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七讲话▪P4

  ..续本文上一页是太对不起自己了!明乎此义,才能不放过时光,念一点钟有一点钟的进益,念一日有一日的功夫。我们虽然不是上根人,但只肯用功,一定功不唐捐,终会证得“一心不乱”的。

  诸位的信心,已很坚固;诸位的行门,已很精进。但是在净土法门之中,还有一个最要紧的条件,这就是必须“愿力恳切”!所以今天讲话的题目是:“念佛决定愿往生”。再分三段来讲:

  第一、往生西方全凭愿力: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端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我们在这两句话中,就可以知道,西方得生或不得生,但看有没有信愿。换句话说,只要有信有愿,无论念佛多少,西方一定得生。足见信愿二字,是何等重要了!所以,昨天对诸位讲“念佛切勿起疑念”,就是讲的信字。今天讲“念佛决定愿往生”,就是讲的愿字。如果但有信心,没有愿力,亦是不能往生,所以愿力很重要!

  比方说:你们在自己家里,听见朋友说:灵山寺的大殿是如何的巍峨,讲堂是如何的高广,佛像是如何的庄严,僧众是如何的修行;现在打念佛七,参加的人是如何的众多,每天讲经说法是如何的玄妙。你们听了之后,信是信了,可是你们愿不愿去灵山寺呢?如果愿意去,那“信”才有用处。如果不愿去,就是没有愿力,纵然相信,也是“白信”。有信而无愿,终究去不了,那“信”有何用处呢?所以“信”固然要紧,而“愿”更要紧!

  再举个例说: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儒家的圣人。但是孔子何以会成圣人的呢?这答案在“论语”中,孔子自述其修学成就之阶段,颇为简明。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距”。我们在这一段书中,可以知道,孔子之所以成为儒家圣人,是由于他一生精进修学,方能成就的。但是我们不可忽略了“志于学”这三个字。因为他能立志以求圣人之学,才有以后几十年的修行,方能达到圣人之地位。然而我们何以知道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是志于圣人之学呢?这在孔子的一生所言所行,皆是圣人之作略,固然可以证明;而在“论语”中,另有“言志”一章,尤足以证明。有一天,颜渊和子路,侍立在孔子旁边,孔子说:“盍各言尔志?”子路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说:“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接著请问孔子:“愿闻子之志”?孔子即发表其志向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直以安信抚天下人为己任,非人间圣人而何?在“论语”中,更有两句话可以证明;有一次,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若为救人救世而求学,将来一定做君子;若为升官发财而求学,将来一定做小人。同是一样读书人,而其结果,有云泥之分,可见“立志”最要紧!

  再举一例:我在小学读书的时候,修身教科书中有一课,我到现在还能背出来:“两小儿,同贤愚。及长大,各一途,一为人中杰,一为车前夫”。这两个小孩子,既然天资相同,而又受同等的教育;何以长大成人之后,竟有天壤之别呢?这因为此一小孩立志高大,所以终成人中杰;彼一小孩没有志向,所以竟堕落为车夫了。可见“立志”最要紧。

  世法中所谓“立志”;即是佛法中所谓“发愿”。能否成为一个人中杰,但看是否曾立人中杰之志?能否成为一个世间圣人,但看是否曾立世间圣人之志?同样的道理,我们能否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但看我们是否曾发生西之愿?有愿,决定能生西方;无愿决定不能生西方。这是没有丝毫犹疑之余地的!

  兹再引经证明:佛说阿弥陀经,乃净土三经之一,亦即我们每天必诵的功课。似信愿行为一经之要旨,亦即所谓往生西方的三资粮。蕅益大师即以此三资粮把阿弥陀经的“正宗分”分为三大科:第一、“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经文由“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起,至“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止。我们看这一段“劝信”的经文中,却没有明显地说出一个“信”字,只是把“劝信”的意思,含在文义之内而已。第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经文:“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看这一段“劝愿”的经文中,不但明显地说出两个“愿”字,而且词意恳切,足见佛的本意,在指示我们要注意“发愿”。所以蕅益大师在“科文”上,亦冠以“特劝”二字。第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经文自“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起,至“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止。我们看这一段“劝行”的经文中,佛的结词仍然是劝愿,可见“发愿”的重要性。不但此也,即在“流通分”中,到了经文的结尾处,世尊仍然再三地劝我们发愿。经文说:“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我们再看看这一段经文:凡是能发愿的人,于无上菩提皆能得到不退转。何以能得到“不退转”呢?是因为已发愿的已生彼国,今发愿的今生彼国,当发愿的当生彼国之故。须知只有阿弥陀佛国土,才有“不退转”的利益。在娑婆世界修行,是难得不退转的。然而如何方能生到彼佛国土呢?经文上不是说的很明白吗:已发愿者已生,今发愿者今生,当发愿者当生;但有发愿,无不生者。这“发愿”二字是何等的重要啊!

  总之,往生西方全凭愿力;若无愿力,则西方是生不去的。

  第二、愿不恳切行不真诚:我们既知发愿很要紧,发愿的心一定要恳切,念佛才能念得好。倘若是随随便便发的愿,则念佛的行门也就不会真诚了。愿既不恳切,行又不真诚,所以现在打念佛七,得不到“一心不乱”的功夫;将来临命终时,要想“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恐怕很难了!

  因为净土门中,发愿最重要,所以过去诸大祖师,作了很多发愿文。在念佛七中用的发愿文,和平常用的不一样;在“大回向”时,跪念:“弟子众等,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识,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哀怜摄授。弟子众等,不识佛身,相好光明。愿佛示现,令我得见。及见观音势至,诸菩萨众,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见阿弥陀佛”。起立,绕念弥陀、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各圣号后,再跪念:“愿我临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观音甘露洒吾头,势至金台安我足。一刹那中离五浊,屈伸臂顷到莲池;莲花开后见慈尊,亲听法音可了了。闻已即悟无生忍,不违安养入娑婆;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我愿如斯佛自知,毕竟当来得成就”。在“佛七仪”文中,有几句注语,说是:“此文古今大有灵验!或有于正发愿时,见诸瑞相。或于睡梦之中,得见阿弥陀佛,放大光明;感应事繁,不能具述。惟励意行之者,方信不虚矣”!我们于正发愿时,何以未得见诸瑞相?乃至于连梦之中,亦未得见阿弥陀佛放大光明呢?这就是因为在发愿之时,未能恳切地“观想弥陀,恩德无量,酸心痛骨,自悲障重”之故。当我们念发愿文时,只是口里念念,心中毫不恳切。像小孩子背书一样,不知书里的意义。不能“随文作观”,发愿文成为“具文”,如何能起作用?如何能生力量?既不能“励意行之”,所以也就得不到感应了。

  以愿引行,以行填愿;“愿”有引导之力,有恳切之愿,方能引出真诚之行。我们发愿既是随随便便,我们念佛自然也就悠悠泛泛了。如何能念得成功呢?!

  第三、有行无愿终不往生:前面是说,没有恳切之愿,一定不会有真诚之行。这里是说,纵令有真诚之行,没有愿力,一定不能往生。

  有人说:“能往生不能往生我不管,我只管念我的阿弥陀佛好了”。如果是这样,决定不能往生!前面说过,“愿”是具有引导之力的;不但现在能引导真诚之行门,而且将来能引导至于西方。今既无引导之愿力,虽有实行,终无法出三界至极乐。果真是只知念佛不知发愿,则这个人对于净土法门亦没有信心。“信愿”是“慧行”,“念佛”是“行行”。“慧行”等于眼目,“行行”等于腿足。必须足目相资,方能生西。今有行无愿,等于有足无目,太危险了!

  有人说:“阿弥陀佛乃万德洪名,我只多多念佛,自有无量功德。即使不能生西,仍有我的功德在,有什么危险”?念佛有功德是不错的,但你既不知发愿生西,即是没有智慧;有行无慧,把念佛的功德都变成来生的痴福了!第二生在享受痴福之时,必然依福造业,第三生一定堕落三涂,非危险而何?

  诸上善人!我们的念佛七已经过了四天了,各位皆应省察一下自己的功夫;如果这一句佛号尚未念得纯熟,即应恳切发愿以引导之。

  话说多了“打闲岔”,各各恳切发愿,好好念佛吧!

  五、念佛必须认真念

  诸上善人:昨天讲的“发愿”的道理,一定要特别记忆在心中,不可忽略;因为发愿是一步最要紧的功夫!设若我们只知念佛,不知发愿,是则有行无愿,终不能生到西方去的。蕅益大师说:“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大师又说:“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当然不是说,有愿无行亦得往生。假若有愿无行,则成“空愿”,如何可以往生?这里只是强调发愿之重要而已,并…

《佛七讲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