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只要能认真的念佛,妄想一起,立刻就能知道,知道了不要理它,仍然提起佛号念下去,妄想自然就灭了。
话说多了“打闲岔”,诸位还是认真的念佛吧!
六、念佛结期应求证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再讲几句话打打闲岔,古德云:“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光阴快的很,转眼之际,念佛七已经过了六天了,真是“无常迅速”啊!“生死事大”这道理,只有佛教在讲,也只有佛教讲的最究竟。世间的学问,所讲的只是有生以后,未死以前的道理,亦即所谓“生活问题”。至于未生以前,死了以后的“生死问题”,是不研究的。儒家虽有“生死事大”之仿佛语句,但其含义之深浅,则不相同。儒家对于“生死问题”,是以完成孝道为目的,以克尽礼节为方法;所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在这生事之、死葬之、两件大事,比较起来,又以死葬之为大。孟子说:“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孟子是根据曾子说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来作比较的。一般人只讲“养生”不讲“送死”,是犯了“短视”之病。儒家能提倡送死之事大于养生,不但“慎终”而且“追远”;并欲以此而淳厚道德,改善民俗;其眼光自较一般人为远大。然而论其究竟,仍然只是“人生”之事。且其所教化的对像,是为人子的人。至于这个被“送死”的人,死了以后,究竟到甚么地方去了?儒家则没有讲出来。孔子在世时,子路曾提出这个问题:“敢问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这答的很对,因为有了生才有死,若欲研究死从何去,当先研究生从何来。可惜子路没有接著再问一句“敢问生”?孔子也就在他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原则下停讲了。因之儒家的学理,也就只局于人间事了。我相信孔子的智慧不只限于人间事的,因为子贡说过:“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可见孔子的性理学与天道学,是在子贡面前透露过一点消息的,可惜没有人请问,也就成为“不可得而闻也”的绝学了。
我们佛教所讲的“生死事大”,乃是轮回六道,死此生彼,死彼生此;漂溺于苦海之中,头出头没!自从无始,以至今生,已受无量诸苦!从今生以至未来,仍须受无量诸苦!现在得闻净土法门,执持弥陀名号,截断生死洪流,横渡无边苦海,轮回之苦,一旦了脱,真是一件大事!然而这件大事,我们办好了没有?是需要自己问问自己的。我们为甚么要打念佛七呢?打念佛七为的了生死。如何方算是了生死呢?了生死必须证得“一心不乱”!所以今天的讲题是“念佛结期应求证”。再分三段来讲:
第一、定求一心不乱:为了生死,一定求证“一心不乱”;为求证一心不乱,一定要“打七”。然而为甚么一定要打七呢?为甚么不打六、打八呢?这在阿弥陀经中,有明文规定。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经中没有说止于六日,也没有说继续到八日,所以根据经中所规定的时间而结期七日了。在这七日之内,要认真的执持名号,一定会得到一心不乱的。然而如何是一心不乱呢?我们证得一心不乱的时候,是个甚么样的境界呢?所谓“一心”者,就是只有一个念佛的心,更无异念。“不乱”者,心无余缘,即不散乱。我们专心一志,注意在“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上,再不矾缘其他的境界,这时候一切杂念不起,但只一个佛念现前,这便是事一心不乱的境界。亦即是修净土的人所得的“定境”。与修禅定的人“入定”是一样的。更进一步,念佛的功夫,用到至极处,一旦豁然贯通,这时候,根尘迥脱,实相现前;此地便是西方,而亦不碍另有西方;自性即是弥陀,而亦不碍另有弥陀;这便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亦是修净土的人所得的定慧一如的“慧境”。与参禅的人“开悟”是一样的。关于“事一心”“理一心”的界说,蕅益大师分别的很清楚;大师说:“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怎样叫著「事持、理持”呢?大师说:“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我们如能明白“心具、心造”之理,自然以“理持”为妙。但不可执理废事,以为自己明理了,就不必念佛了,那就遗娱不浅!须知“悟理”仍要“事修”;即念自心所具所造的佛号,如是则理事无碍,可以很快的得到一心不乱。如不知“理持”,但能“事持”,并无妨碍;只要能“如子忆母”那样的恳切,认真的念佛;一样会得到一心不乱的。再讲到一日至七日的问题,蕅益大师也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初学的人,应当克期求证;大师说:“一日至七日者,克期办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乱。钝根,七日方不乱。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二种是久学之士,应当时时练习;大师说:“又利根,能七日不乱。钝根,仅一日不乱。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第二种解释,是说得到一心不乱的人,如同得到禅定的人一样;或者一定一日。或者一定七日。亦颇似乎儒家所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的境界。第一解释,是为初学的人说的,我们尤应特别注意!我们结七念佛,原为克期求证。若是上根人,则念佛一日已证得一心不乱;若是中根人,则念佛二日或者三日四日乃至六日方能证得一心不乱。我们的佛七,今日已是第六日了,未知能证得否?如尚未能,则我们一定是下根人了,是须待至明天第七日,定可证得。只余一日时光了,惟愿诸位,勇猛精进,以求证得!
有人说:照这样说法,即使是下根人,念佛七日,一定证得一心不乱,决不俟诸第八日了。可是我已经参加过好几次念佛七了,何以至今尚未证得呢?难道说我连下根人都不如吗?
欲释此疑有二种解说:一、前面把一切人分为上中下三根,只是粗分而已。若是细分,则上根人仍须分为上下根,上中根,上上根。例如所说的上根人能以七日不乱,就不能八日不乱吗?得禅定的人只一定七日,不能一定八日吗?能的,不但一定八日,一定多劫都能的。依此例推:则下根人仍须分为下上根,下中根,下下根。经中所说,念佛七日,可得一心不乱,是指下上根说的。若是下中根下下根,或者八日,或者二七日,三七日,乃至多七日,都不一定的。二、不怪七日不能证得,只怪没有“求证”之心。或有求证之心,而没有“必证”之心。初来时,只是“随喜功德”;过些时,便成“随众打混”。须知“念佛”七日,方能证得;不是“混佛”七日,亦能证得!不但混七日不能证得,纵令混一辈子也不能证得呀!所以奉劝诸位:我们既来打七,一定要求证一心不乱。
第二、境现勿喜勿惊:不精进用功则已,如能精进用功,则一定有“境界”现前。甚么境界呢?一者内境:或是“理一心”现前,或者“事一心”现前。二者外境:即是看见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庄严妙相。如“大回向文”所说:“弟子众等,不识佛身,相好光明。愿佛示现,令我得见。及见观音,势至,诸菩萨众。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见阿弥陀佛。”见了上述的西方依正妙相,即是好境界现前了。境界又分二种:一是相似的;二是分证的。先说内境:在精进念佛时,忽然妄想歇落,净心现前,念了一点钟的佛,只觉到一会儿的时间!这就是“事一心”的境界。可是第二次念佛时,这个境界不来了;这就是相似的,不是分证的。若是分证的境界,则一得永得,不会再失的。甚么时候提起佛号,就能净心现前。犹如得禅定功夫的人一样,甚么时候要“入定”,就能定心现前。再说外境:在精进念佛时,忽然看见阿弥陀佛,或者看见莲花!可是忽然看不见了,这就是相似的,不是分证的。若是分证的,则愈看愈显明,甚至向你说法!无论内境外境,凡是相似的,都不是“真境界”,这叫著「透消息”。若是真发心了生死的人,切勿把“透消息”当作“真境界”。“透消息”比如阴天的太阳,忽然一阵清风,把阴云吹开一缝,太阳闪了一下,阴云又合著了。“真境界”便如晴天的太阳了。然而亦不可轻视“透消息”,因为得此消息,正可证明确有“圣境”,由此努力精进,则“真境界”不会太远了。
有人说:看见佛像,看见莲花,不会是魔境吗?
欲释此疑,有二种解说:一、根本不会有魔境。因为净土宗是“有门”,修念佛行的人,从“有门”入手,初发心时,即求见“圣相”,迨至得见“圣相”,正是以果酬因;如是因如是果,因果相应,何魔之有?!此正与禅宗不同,修禅行的人,从“空门”入手,初发心时,即须扫一切相,佛相法相,悉皆被扫;不求佛而佛现,因果不相应,无因之果,非魔而何?所以禅宗善知识,开示学人说:“参禅的人,要把定智慧剑,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就是这个意思。二、或者有魔。再分两种:一、所见的相不是所求的相。比方说,我们所求的是佛相,忽然现个美女相。所求的是七宝楼阁,忽然现一座水泥洋房。所求的是大莲花,忽然现个小汽车。因果不对,决定是魔!二、所见的圣相,可能是魔变的;这就要拿出功夫来,考验它一下!甚么功夫呢?就是“静心念佛”的功夫。遇有“境界”现前时,切不可动欢喜心,亦不可动惊惧心,因为心有所动,魔就会乘隙而入的!我们只是静下心来念佛,若是圣境,愈念佛则愈显明,所谓“真金不怕火”。若是魔境,念一会佛,它就隐没了,所谓“邪不侵正”。最要紧的口诀,就是“不动心”!所以说境现勿喜勿惊。
第三、大事终竟全功:唯有了生死堪称大事,…
《佛七讲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