集出来的这阶段所有典籍都称为“了义经典。”
第三阶段是三转*轮,乃佛的晚年。唯识宗、包括净土宗、瑜伽的一些教法,都是在近晚年的时期说出。这一个阶段,日照中天时该度的众生已度了,此时就有了一些新的模式。比如也说了密法,让即使是有着唯物主义观点的人也可以来修行。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密法基于什么?密法基于色身实有论,基于“色身就是佛”的论点。“色身就是佛”的论点在传统教法当中被称为“唯身论”,是“即事而真”的“唯物”。以身体、以人的这个身心来作为智慧的最高指向,作为成就的最高目标所在,“我就成就是它”。其实这个观点我们要能够用空性见来进行把握,它是极其有意义的,让我们直接成佛。如果不能把握,这个就十分危险了。为什么呢?所谓唯身论就是唯物论:我色身就是佛,也就是说我这个色身是实有的,不承认空性、也不承认般若智慧。这是直接地否定般若智慧的说法。在此基础之上,这一系后续的传人,所沿用的仪轨和修行方法有很多就是传统意义上讲的瑜伽,包括印度教、及尼泊尔现在所流行的性力派瑜伽修行方式。那么这样说来,我们很需要比较全面地来理解三转*轮教法的多样性。
初转*轮、二转*轮和三转*轮这三个时期的教法,如果按时间段纵向地分就是三转*轮。我们在以后学习《入中论》的过程当中,就不要去划分这个藏、通、别、圆,还有小、始、终、顿、圆,不要像这样地去区分教法。像这样的我们首先头脑就迷惑了,就不知道该怎么分下去了,我们智力有限。我们用初转、二转、三转的方式,就很容易掌握一个梗概。那么这三转*轮如果从知见的高低来分,可以分成这里所写的四部宗派。对四部宗派的了解是让我们把握佛法纲要的一个最为简洁的方式。
这所说的有部就是萨婆多部——小乘二十部里面非常著名的一部。萨婆多部它所沿用的论典主要是《大毗婆沙论》和《俱舍论》。其实藏传佛教也使用这个四部宗派的说法,但是有一个问题,藏传佛教他们没有《大毗婆沙论》,所以对于有部观点的陈述不是很全面。而《大毗婆沙论》的五百卷只有在汉传佛教的大藏经当中有,所以我们来了解四部宗派事实上有着非常独特的条件。
萨婆多部里面有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观点,比如说我们现在认为我的人生是真实的。你既然认为自己的身心是真实的,那么关于修行的可行性,一定是我们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或者说是一个疑问。也就是说我持戒到底能不能得到这个佛经里所说持戒的功德?我做好事能不能得到佛经里面所说做好事的功德?在《大毗婆沙论》当中就广泛论述了我们修行的可行性,说我们人生有五种根:信根、定根、智慧根、念根、精进根。
我们都有信根。我们信心的这个根,人人都具备;不光是人,包括三界当中的所有的众生也都具备。如果是拿到现在来说,藏传佛教、包括日本的宗教界,他们对于所信仰之宗教那种信仰的稳定性,都是出于信根力量的摄持。那么有人说汉人,我们中国人,比较有智慧,可能不像西藏的人信佛信得那么强烈。但是我们的想法多,我们会去分辨事实的好坏,这就是出于智慧根。《大毗婆沙论》当中的论证就说:这个智慧根也是人人本具。智慧根一直具备到什么程度呢?具备到佛的一切智,也就是佛的全知的能力:一切都能知道,一切看到过没看到过的、一切学过没学习过的、一切是中国不是中国的事情他都知道。这个就是出于人人都有智慧根。
还有人人都有定根,以及其他的根,这些根都是《大毗婆沙论》当中所论证的。恰恰因为这个有宗确定因果是实有,论证了咱们这个根性的五种特征,论证了我们只要是有身、有血肉之躯,有会思维的脑袋、脑筋,我们就一定有这五种根,这就是佛法修行可行性的一个有力证明,往后面还有很多论证。《大毗婆沙论》成为佛教的有部,《俱舍论》是对于五百卷《大毗婆沙论》浩瀚的法义知识的一个归纳,这是有部。
往后面第二部、我们说的经部,也叫做经量部。在当时佛说法之后,佛教的僧团破裂成二十部的时候,这个经量部曾经是影响一时、非常大的一个部派。后来给简称为经部。经部就是不依《大毗婆沙论》的论典为主,而是遵循着佛经的说法为主,是这么样的一个部派。为什么不遵循《大毗婆沙论》有部的说法呢?因为有很多人说《大毗婆沙论》是五百位阿罗汉结集起来的,就是把佛不同地方的言教由这个阿罗汉的智慧进行编辑,是阿罗汉编辑过的,而不是佛直接编辑的。所以确定了这样一个不同的宗派叫做经部派。经部派它所依据的经典跟《大毗婆沙论》的指向有所不同,因为经部派所依据的经典大多数都是在佛快要结束初转*轮,快要开始二转*轮这个阶段说的,有着一些过渡性的知识、言教在其中。所以它非常相似于大乘佛法。
这两个派别可以说都叫做小乘。小乘、大乘,这并不是贬义,小乘它是有着具体的它的解脱道的特征,大乘的确有着另外的特征。所以经部和有部归纳成为小乘,它对于我们现在要来学习的《入中论》的大的框架来说,它们之间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后面是大乘的佛法。大乘的佛法当中是以唯识宗首当其冲的。唯识宗事实上不是在佛的二转*轮中说的,是在佛的三转*轮当中才说出来,它说得比较晚一些。说…
《《入中论》第一次课程 第一讲之:《入中论》教乘所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