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七講話
道源法師講述
許寬成居士記
道源上人佛堂講話敘
臺中靈山寺向由德真德欽二師主持,修行精進。民國叁十八年己醜,李雪廬老居士自魯來臺,得其領導,說法講經,念佛作七,弘揚淨土。庚寅起,每歲春冬,且必作佛七二次,與會者鹹歡喜踴躍。四十六年淨宗講堂落成後,益形跄濟。四十七年戊戌仲春,延請基隆八堵正道山海會寺道源上人爲主七師,念佛之余,每晚開示,系統厘秩,組織謹嚴,本末先後,一以貫之。其標題:第一曰、念佛須知了生死;第二日、念佛當發菩提心;第叁日、念佛切勿起疑念;第四日、念佛決定願往生;第五日、念佛必須認真念;第六日、念佛結期應求證;第七日、念佛平時須相續。一爲自利,二爲利他,叁爲信,四爲願,五爲行,六爲加行,七爲常行。以發菩提心爲第一要義,以信願行爲實踐功夫。而于正行、加行、常行,尤苦口婆心,切切實實,特別提示。語似平淡,而義極高深;深入顯出,聞者心豁。雪師當時爲偈頌雲:“此事專爲求一心,不高深處最高深;果能念念了生死,滿眼皆成七寶林。”蓋有以也!
上人俗姓王,世居河南商水周家口,民國八年弱冠出家,十二年受具足戒,十六年至抗戰期間,親近慈舟大師,爲入室弟子。大師平生,弘華嚴教,持比丘戒,修淨土行。上人師承無間,得其神髓。又上人鑒于世之弘法者,每執空謗有,執有謗空,發願冀轉即空即有,即有即空之中道*輪,因號中輪沙門。其志事之峻偉,足資贊歎矣。
臺灣省立農學院教授許寬成師兄,曾將上人當日開示語,本本原原,記錄成帙。上人加以潤色,題曰“佛堂講話”,分期發表于中國佛教月刊,讀者珍若玙璠。茲者醵金印爲專冊,以廣流布。竊望同道之士,共發菩提真心,矢信不疑,矢願不盡,矢行不息;念玆在茲,擇玆在茲。七寶園林,當前即是;蓮邦消息,何待他求。承屬弁言,辄述敘梗概,聊與上人結此勝緣耳。
中華民國四十八年六月,菩薩戒弟子周邦道,于臺灣省立農學院
一、念佛須知了生死
今天得和諸上善人聚會一處,誠屬殊勝因緣。臺中佛法興隆,“打七”乃是常事;道源來此參加“打七”卻是第一次。貴寺德真住持,過去因感覺念佛人多,佛殿太狹,同德欽監院,發起建築講堂;又承諸位檀越協助,巍峨莊嚴的講堂,得以大功告成,真是功德無量!道源能夠和諸上善人在這臺灣佛教最大的講堂中打七用功,感覺非常榮幸!
打佛七,只須一心念佛,不須講話,所謂“行起解絕”。若是在念佛堂中講話,那是“打閑岔”。既是打閑岔,爲什麼還要講話呢?因爲我們衆生和諸佛不同,“衆生以差別爲性”,其根機不是一樣的。在座諸位出家師傅,及各位老居士,不但自己會用功,而且能夠領導別人用功,自然不須要講話。但有一般人,須要聽講以後,才能提起精神,精進辦道,那就必須講講說說,以作助道之緣了。尤其是道場中,有初發心的人,他們對于打七的意義,尚不甚明白,是則更須要講話了。
打七的目的在甚麼地方?在“了生死”!若對此目的不明,則念佛就沒有甚麼意思了。普通人到寺裏來念佛,爲的是向佛禱告,希望能夠消災免難。求消災免難固然是好,但這不是佛的本意。還有一種人,因爲現生常常遇到不如意的事;到這裏念佛,求佛保佑,希望來世能夠事事如意。求來世如意固然也好,但仍非佛的本意。另有一種人,覺得人生沒有意思,即使大富大貴也沒有多大快樂;希望以念佛的功德,能夠升天。來生得能升天,這固然也是好,但亦非佛的本意。
佛的本意在那裏?在令衆生“了生死”!爲什麼要了生死?因爲生死輪回是大苦!
今天所講的話,可分成叁段:
第一、學佛應先知苦:倘若不知苦,則學佛亦學不好。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修行成佛,說法度生,首先度五個人,即是憍陳如等五比丘。所說之法,就是“四谛法”。四谛法之第一就是“苦谛”,可見“知苦”是何等重要了!“谛”就是真實之理,一切衆生,皆在受苦,這是真實不虛的。但衆生迷而不覺,總以爲有快樂可得。不知不但地上的衆生是苦,天上的衆生亦還是苦,所以謂之“苦谛”。苦必有因,“集”就是因。“集”是聚集起來的意思,前生所造的種種業,聚集起來,招感今生的苦果,今生的苦果,決定是前生的“集因”招感來的,所以謂之“集谛”。佛說我自己沒有苦,我的苦已“滅”了。“滅”就是寂滅,也就是涅槃,涅槃就是佛果。證得寂滅的佛果,真實滅除一切苦惱,所以謂之“滅谛”。佛果由何而來?由“道谛”而來。若能修“道”,一定證“滅”,所以謂之“道谛”。現在明白了佛說的四谛法。我們要“證滅”,就必須“修道”。修道爲的“斷集”,斷集必先“知苦”。所以第一段先講“學佛應先知苦”。
第二、次觀人生之苦:人生有八種苦,第一是“生苦”:人生出胎,“呱呱墮地”,即是證明“生苦”。設若生而不苦,小孩子落地,應當不呱呱的哭了。第二是“老苦”:老苦的證明很多,在這念佛堂裏面,多半是老年人,老年人的“六根”都“暗鈍”了。例如:念彌陀經,老年人大都不能背誦,記憶力很差,趕不上青年人,這是“意根暗鈍”了。又如我們要學“爐香贊”,爲甚麼總唱不好,不如青年人學得快呢?因爲是“舌根暗鈍”了。我們“繞佛”時,感覺腳酸,“打坐”時,兩腳都盤不起來,勉強盤起來,疼的要命,這是“身根暗鈍”了。總之,老年人的鼻根眼根耳根,都不如青年人,這就是“老苦”。第叁是“病苦”:在現時代,醫藥的價錢很貴,生病本來是苦,而因醫藥價貴,負擔不起醫藥費,真是苦上加苦!我們若能留心觀察,就知道有了病是多麼痛苦了。第四是“死苦”:一聽到“死”,誰都不高興,爲什麼,不願意聽這個字呢?因爲“死苦”太苦了啊!
前面所講的生老病死苦,無論富貴貧賤都免不了。還有四種苦,有的人受的多,有的人受的少。第五“愛別離苦”:有了六親眷屬,就有恩有愛,倘若最愛的人別離了,這是多麼痛苦的事啊!我們大陸的人來到臺灣,大多數家眷都不能團圓,有的家眷已經死了,那是“死別”!有的家眷留在大陸不能見面,那是“生離”!不但大陸的人有此愛別離苦,就是臺灣同胞亦有此苦;你想,有的是丈夫死了,有的是太太死了,有的是父母別世了,有的是兒女夭亡了,這種愛別離苦,誰能免得了呢?第六“怨憎會苦”:你的怨家對頭討厭憎恨的人,偏偏要聚會在一處,想離都離不開;你在臺北,他在臺北與你相會;你到臺南,他到臺南與你相會。這種怨憎會苦,才令人難得忍受呢!第七“求不得苦”:我們所求的事情很多,大都不得滿願,這就是求不得苦。例如:我們的念佛會,爲甚麼白天人少,晚上人多呢?因爲居土們白天都要去做事,想來念佛不得來,只得晚上稍有空閑,方能參加,欲求在這佛七之內,好好地用七天功而不可得,亦是一種求不得苦。第八“五陰熾盛苦”:“五陰”是色、受、想、行、識。“色陰”是身,“受想行識”四陰是心,簡單講一句,這是身心之苦。我對于此苦,另有一種很淺顯的解釋,叫做“健康苦”。世上的人,大多不知道有苦,若對他說“生苦”,他說生時我不知道。若對他說“老苦”,他說我現在還沒老。若對他說“病苦”,他說我從來沒有害過病。若對他說“死苦”,他說死還未到。若對他說“愛別離苦”,他說我的家眷團聚沒有別離。若對他說“怨憎會苦”,他說我沒有怨恨憎惡的人。若對他說“求不得苦”,他說我凡事都很如意。如此說來,這種人就沒有苦了嗎?有的,有的是“五陰熾盛苦”。我們試看,現在社會上的凶殺案、搶盜案、奸淫案,真是太多了!爲什麼有這種案件發生呢?因爲有一般人的身心太健康了。他們受了心理上的支配,生理上的沖動,坐臥不安,無事生非,所以才造出許多殺盜淫的罪業來。他們的身心不能安甯,好像給火燒著似的,故曰:“五陰熾盛苦”。連前面所講的七種苦,合起來叫做人生八苦。這八種苦,只是苦的大綱,每種苦中,都含有無量無邊的苦。我們學佛的人,須觀察自己,觀察他人,是不是有上面所講的八種痛苦?如能觀察到人生確實是“苦”,那就與佛道相近了。
第叁、再觀輪回之苦:我們既觀察了知人生之苦,那就應當進一步觀察輪回之苦。因爲人生只不過數十年的光陰,雖然受苦,而爲時甚暫;假若像世人所說的“人死如燈滅”,並沒有什麼來生來世,那這苦不算大苦。如世尊所說輪回之苦,方是大苦哩!叁界以內,有叁善道,有叁惡道。今生若造惡業,來生就墮叁惡道。今生若造善業,來生就轉叁善遺。頭出頭沒,永不停止,這就是所謂“六道輪回”。
有智慧的人就要觀察:人生之苦,乃是短暫的小苦,而這死此生彼,生生死死,永無了時的輪回之苦,真是大苦!欲脫此苦,須“了生死”。能發起“了生死”的心,是則可謂入于佛道了。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可“了生死”。其中有“念佛法門”爲最容易;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即可超出六道輪回,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了生死之苦,常得究竟之樂。若能真發“了生死”的心而念佛,方與佛之本意相應。
本來念佛用功時,不須要講話;因有初發心的人,故不得不講,然而講話總是“打閑岔”,大家還是好好念佛吧!
二、念佛當發菩提心
諸上善人:昨天講的是“念佛須知了生死”;今天要講的是“念佛當發菩提心”。
若以念彿法門祈求人天福報,這固然與佛的本懷不相應。但若專爲自己了生死而念佛,亦只能與佛的本懷少分相應。佛的本懷究竟如何呢?昨天講過“爲令衆生了生死”就是佛的本懷。我們應當注意:所謂爲令“衆生”了生死者,並不是令你舍棄衆生單爲自己了生死呀!
佛法分大乘小乘:小乘佛法只爲自己了生死,大乘佛法是要普度衆生的。念佛法門是大乘佛法;不但要自己了生死,亦要使一切衆…
《佛七講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