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是说不需要念佛,不念佛仍然生不到西方去的。
比方说:诸位听说灵山寺在打念佛七,不但相信念佛好,而且愿意来参加;可是并没有开步走,始终也不能到灵山寺呀。有信愿而无行,亦复如是。
有人说:既然“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现在何必著急呢?
这种疑问,是把念佛行门看得太容易了。所谓“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按道理讲,决定不会错的。因为我们能不能生西方,紧要关头,即在“是人终时,心不颠倒。”设若我们到了临命终时,能以心不颠倒,念“十念”阿弥陀佛,决定得生。不但“十念”,即念“一念”阿弥陀佛,亦决定得生。然而谁能“保险”我们到了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呢?平时既不用功,到了临命终时“四大分散,八苦交煎,”如何还记得念“十念”阿弥陀佛呢?恐怕连“一念”都想不起来啊!要想临命终时有把握,知道念佛,是则必须得到“一心不乱”的功夫。如何方能得到“一心不乱”的功夫呢?是则必须打念佛七。所以我们现在打念佛七,其目的即在求证一心不乱”。倘若得到“一心不乱”的功夫;到临命终时,方能“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否则平常不念佛,直等到临命终时才念;在道理上虽然讲得通,但在事实上恐怕不是这样简单。惟恐诸位忽略了行持,所以今天讲话的题目是:“念佛必须认真念”。“认真”即是临事不苟且;我们念佛,要认真的念才能够念出功夫来,才有证得“一心不乱”的希望。现在分三段来讲:
第一、勿负初心:我们这个念佛堂里,有这么多的人来参加念佛,真是难得!尤其诸位居士们,每日为世间事,已经忙的不得了;能于百忙之中,抽出一点闲空,到这里来用功,实是难中之难!每日早晨有很多居士赶来做早课,做完了早课,都又回家去了。我很奇怪!他们为甚么不在寺里吃早粥呢?在寺里吃过早粥,接著念佛,不是省却往返之劳吗?据说:他们不能在寺里吃早粥;女居士要赶回家做早饭,早饭后,还要洗衣服,照应小孩,料理家务;男居士要赶回家吃早饭,早饭后还要上班办公,或去做生意。白天都没有闲空,直到晚上,下了班,吃过晚饭,赶上八点至十点的时间,来听开示,念佛。有的办公的地方,离家太远,来不及回家吃饭,直至念完了佛,才回家吃饭的。早上,为赶来做早课,两点钟就得由家里起身,好赶上三点钟的早课。啊!这样发心,是多么勇猛,多么虔诚啊!我听说之后,感动得直流眼泪!又有许多居士,专为打七,告了七天假来的。这都是自动发心,真诚精进,如是用功,没有不得利益的。所谓“初始发心,成佛有余!”但是勇猛心好发,恒久心难持,过了几天之后,不知不觉之中,就懈怠下来啦。我们必须想一想,是谁逼迫我们念佛的?不是我们自己主张的吗?既是自动发心的,为甚么始勤终怠呢?再回头想一想,我们在准备来打七的时候,摆脱一切俗务,突破一切障碍,非来打七不可,这道心是何等的坚固呢!初进念佛堂来,甚么事都不愿思虑,只知一心念佛,这道心是何等的勇猛呢!设若能以把持住这个“初心”还怕不证得“念佛三昧”吗?然而这个“初心”为甚么会动摇的呢?怎么于不知不觉之中,就会懈怠下来呢?因为我们是“薄地凡夫”,具足一切烦恼;为烦恼所迷惑,所以不自觉知;为烦恼所转动,所以道心退堕;为烦恼所驱使,所以妄想炽盛;烦恼成了修行的障碍,所以叫著「烦恼障”。我们的“法身慧命”为烦恼所害,所以又叫著「烦恼魔”。我们现在是打念佛七,固然没有闲工夫来讲“法相”;但对于“根本烦恼”不能不有个认识。否则我们天天给烦恼作奴隶,自己还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哩!根本烦恼有六个:第一是贪烦恼,贪心一起,能以染污道心,能以生起一切苦恼。比方我们正在念佛之时,忽然想到升官发财,或者想到男女之色,这就是“贪烦恼魔”来了。第二嗔烦恼,嗔心一起,能生憎恨恚怒,能令身心不安,能作一切恶事。比方我们正在念佛之时,忽然想起某人实在对我不起,我一定要报复他,而且非报复他不可!当下坐立不安,直欲找这个冤家对头打架拼命,这就是“嗔烦恼魔”来了。第三痴烦恼,痴心一起,对于事理,皆不能明白;又能引生一切迷惑。比方正在念佛之时,忽然想到十万亿佛土之外,不会有个极乐世界。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也不过是两句空话。这就是“痴烦恼魔”来了。第四慢烦恼,慢心一起,总觉到自己比别人高,结果能生很多苦事。比方正在念佛之时,忽然想到某人不如我,他为甚么总是站在我前面,坐在我前面呢?讲学问,讲道德,那一样可以赶得上我呢?这就是“慢烦恼魔”来了。第五疑烦恼,疑心一起,于诸谛理,犹豫不决。能障碍信心。比方正在念佛之时,忽然想到念佛的人这么多,倘若都生到极乐国去,如何容纳得下呢?这是疑俗谛;又想到十万亿佛土之外的极乐世界,不出自心,自心怎么会有这么大呢?这是疑真谛。因之念佛的信心,发生动摇,这就是“疑烦恼魔”来了。第六恶见烦恼,恶见就是“颠倒知见”,与佛所讲的道理恰恰相反,故名“颠倒知见”。恶见心一起,能生“恶慧”,而障“善见”。比方正在念佛之时,忽然想到念这几天的佛,身体太吃亏了,假若再念两天,恐怕要害一场病,还是少念两天吧?这是“身见”。又想到“人死如灯灭”,死了就完了,那里有个“中阴身”去生西方?这是“边见”。又想到“只见活人受罪,谁见死人带枷?”作恶的人既无地狱可堕,念佛的人何有西方可生?这是“邪见”。又想到以前所学的外道工夫,确实有点“工夫”,现在念佛,念了好几天啦,也没念出个所以然呀?这是“见取见”。又想到外道不戒杀生,不是一样生天堂吗?佛教何必要戒杀生呢?这是“戒禁取见”。以上五种颠倒知见,总名恶见,都能够障碍念佛的善见,这就是“恶见烦恼魔”来了。烦恼魔来了,如何降伏它呢?这并不太难,我们应当知道,这六个根本烦恼,不过是一个“妄想”而已。“妄想”只是虚妄幻想,并无本体自性。妄想起时,不需要对治它,我只是念我的佛,不要理它,它自然就消灭了。所以说降伏妄想并不太难,难在这句佛号念不纯熟。因此要回想到最初发心来打七时,是何等的勇猛,怎可以让自己懈怠下去?必须打起精神来,再接再砺,勿负初心!
第二、勿靠他人:我们有一种最要不得的习惯,就是“依赖性”。无论甚么事,都要依靠仰赖著他人。在世法上讲:有了依赖性的人,决不能创建事集,自立立人。起初是庸庸碌碌,毫无志气,不能见贤思齐。继之以泄泄杳杳,毫无建树,形成不愤不悱。终之以依依阿阿,惟人是赖,竟致趣于下流!在佛法上讲:有了依赖性的人,决不能弘法利生,自度度人。起初是随随便便,人云亦云,不能确立誓愿。继之以悠悠泛泛,人修亦修,形成无功无行。终之以糊糊涂涂,随人起倒,竟致懈怠堕落!儒书上说:“舜何人耶?予何人耶?有为者亦若是。”佛经上说:“诸佛悉从众生来,彼既丈夫我亦尔。”我们读到这些世间出世间的格言法语,自当有所启发,有所警悟!决定要破除不良的习惯,切勿稍存依赖之心。然而初始发心的人,不懂义理,不会修行自然需要亲近良师善友的。所以每逢启建念佛道场的时候,总要请一位法师来“主七”,每天开示念佛的道理,不但初学的人能得到“依解起行”的利益,即是久学之士也有“一番提起一番新”的好处。至于在善友身上所得的利益,那就更多了;或者对于某一义理,不甚明了;某一问题,有所疑难;现有主七的法师在,不是正好请求开示吗?然而不敢去请问,因为对于法师存有敬畏之心,所以不敢多所陈白。在道友方面,就方便的多了;可以随时请问,随处质疑;不了解的义理,可以得到了解;不解决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这是在解理方面所得的利益。至于在修行方面,当然获益更多,比方说:在此地参加打七,早上两点多钟,即须起床,三点钟就要上早殿了。当居士的不但没有这样起早的习惯,而且因为昨天念了一整天的佛,全身的骨头,都觉著酸疼,实在想著多睡一会。可是其他的道友都起床了,自己也就不好意思再睡,只好勉强起床了。到晚上十点钟,总算把今天的功课交代完了,可是实在觉著疲乏劳累,赶快上床休息吧。忽然看见其他的道友,仍然在佛堂里,打坐的打坐,拜佛的拜佛;自己的道心,也就油然而生,于是也到佛堂里拜佛去了。这都是在善友方面得到的好处。也就是弥陀经中所说:“得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的好处。但是要请诸位注意:这里所说的是“随众用功”,不是说“随众打混”!我们亲近良师善友,求解学行,这是对的。但是阿弥陀佛的名号必须自己念,决不可依靠他人!古德云:“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他人吃饭既不能饱我自己的肚子,则他人念佛亦决不能代我了脱生死,所以说勿靠他人。
第三、专一深入:希望他人念佛代自己了生死,或者不会有这样的愚痴人;可是事实上往往有的,我们的念佛七,已经打了五天了;诸位的功夫,究竟用得如何呢?如已证得“一心不乱”,则了生脱死可操胜券。倘若未能,则必须勇猛精进以求证得。若是他人念佛我也念,他人不念我不念,甚至他人念佛我在打妄想,这就是随众打混了!自己的生死大事,自己不努力去办;等著别人替你办吗?这是别人替不了的事啊!所以念佛一定认真的念!然而如何才是认真呢?即是要把这一句佛号,念得字字分明!同时自己的心中,观想的清楚,耳中也听的明白,这就是认真念的。这第一句佛号念的好,再认真的念第二句第三句以至无数句。句句佛号,都要从最虔诚最恳切的心中念出来,这样才算认真,这样才算用功,这样才有了生死的希望!
有人说:我们虽然用心念佛,但是对治不了妄想;念不了几句佛号,妄想就来了,怎么办呢?
妄想来了就怕不知道;所谓“不怕妄念起,只怕觉照迟!…
《佛七讲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