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一次課程總第一講之:《入中論》教乘所攝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3月21日下午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8室
《入中論》的教乘所攝
于法的部分有如上了解後,我們就知道,佛教的法是如此博大精深,從這十類法的範疇來說,我們想要學出一個頭緒是不太容易的事情。那麼,今天學習的《入中論》在佛的十類法當中它到底屬于哪一類?先來了解一下。
在佛的十類法當中,我們對于《入中論》這一部論大致可以進行如下的歸納。
凡學佛人,尤其是了解過漢傳佛教的人,常常會有一個困惑——就覺得現在佛的法門好像太廣大了:藏傳佛教的紅教、黃教、白教、花教,還包括藏傳原始的苯波教等等,分門別類很多;漢傳佛教也有天臺宗、華嚴宗、叁論宗、律宗、禅宗、淨土宗、教下這樣的一些派別;包括印度的佛教,印度佛教當時也分爲顯宗和密宗;包括印度現在還流行著的一些瑜伽的信仰,還包括印度教等等。這個宗教的大門如此之寬廣,那麼我們到底需要怎麼樣去學習,才能有一個梗概的了解呢?如果是單部論、單部論地,一部一部地去學,我們拿十輩子的時間和精力,恐怕都很難掌握一個梗概的東西。而這裏,《入中論》爲我們做了另外一番歸納。這本來是論中的內容,但是因爲要解釋《入中論》的教乘所攝,《入中論》到底屬于哪一種教
我們就把整個佛法進行一下分類,用最簡單的方式(不用南傳佛教的方式、不用藏傳佛教的方式、不用漢傳佛教的方式、也不用印度的方式),我們現在就用我們現在的方式。(整理者注:下爲板書,其中左按時間順序,右按宗派知見高低的順序;內容上則有部、經部對應初轉,唯識對應叁轉,中觀對應二轉。)
初轉
—— [
有部
經部
二轉
——
中觀
叁轉
——
唯識
這是一個簡單的表格,要表達什麼意思呢?要表達的就是:我們這部《入中論》就是一部佛教修爲體系的概論。首先,按佛說法的年齡階段分成爲初轉*輪、二轉*輪和叁轉*輪。初轉*輪十叁年,二轉*輪二十七年,叁轉*輪也有近十年時間。這些法要,爲什麼要用這個時間段來進行劃分呢?
因爲有法要特性的不一樣。
初轉*輪所講的、所奠定的多半是佛教的基礎,是以四谛法要爲主的,即所謂苦集滅道和叁十七道品。這些現在在南傳佛教的區域裏都十分盛行,而且這些法要大多都沒有關于“大空性”和“如來藏”的提法,我們把它總括地歸納成爲初轉*輪,就是第一次轉*輪。是從佛開始建立僧團弘法就起步了,一直到佛接近中年階段。這個時間段裏面,佛一直都在講述因果的存在,都在確定因果不能否定。有人說這一段佛所說的是不了義的法要。不了義的法要是不是法呢?是不是能引導我們走入解脫道呢?我們根據剛才的說法,現在的政策法規了不了義?都不了義,但都有意義。所以,雖然是不了義的法要,但它仍然是重要的法,在初轉*輪。而且,我們有時候心裏在追求著特別完美的做法,但實際上特別完美的做法我們並不需要,我們往往需要一點不完美的東西。或者說,有的知識是特別完美的,但是我們真要運用的,就是不太圓滿的知識也就夠了。這裏頭就需要我們在往後有所辨識了。初轉*輪的法要雖然沒有直接地指向了義的這個層面,但是間接地指向了,這個直接和間接的關系我們一定要知道。間接指向的,就說明初轉*輪它的意義十分特殊。既然能夠指向爲什麼不直接地指向呢?是因爲我們現在需要,很多時候,初轉*輪的法義對我們現實生活有著更爲直接、更爲透徹的指導意義。北海禅院的網站上寫了一句話,是巴利文的《栴陀羅經》裏最爲重要的、核心的一句話:“信瑞相而不信業者,是優婆塞汙垢。”就是說你如果只相信學佛以後哪地兒看到光了、沒看到光,見佛東飛西滅,一學佛了病好病壞掙錢了虧本了。只相信這個而不相信業力的關系,那你是一個很髒的居士,佛不承認你是幹淨的。這是初轉*輪的法。有沒有意義呢?非常的有意義。現在學習大乘佛法的有很多人也許正需要這樣一句話來做一個對治。
二轉*輪是佛的中年階段,所謂“日照中天時,”是佛弘法最核心的時期。二十七年時間裏,說的主要是《般若經》,所抉擇主要是般若見。我們把所結集出來的這階段所有典籍都稱爲“了義經典。”
第叁階段是叁轉*輪,乃佛的晚年。唯識宗、包括淨土宗、瑜伽的一些教法,都是在近晚年的時期說出。這一個階段,日照中天時該度的衆生已度了,此時就有了一些新的模式。比如也說了密法,讓即使是有著唯物主義觀點的人也可以來修行。爲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知道,密法基于什麼?密法基于色身實有論,基于“色身就是佛”的論點。“色身就是佛”的論點在傳統教法當中被稱爲“唯身論”,是“即事而真”的“唯物”。以身體、以人的這個身心來作爲智慧的最高指向,作爲成就的最高目標所在,“我就成就是它”。其實這個觀點我們要能夠用空性見來進行把握,它是極其有意義的,讓我們直接成佛。如果不能把握,這個就十分危險了。爲什麼呢?所謂唯身論就是唯物論:我色身就是佛,也就是說我這個色身是實有的,不承認空性、也不承認般若智慧。這是直接地否定般若智慧的說法。在此基礎之上,這一系後續的傳人,所沿用的儀軌和修行方法有很多就是傳統意義上講的瑜伽,包括印度教、及尼泊爾現在所流行的性力派瑜伽修行方式。那麼這樣說來,我們很需要比較全面地來理解叁轉*輪教法的多樣性。
初轉*輪、二轉*輪和叁轉*輪這叁個時期的教法,如果按時間段縱向地分就是叁轉*輪。我們在以後學習《入中論》的過程當中,就不要去劃分這個藏、通、別、圓,還有小、始、終、頓、圓,不要像這樣地去區分教法。像這樣的我們首先頭腦就迷惑了,就不知道該怎麼分下去了,我們智力有限。我們用初轉、二轉、叁轉的方式,就很容易掌握一個梗概。那麼這叁轉*輪如果從知見的高低來分,可以分成這裏所寫的四部宗派。對四部宗派的了解是讓我們把握佛法綱要的一個最爲簡潔的方式。
這所說的有部就是薩婆多部——小乘二十部裏面非常著名的一部。薩婆多部它所沿用的論典主要是《大毗婆沙論》和《俱舍論》。其實藏傳佛教也使用這個四部宗派的說法,但是有一個問題,藏傳佛教他們沒有《大毗婆沙論》,所以對于有部觀點的陳述不是很全面。而《大毗婆沙論》的五百卷只有在漢傳佛教的大藏經當中有,所以我們來了解四部宗派事實上有著非常獨特的條件。
薩婆多部裏面有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觀點,比如說我們現在認爲我的人生是真實的。你既然認爲自己的身心是真實的,那麼關于修行的可行性,一定是我們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或者說是一個疑問。也就是說我持戒到底能不能得到這個佛經裏所說持戒的功德?我做好事能不能得到佛經裏面所說做好事的功德?在《大毗婆沙論》當中就廣泛論述了我們修行的可行性,說我們人生有五種根:信根、定根、智慧根、念根、精進根。
我們都有信根。我們信心的這個根,人人都具備;不光是人,包括叁界當中的所有的衆生也都具備。如果是拿到現在來說,藏傳佛教、包括日本的宗教界,他們對于所信仰之宗教那種信仰的穩定性,都是出于信根力量的攝持。那麼有人說漢人,我們中國人,比較有智慧,可能不像西藏的人信佛信得那麼強烈。但是我們的想法多,我們會去分辨事實的好壞,這就是出于智慧根。《大毗婆沙論》當中的論證就說:這個智慧根也是人人本具。智慧根一直具備到什麼程度呢?具備到佛的一切智,也就是佛的全知的能力:一切都能知道,一切看到過沒看到過的、一切學過沒學習過的、一切是中國不是中國的事情他都知道。這個就是出于人人都有智慧根。
還有人人都有定根,以及其他的根,這些根都是《大毗婆沙論》當中所論證的。恰恰因爲這個有宗確定因果是實有,論證了咱們這個根性的五種特征,論證了我們只要是有身、有血肉之軀,有會思維的腦袋、腦筋,我們就一定有這五種根,這就是佛法修行可行性的一個有力證明,往後面還有很多論證。《大毗婆沙論》成爲佛教的有部,《俱舍論》是對于五百卷《大毗婆沙論》浩瀚的法義知識的一個歸納,這是有部。
往後面第二部、我們說的經部,也叫做經量部。在當時佛說法之後,佛教的僧團破裂成二十部的時候,這個經量部曾經是影響一時、非常大的一個部派。後來給簡稱爲經部。經部就是不依《大毗婆沙論》的論典爲主,而是遵循著佛經的說法爲主,是這麼樣的一個部派。爲什麼不遵循《大毗婆沙論》有部的說法呢?因爲有很多人說《大毗婆沙論》是五百位阿羅漢結集起來的,就是把佛不同地方的言教由這個阿羅漢的智慧進行編輯,是阿羅漢編輯過的,而不是佛直接編輯的。所以確定了這樣一個不同的宗派叫做經部派。經部派它所依據的經典跟《大毗婆沙論》的指向有所不同,因爲經部派所依據的經典大多數都是在佛快要結束初轉*輪,快要開始二轉*輪這個階段說的,有著一些過渡性的知識、言教在其中。所以它非常相似于大乘佛法。
這兩個派別可以說都叫做小乘。小乘、大乘,這並不是貶義,小乘它是有著具體的它的解脫道的特征,大乘的確有著另外的特征。所以經部和有部歸納成爲小乘,它對于我們現在要來學習的《入中論》的大的框架來說,它們之間還是有一定距離的。
後面是大乘的佛法。大乘的佛法當中是以唯識宗首當其沖的。唯識宗事實上不是在佛的二轉*輪中說的,是在佛的叁轉*輪當中才說出來,它說得比較晚一些。說…
《《入中論》第一次課程 第一講之:《入中論》教乘所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