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七講話▪P4

  ..續本文上一頁是太對不起自己了!明乎此義,才能不放過時光,念一點鍾有一點鍾的進益,念一日有一日的功夫。我們雖然不是上根人,但只肯用功,一定功不唐捐,終會證得“一心不亂”的。

  諸位的信心,已很堅固;諸位的行門,已很精進。但是在淨土法門之中,還有一個最要緊的條件,這就是必須“願力懇切”!所以今天講話的題目是:“念佛決定願往生”。再分叁段來講:

  第一、往生西方全憑願力: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端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我們在這兩句話中,就可以知道,西方得生或不得生,但看有沒有信願。換句話說,只要有信有願,無論念佛多少,西方一定得生。足見信願二字,是何等重要了!所以,昨天對諸位講“念佛切勿起疑念”,就是講的信字。今天講“念佛決定願往生”,就是講的願字。如果但有信心,沒有願力,亦是不能往生,所以願力很重要!

  比方說:你們在自己家裏,聽見朋友說:靈山寺的大殿是如何的巍峨,講堂是如何的高廣,佛像是如何的莊嚴,僧衆是如何的修行;現在打念佛七,參加的人是如何的衆多,每天講經說法是如何的玄妙。你們聽了之後,信是信了,可是你們願不願去靈山寺呢?如果願意去,那“信”才有用處。如果不願去,就是沒有願力,縱然相信,也是“白信”。有信而無願,終究去不了,那“信”有何用處呢?所以“信”固然要緊,而“願”更要緊!

  再舉個例說: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儒家的聖人。但是孔子何以會成聖人的呢?這答案在“論語”中,孔子自述其修學成就之階段,頗爲簡明。他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叁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距”。我們在這一段書中,可以知道,孔子之所以成爲儒家聖人,是由于他一生精進修學,方能成就的。但是我們不可忽略了“志于學”這叁個字。因爲他能立志以求聖人之學,才有以後幾十年的修行,方能達到聖人之地位。然而我們何以知道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學”,是志于聖人之學呢?這在孔子的一生所言所行,皆是聖人之作略,固然可以證明;而在“論語”中,另有“言志”一章,尤足以證明。有一天,顔淵和子路,侍立在孔子旁邊,孔子說:“盍各言爾志?”子路說:“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顔淵說:“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接著請問孔子:“願聞子之志”?孔子即發表其志向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直以安信撫天下人爲己任,非人間聖人而何?在“論語”中,更有兩句話可以證明;有一次,孔子對子夏說:“汝爲君子儒,無爲小人儒”!若爲救人救世而求學,將來一定做君子;若爲升官發財而求學,將來一定做小人。同是一樣讀書人,而其結果,有雲泥之分,可見“立志”最要緊!

  再舉一例:我在小學讀書的時候,修身教科書中有一課,我到現在還能背出來:“兩小兒,同賢愚。及長大,各一途,一爲人中傑,一爲車前夫”。這兩個小孩子,既然天資相同,而又受同等的教育;何以長大成人之後,竟有天壤之別呢?這因爲此一小孩立志高大,所以終成人中傑;彼一小孩沒有志向,所以竟墮落爲車夫了。可見“立志”最要緊。

  世法中所謂“立志”;即是佛法中所謂“發願”。能否成爲一個人中傑,但看是否曾立人中傑之志?能否成爲一個世間聖人,但看是否曾立世間聖人之志?同樣的道理,我們能否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但看我們是否曾發生西之願?有願,決定能生西方;無願決定不能生西方。這是沒有絲毫猶疑之余地的!

  茲再引經證明:佛說阿彌陀經,乃淨土叁經之一,亦即我們每天必誦的功課。似信願行爲一經之要旨,亦即所謂往生西方的叁資糧。蕅益大師即以此叁資糧把阿彌陀經的“正宗分”分爲叁大科:第一、“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經文由“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爲極樂?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起,至“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衆,亦複如是。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止。我們看這一段“勸信”的經文中,卻沒有明顯地說出一個“信”字,只是把“勸信”的意思,含在文義之內而已。第二、“特勸衆生應求往生以發願”;經文:“又舍利弗!極樂國土,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舍利弗!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看這一段“勸願”的經文中,不但明顯地說出兩個“願”字,而且詞意懇切,足見佛的本意,在指示我們要注意“發願”。所以蕅益大師在“科文”上,亦冠以“特勸”二字。第叁、“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經文自“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起,至“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止。我們看這一段“勸行”的經文中,佛的結詞仍然是勸願,可見“發願”的重要性。不但此也,即在“流通分”中,到了經文的結尾處,世尊仍然再叁地勸我們發願。經文說:“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我們再看看這一段經文:凡是能發願的人,于無上菩提皆能得到不退轉。何以能得到“不退轉”呢?是因爲已發願的已生彼國,今發願的今生彼國,當發願的當生彼國之故。須知只有阿彌陀佛國土,才有“不退轉”的利益。在娑婆世界修行,是難得不退轉的。然而如何方能生到彼佛國土呢?經文上不是說的很明白嗎:已發願者已生,今發願者今生,當發願者當生;但有發願,無不生者。這“發願”二字是何等的重要啊!

  總之,往生西方全憑願力;若無願力,則西方是生不去的。

  第二、願不懇切行不真誠:我們既知發願很要緊,發願的心一定要懇切,念佛才能念得好。倘若是隨隨便便發的願,則念佛的行門也就不會真誠了。願既不懇切,行又不真誠,所以現在打念佛七,得不到“一心不亂”的功夫;將來臨命終時,要想“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恐怕很難了!

  因爲淨土門中,發願最重要,所以過去諸大祖師,作了很多發願文。在念佛七中用的發願文,和平常用的不一樣;在“大回向”時,跪念:“弟子衆等,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識,得聞彌陀名號,本願功德。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舍,哀憐攝授。弟子衆等,不識佛身,相好光明。願佛示現,令我得見。及見觀音勢至,諸菩薩衆,彼世界中,清淨莊嚴,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見阿彌陀佛”。起立,繞念彌陀、觀音、勢至、清淨大海衆、各聖號後,再跪念:“願我臨終無障礙,阿彌陀佛遠相迎;觀音甘露灑吾頭,勢至金臺安我足。一刹那中離五濁,屈伸臂頃到蓮池;蓮花開後見慈尊,親聽法音可了了。聞已即悟無生忍,不違安養入娑婆;善知方便度衆生,巧把塵勞爲佛事。我願如斯佛自知,畢竟當來得成就”。在“佛七儀”文中,有幾句注語,說是:“此文古今大有靈驗!或有于正發願時,見諸瑞相。或于睡夢之中,得見阿彌陀佛,放大光明;感應事繁,不能具述。惟勵意行之者,方信不虛矣”!我們于正發願時,何以未得見諸瑞相?乃至于連夢之中,亦未得見阿彌陀佛放大光明呢?這就是因爲在發願之時,未能懇切地“觀想彌陀,恩德無量,酸心痛骨,自悲障重”之故。當我們念發願文時,只是口裏念念,心中毫不懇切。像小孩子背書一樣,不知書裏的意義。不能“隨文作觀”,發願文成爲“具文”,如何能起作用?如何能生力量?既不能“勵意行之”,所以也就得不到感應了。

  以願引行,以行填願;“願”有引導之力,有懇切之願,方能引出真誠之行。我們發願既是隨隨便便,我們念佛自然也就悠悠泛泛了。如何能念得成功呢?!

  第叁、有行無願終不往生:前面是說,沒有懇切之願,一定不會有真誠之行。這裏是說,縱令有真誠之行,沒有願力,一定不能往生。

  有人說:“能往生不能往生我不管,我只管念我的阿彌陀佛好了”。如果是這樣,決定不能往生!前面說過,“願”是具有引導之力的;不但現在能引導真誠之行門,而且將來能引導至于西方。今既無引導之願力,雖有實行,終無法出叁界至極樂。果真是只知念佛不知發願,則這個人對于淨土法門亦沒有信心。“信願”是“慧行”,“念佛”是“行行”。“慧行”等于眼目,“行行”等于腿足。必須足目相資,方能生西。今有行無願,等于有足無目,太危險了!

  有人說:“阿彌陀佛乃萬德洪名,我只多多念佛,自有無量功德。即使不能生西,仍有我的功德在,有什麼危險”?念佛有功德是不錯的,但你既不知發願生西,即是沒有智慧;有行無慧,把念佛的功德都變成來生的癡福了!第二生在享受癡福之時,必然依福造業,第叁生一定墮落叁塗,非危險而何?

  諸上善人!我們的念佛七已經過了四天了,各位皆應省察一下自己的功夫;如果這一句佛號尚未念得純熟,即應懇切發願以引導之。

  話說多了“打閑岔”,各各懇切發願,好好念佛吧!

  五、念佛必須認真念

  諸上善人:昨天講的“發願”的道理,一定要特別記憶在心中,不可忽略;因爲發願是一步最要緊的功夫!設若我們只知念佛,不知發願,是則有行無願,終不能生到西方去的。蕅益大師說:“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大師又說:“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當然不是說,有願無行亦得往生。假若有願無行,則成“空願”,如何可以往生?這裏只是強調發願之重要而已,並…

《佛七講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