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了生死!
佛教传入我们中国,经过诸大祖师的努力宏扬,结果成立了大小十宗。小乘有两宗:即是“成实宗”与“俱舍宗”。但以我国人的根性,不喜小乘,所以不久也就失传了。大乘共有八宗:即是“天台宗”“贤首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禅宗”“密宗”“净土宗”。净土宗所宏扬的就是念佛法门。倘念佛法门讲的是“只为自己了生死”,恐怕与成实宗俱合宗成了同一命运,早已失传了;我们现在的人,既不得闻到念佛之法,那里还能够在这里打念佛七呢?所幸,念佛法门是大乘法门,才能以传遍到全国,传流到现在。
但是念佛能否和大乘佛法相应,还要看你发心如何?若发大乘心念佛,则念佛就是大乘法。若发小乘心念佛,则念佛就是小乘法。若发人天乘心念佛,则念佛就是人天法。像昨天所讲:有些人念佛,是为求来生来世转为一个大富大贵之人,好享受五欲之乐,红尘之福。或者有人念佛,是为求升天,好享受天福。倘若那样发心念佛,则念佛法门便成为“人天法”了。若是专为自己了生死而念佛,则念佛法门便成为“小乘法”了。若能发大乘心念佛,则念佛法门方能成为“大乘法”!念佛法门是一,因为发心不同,其结果不但有大乘小乘之分,而且有世间出世间之别,真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我们既愿念佛修行,对于“发心”之正确与否,岂可不加以注意吗?
发菩提心就是发大乘心。梵语“菩提”,此译为“道”,或译为“觉”。发菩提心,就是发觉道之心。换句话说:就是发“度一切众生皆成佛”的心。
听了前面所讲的话,我们知道“念佛当发菩提心”了!但是单单“知道”了还是不够的,因为“知道”了只是“理论”方面明白了;而这个“菩提心”究竟“发”起来没有?这是“事实”问题。假使我们扪心自问,并没有真实发心;如是,则即令你心里知道的理论很清楚,亦只等于“画饼充饥”。纵令你口里会讲,把发菩提心的道理讲的很明白,而自己却没有发心,这正所谓“终日数他宝,己无半毫分”了。
我们已经知道发心了;但是这个“心”仍然“发”不起来,怎样办呢?下面分三段来讲:
第一、学佛发心: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我们是佛的弟子;为弟子的应当跟著本师学,佛怎样发心,我们就怎样发心,才不致有错。佛发的是“四弘誓愿”的心,我们亦应先发四弘誓愿。我们中国的佛法是大乘佛法,所以受五戒,具足戒,菩萨戒的时候,都须发四弘誓愿;即令单受三归依,亦须发四弘誓愿。这就是教我们发菩提心的。
佛发的四弘誓愿:第一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既然学佛,就应当学佛发愿度众生。少数的众生须要度,多数的众生更须要度。众生究竟有多少呢?在我们所住的地球上,有三十多亿人,这是单指“人道”说的;“畜生道”的众生有多少呢?实“非算数所能知”了;还有饿鬼道、地狱道、修罗道、以及天道的众生呢?更“非譬喻所能知”了!然而这还是指著我们所住的这个小地球说的呢。若依佛教地理看起来,虚空之内,有无量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世界既然这样多,世界上面所住的众生,真是多的不可思议了!这些无量的世界,无边的众生,都有痛苦!都需要我们去度!如果以为众生太多而生退心,那就不是发菩提心了。不怕众生是无量无边的多,我们都誓愿度尽他们,这才堪称弘誓大愿!
第二愿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多得很,多到无穷无尽!这无穷无尽的烦恼,我们誓愿把它断尽了!断尽了自己的烦恼,然后才能度众生了生死,方可谓之“度众生”。然而众生的“生死”如何能“了”呢?是则必须令众生断尽烦恼,才能了脱生死。设若我们自己的烦恼尚不能断,如何能断众生的烦恼呢?所以必须发愿,为度众生之故,先将自己的无尽烦恼断尽了。
第三愿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众生无量无边,众生的根机也就无量无边,因之度生的法门亦需要无量无边。众生根机不同,应当“观机逗教”;观众生是甚么根机,就用甚么法门去度他。例如:众生喜欢“禅”,我们就度之以“禅”。众生喜欢“密”,我们就度之以“密”。至于我们自己的烦恼,真是无穷无尽!为断除这无尽的烦恼,亦须学无量的法门。比方说:我们的“散乱心”太多,那就须用“数息观”以治之。倘若是“贪欲心”太多,那就须用“不净观”以治之。总之,为度无边的众生——满第一愿,为断无尽的烦恼——满第二愿,就须修学无量的法门——发第三愿。
第四愿是“佛道无上誓愿成”:没有比佛道再高上的,所以说“佛道无上”。大乘道位有“三贤”、“十圣”、“等觉”、“妙觉”。三贤之上有十圣,十圣之上有等觉,等觉之上有妙觉,妙觉就是佛,没有比佛再上的了,故曰佛道无上。佛道虽然如此高远无上,我们为了度众生,必须发大誓愿,不至成佛不止!这四弘誓愿,在修行的历程上说:当然是前三愿为因,后一愿为果。但在“所为”的“目的”上说:则后三愿为因,前一愿为果。所谓为度众生而断烦恼,而学法门,而成佛道。断烦恼,学法门,乃至成佛道,并非为的“自利”,悉皆为的“利他”,无非“为令众生了生死”!是故学佛发四弘誓愿,即是学佛发菩提心。
第二、观众生苦:设若我们“学佛发心”仍然不甚恳切,那就要实地观察众生的痛苦!若能见到众生的痛苦,感觉著比自己的痛苦还难以忍受!因而生起怜愍之心,由怜愍之心而引生大悲心,誓愿拔除其痛苦!如是则菩提心不发而自发了。
一切众生迷惑颠倒,认苦为乐。我们能观察自己之苦,即是生起了正知见,进而推己及人,观察其他众生之苦,这样就与菩提心相近了。
试观在这念佛堂里,多数是老年人;若看到老年人那种老态龙钟的样子,老来方学佛,六根已暗钝!观此便生怜愍之心,于是发心度他们,这就是发了菩提心了。
若看到同愿道友们,因病不能参加佛七;或者病了因为医药太贵,而未能就医买药;便起怜愍心,发心度他们,这就是发了菩提心了。
又若看到少年人,正需依赖他的父母教养,但他的父母忽然死去了!又如老年人,正需要他的儿子养活他,偏偏他的儿子夭亡了!因此对他们生起怜愍之心,发心度他们,这就是发了菩提心了。
现在社会上凶杀案很多,虽然多系“五阴炽盛”所造成,但细究其原因,大抵是“冤家讨债”!像前天报载:台南一旅客,到一旅店住宿,因其所住之房间靠近厕所,感到不愉快,要求另换房间;而店主人答以客人已满,无房间可换,讵知该旅客竟操刀将店主人杀死!因此一点小事怎么就会动刀杀人呢?这就是“怨憎会苦”。我们再往大处看看:像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发生时,动机很微;战争一经爆发,竟致死伤千万人!这都是“怨憎会苦”。现在第三次世界大战正要发生,杀人的武器,比前二次大战更厉害!将来死亡的人数一定更多!想到这里,我们就要赶快发心,度这些可怜的众生!这就是发了菩提心了。
我们再观察:如许多公教人员,很想来这里念佛而不可能;又如世界大战太残酷,大家想求和平而亦不可能;这都是众生的“求不得苦”。观此而起怜愍心,想度尽他们,这菩提心已经发起来了。
第三、为他往生:“他”是指的一切众生;我们念佛往生西方,不是为的自己,而是为度一切众生才发愿生到极乐世界去的,所以谓之“为他往生”。
念佛往生是为“了生死”,念佛才能念出工夫来,这是对的。但若专为自己了生死,乃属于小乘心。若为众生而念佛往生,方是大乘心,始与阿弥陀佛之本愿相应。
有人问:既然发心度生,住在娑婆世界永远的度去就好了,为甚么要往生西方呢?
我们先反问一句:度众生要用甚么去度?是不是须要智慧,辩才,神通,相好?我们现在一无所有,将何以度呢?
前面讲过:为度无边众生,须断无尽烦恼,学无量法门,成无上佛道。但是在娑婆世界要想把后三愿做满了,再来满第一愿,真是谈何容易?先说断烦恼吧:“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要有多大的力量才能把“见惑”断掉?还有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哩!再说学法门:我们福薄慧浅,连一句阿弥陀佛尚且不易念热,又何况学禅、学密、学数息、学不净呢?至于说到成佛道,那更是不容易的事了;按仪轨须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这还是照著但进不退的时间说的;假若来生堕落三途,不知何时才能出来?纵令来生不失人身,亦难保不昏不迷!如是而欲成佛,真不知要经过多少阿僧祇劫哩?
我们观察众生,痛苦已极!急待度脱,岂可迟缓?是以应当赶快念佛,求生西方,见佛闻法,获得智慧、辩才、神通、相好;再回娑婆,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话说多了“打闲岔”,大家发起菩提心来精进念佛吧!
三、念佛切勿起疑念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今天再向各位打打闲岔,题目是“念佛切勿起疑念”。念佛全凭信心,若起疑念,则念佛就念不成功了。我们是佛的弟子,一定要相信佛说的话。
本师释迦牟尼佛,因为他自己已经成了佛,他是“过来人”,所以知道成佛的经过;那一条路难走,那一条路易行,都清清楚楚的告诉我们了。我们要想成佛,必须先断烦恼;烦恼断尽,方能成佛。可是娑婆世界的众生,因为处于五浊恶世,烦恼特别多;由于环境恶劣,断烦恼的工夫亦不易进步;所以成佛很难!我们的本师,真是大慈大悲,特为我们指出一条特别容易走的路,即是念佛法门。可以不断烦恼,而先求生极乐世界,是即所谓“带业往生”。迨至生到西方,环境变好了,用起工夫来,但进不退,很容易就达到成佛的目的了。
释迦如来,既然由大悲心中,流出这特别容易修行的念佛法门,众生即应普皆往生西方;而现见众生得度的很少,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众生业障深重,不肯信佛之故。他们既然不肯信佛,当然不信念佛法门;连信仰心都生不起来,那还能够修行得度呢?
其…
《佛七讲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