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七讲话
道源法师讲述
许宽成居士记
道源上人佛堂讲话叙
台中灵山寺向由德真德钦二师主持,修行精进。民国三十八年己丑,李雪庐老居士自鲁来台,得其领导,说法讲经,念佛作七,弘扬净土。庚寅起,每岁春冬,且必作佛七二次,与会者咸欢喜踊跃。四十六年净宗讲堂落成后,益形跄济。四十七年戊戌仲春,延请基隆八堵正道山海会寺道源上人为主七师,念佛之余,每晚开示,系统厘秩,组织谨严,本末先后,一以贯之。其标题:第一曰、念佛须知了生死;第二日、念佛当发菩提心;第三日、念佛切勿起疑念;第四日、念佛决定愿往生;第五日、念佛必须认真念;第六日、念佛结期应求证;第七日、念佛平时须相续。一为自利,二为利他,三为信,四为愿,五为行,六为加行,七为常行。以发菩提心为第一要义,以信愿行为实践功夫。而于正行、加行、常行,尤苦口婆心,切切实实,特别提示。语似平淡,而义极高深;深入显出,闻者心豁。雪师当时为偈颂云:“此事专为求一心,不高深处最高深;果能念念了生死,满眼皆成七宝林。”盖有以也!
上人俗姓王,世居河南商水周家口,民国八年弱冠出家,十二年受具足戒,十六年至抗战期间,亲近慈舟大师,为入室弟子。大师平生,弘华严教,持比丘戒,修净土行。上人师承无间,得其神髓。又上人鉴于世之弘法者,每执空谤有,执有谤空,发愿冀转即空即有,即有即空之中道*轮,因号中轮沙门。其志事之峻伟,足资赞叹矣。
台湾省立农学院教授许宽成师兄,曾将上人当日开示语,本本原原,记录成帙。上人加以润色,题曰“佛堂讲话”,分期发表于中国佛教月刊,读者珍若玙璠。兹者醵金印为专册,以广流布。窃望同道之士,共发菩提真心,矢信不疑,矢愿不尽,矢行不息;念玆在兹,择玆在兹。七宝园林,当前即是;莲邦消息,何待他求。承属弁言,辄述叙梗概,聊与上人结此胜缘耳。
中华民国四十八年六月,菩萨戒弟子周邦道,于台湾省立农学院
一、念佛须知了生死
今天得和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诚属殊胜因缘。台中佛法兴隆,“打七”乃是常事;道源来此参加“打七”却是第一次。贵寺德真住持,过去因感觉念佛人多,佛殿太狭,同德钦监院,发起建筑讲堂;又承诸位檀越协助,巍峨庄严的讲堂,得以大功告成,真是功德无量!道源能够和诸上善人在这台湾佛教最大的讲堂中打七用功,感觉非常荣幸!
打佛七,只须一心念佛,不须讲话,所谓“行起解绝”。若是在念佛堂中讲话,那是“打闲岔”。既是打闲岔,为什么还要讲话呢?因为我们众生和诸佛不同,“众生以差别为性”,其根机不是一样的。在座诸位出家师傅,及各位老居士,不但自己会用功,而且能够领导别人用功,自然不须要讲话。但有一般人,须要听讲以后,才能提起精神,精进办道,那就必须讲讲说说,以作助道之缘了。尤其是道场中,有初发心的人,他们对于打七的意义,尚不甚明白,是则更须要讲话了。
打七的目的在甚么地方?在“了生死”!若对此目的不明,则念佛就没有甚么意思了。普通人到寺里来念佛,为的是向佛祷告,希望能够消灾免难。求消灾免难固然是好,但这不是佛的本意。还有一种人,因为现生常常遇到不如意的事;到这里念佛,求佛保佑,希望来世能够事事如意。求来世如意固然也好,但仍非佛的本意。另有一种人,觉得人生没有意思,即使大富大贵也没有多大快乐;希望以念佛的功德,能够升天。来生得能升天,这固然也是好,但亦非佛的本意。
佛的本意在那里?在令众生“了生死”!为什么要了生死?因为生死轮回是大苦!
今天所讲的话,可分成三段:
第一、学佛应先知苦:倘若不知苦,则学佛亦学不好。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修行成佛,说法度生,首先度五个人,即是憍陈如等五比丘。所说之法,就是“四谛法”。四谛法之第一就是“苦谛”,可见“知苦”是何等重要了!“谛”就是真实之理,一切众生,皆在受苦,这是真实不虚的。但众生迷而不觉,总以为有快乐可得。不知不但地上的众生是苦,天上的众生亦还是苦,所以谓之“苦谛”。苦必有因,“集”就是因。“集”是聚集起来的意思,前生所造的种种业,聚集起来,招感今生的苦果,今生的苦果,决定是前生的“集因”招感来的,所以谓之“集谛”。佛说我自己没有苦,我的苦已“灭”了。“灭”就是寂灭,也就是涅槃,涅槃就是佛果。证得寂灭的佛果,真实灭除一切苦恼,所以谓之“灭谛”。佛果由何而来?由“道谛”而来。若能修“道”,一定证“灭”,所以谓之“道谛”。现在明白了佛说的四谛法。我们要“证灭”,就必须“修道”。修道为的“断集”,断集必先“知苦”。所以第一段先讲“学佛应先知苦”。
第二、次观人生之苦:人生有八种苦,第一是“生苦”:人生出胎,“呱呱堕地”,即是证明“生苦”。设若生而不苦,小孩子落地,应当不呱呱的哭了。第二是“老苦”:老苦的证明很多,在这念佛堂里面,多半是老年人,老年人的“六根”都“暗钝”了。例如:念弥陀经,老年人大都不能背诵,记忆力很差,赶不上青年人,这是“意根暗钝”了。又如我们要学“炉香赞”,为甚么总唱不好,不如青年人学得快呢?因为是“舌根暗钝”了。我们“绕佛”时,感觉脚酸,“打坐”时,两脚都盘不起来,勉强盘起来,疼的要命,这是“身根暗钝”了。总之,老年人的鼻根眼根耳根,都不如青年人,这就是“老苦”。第三是“病苦”:在现时代,医药的价钱很贵,生病本来是苦,而因医药价贵,负担不起医药费,真是苦上加苦!我们若能留心观察,就知道有了病是多么痛苦了。第四是“死苦”:一听到“死”,谁都不高兴,为什么,不愿意听这个字呢?因为“死苦”太苦了啊!
前面所讲的生老病死苦,无论富贵贫贱都免不了。还有四种苦,有的人受的多,有的人受的少。第五“爱别离苦”:有了六亲眷属,就有恩有爱,倘若最爱的人别离了,这是多么痛苦的事啊!我们大陆的人来到台湾,大多数家眷都不能团圆,有的家眷已经死了,那是“死别”!有的家眷留在大陆不能见面,那是“生离”!不但大陆的人有此爱别离苦,就是台湾同胞亦有此苦;你想,有的是丈夫死了,有的是太太死了,有的是父母别世了,有的是儿女夭亡了,这种爱别离苦,谁能免得了呢?第六“怨憎会苦”:你的怨家对头讨厌憎恨的人,偏偏要聚会在一处,想离都离不开;你在台北,他在台北与你相会;你到台南,他到台南与你相会。这种怨憎会苦,才令人难得忍受呢!第七“求不得苦”:我们所求的事情很多,大都不得满愿,这就是求不得苦。例如:我们的念佛会,为甚么白天人少,晚上人多呢?因为居土们白天都要去做事,想来念佛不得来,只得晚上稍有空闲,方能参加,欲求在这佛七之内,好好地用七天功而不可得,亦是一种求不得苦。第八“五阴炽盛苦”:“五阴”是色、受、想、行、识。“色阴”是身,“受想行识”四阴是心,简单讲一句,这是身心之苦。我对于此苦,另有一种很浅显的解释,叫做“健康苦”。世上的人,大多不知道有苦,若对他说“生苦”,他说生时我不知道。若对他说“老苦”,他说我现在还没老。若对他说“病苦”,他说我从来没有害过病。若对他说“死苦”,他说死还未到。若对他说“爱别离苦”,他说我的家眷团聚没有别离。若对他说“怨憎会苦”,他说我没有怨恨憎恶的人。若对他说“求不得苦”,他说我凡事都很如意。如此说来,这种人就没有苦了吗?有的,有的是“五阴炽盛苦”。我们试看,现在社会上的凶杀案、抢盗案、奸淫案,真是太多了!为什么有这种案件发生呢?因为有一般人的身心太健康了。他们受了心理上的支配,生理上的冲动,坐卧不安,无事生非,所以才造出许多杀盗淫的罪业来。他们的身心不能安宁,好像给火烧著似的,故曰:“五阴炽盛苦”。连前面所讲的七种苦,合起来叫做人生八苦。这八种苦,只是苦的大纲,每种苦中,都含有无量无边的苦。我们学佛的人,须观察自己,观察他人,是不是有上面所讲的八种痛苦?如能观察到人生确实是“苦”,那就与佛道相近了。
第三、再观轮回之苦:我们既观察了知人生之苦,那就应当进一步观察轮回之苦。因为人生只不过数十年的光阴,虽然受苦,而为时甚暂;假若像世人所说的“人死如灯灭”,并没有什么来生来世,那这苦不算大苦。如世尊所说轮回之苦,方是大苦哩!三界以内,有三善道,有三恶道。今生若造恶业,来生就堕三恶道。今生若造善业,来生就转三善遗。头出头没,永不停止,这就是所谓“六道轮回”。
有智慧的人就要观察:人生之苦,乃是短暂的小苦,而这死此生彼,生生死死,永无了时的轮回之苦,真是大苦!欲脱此苦,须“了生死”。能发起“了生死”的心,是则可谓入于佛道了。
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了生死”。其中有“念佛法门”为最容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即可超出六道轮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了生死之苦,常得究竟之乐。若能真发“了生死”的心而念佛,方与佛之本意相应。
本来念佛用功时,不须要讲话;因有初发心的人,故不得不讲,然而讲话总是“打闲岔”,大家还是好好念佛吧!
二、念佛当发菩提心
诸上善人:昨天讲的是“念佛须知了生死”;今天要讲的是“念佛当发菩提心”。
若以念彿法门祈求人天福报,这固然与佛的本怀不相应。但若专为自己了生死而念佛,亦只能与佛的本怀少分相应。佛的本怀究竟如何呢?昨天讲过“为令众生了生死”就是佛的本怀。我们应当注意:所谓为令“众生”了生死者,并不是令你舍弃众生单为自己了生死呀!
佛法分大乘小乘:小乘佛法只为自己了生死,大乘佛法是要普度众生的。念佛法门是大乘佛法;不但要自己了生死,亦要使一切众…
《佛七讲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