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演培法师)▪P11

  ..续本文上一页。因为「是观世音菩萨」在这世间,常常的「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果真能一心一意的「称」念其「名者」,「于此」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怨贼,当得解脱」,不会伤害到自己的一丝一毫。「众商人闻」说,念观世音菩萨有这样的好处,于是「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因为「称其名故」,当下「即得解脱」怨贼之难,自由自在的通过这条险路!

  

  对付盗贼的办法,不是与他决斗,而是以德感化,决斗不特不能使他回头,只有增加他为盗的勇气;德化才会真正使他回头,不再干那打家劫舍的勾当。过去我国有位恒顺和尚,曾经遇到一盗贼,贼见到他,第一句就说:『把钱拿出来』!恒顺和尚动也不动的仍坐在那里。盗贼很气的抽出刀来向他面前一横说:『拿不拿』?恒顺和尚一句不说的,将自己所有的钱包好送给盗贼。盗贼得到钱,马上就向外跑,恒顺和尚这时开口喊道:『慢走』!这两个字,好象有雷霆之力似的,盗贼听了竟被震慑住,真的不敢走了!于是恒顺和尚对他说:『世间上的人,不论做什么,都应讲道理,我所给你的钱,都是供佛用的,现在你拿去了,理应向佛说声谢谢』!盗贼最初以为有什么重大事故,现在听说只要向佛谢谢,也就很爽快的向佛说声谢谢!立刻就拔脚跑走了!

  

  事情过去,本就算了。可是,盗贼后来又在别处偷了东西,而为政府所捕。在讯问时,治安机关问道:『你为什么偷别人的东西?上次恒顺和尚的钱,似亦被你强行要去,你为什么这样贼性不改』?该盗说:『我没有强要和尚的钱,不信,你去问那和尚』!于是警察就带着盗贼去问恒顺和尚。恒顺和尚很慈悲的答道:『他没有强行向我要钱,是我愿意送给他的,这从什么地方可得证明?因他在临走时,曾经向佛道谢,所以证明不是他硬要的』!

  

  警察一听,知是和尚慈悲,不要办他的罪,但他在别处犯案很多,不能因和尚慈悲,就不再办他罪,仍然要他尝尝铁窗风味!临走时,恒顺和尚捉住贼手说:『上次你来我这儿,我很虔诚的,将我所有的钱给你,以为可感动你,使你从此不再盗窃,那知我的道德不够,不能感动你,使你犯了国法,要受国法制裁,我除了惭愧外,还有什么话说』!该贼被关到牢狱后,每想起恒顺和尚对他说的话,内心就有说不出的难过!于是痛下决心,发誓从今以后,再也不做窃盗。而且出狱以后,第一个要见的,就是恒顺和尚。并向和尚表示,今后决不再做这样的事,请求和尚证明,容许他的忏悔,于是成为一个好人!

  

  还有我的故乡扬州地方,也有这样一个类似故事:谓有一个信佛的居士,家人共有十七人,当盗贼在他家乡闹得不可开交时,他们想想没有其他方法,可以逃避这场灾难,于是只有信任观音,全家称念观音菩萨的圣号。有一天晚上,该居士做了一个梦,梦到观音对他说:『你们全家这样诚恳的持念圣号,的确是很难得的,不过,其余的十六人,固然因此可以免劫,但你自己却不能逃避这次灾难,因为定业是难逃的。明天来你家的盗贼,其中有位王麻子,在前世曾被你杀过十六刀,现在由于因缘会合,你必要为王麻子杀十六刀,但以你的真诚,可能免此一难』!

  

  到了第二天,居士要自己家人,躲到厢房里去,自己则准备一桌丰富的饭菜,以便招待王麻子。王麻子果于这天来到他家中,居士就问:你是不是王麻子?假定是的,我前生欠你十六刀,今生应该还你的债,不过我希望你先吃了这餐饭,然后再杀我十六刀,以结束我们之间的怨债!王麻子听了感到很奇怪,同时问道:『你怎么知道我叫这个名字』?居士回答说:『我是信观音菩萨的人,菩萨在梦中告诉我,所以知道我与你过去的关系』。『既然因果报应,这样丝毫不爽,过去你杀了我十六刀,现在我又杀你十六刀,这样杀来杀去的,我们的怨债何时得了?与其如此,不如现在结束怨债算了』。王麻子这样说了,就拿刀背在居士身上砍了十六次,作为宿世十六刀的酬偿。居士既免除了这次劫难,他们之间的怨仇也就了结。所以念观世音菩萨,的确是有好处的。如原来是怨家的,一变而为很好的朋友;如原来是做盗贼的,一变而成一个很好的人,当知这都是观音菩萨不可思议的感应!

  

  己二 总结神力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佛陀说到这里,再将能脱四难,来一总结。佛叫声「无尽意」而对他说:「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的「威神之力」,「巍巍」然有「如是」的伟大,怎不诚恳的常念观世音菩萨呢?巍巍,是高大貌,乃是形容菩萨的愿力、悲智等的广大无边,能度脱众生的无边灾难与苦厄。

  

  戊二 能离三毒

  

  己一 正明离毒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以上所讲的七难,虽可讲为内在的烦恼,但从表面上看,毕竟是属于外境的。现在所讲的三毒,才是真正属于内心的,亦即众生心中的主要烦恼。众生所有的烦恼,从数目字上去说,可谓无量无边,如尘若沙之多。而且烦恼的形状,亦极深细不易了知。不过从粗浅而易了解来说,要不外于三毒烦恼,且这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因无量无边的烦恼,都是由此而产生的。修学佛法的人,如能远离三毒,其他烦恼也就随之解除。由此可以想见,欲想断除烦恼,主要是离三毒的根本烦恼。所以本品特别提出三毒来说,并且明确告诉我们,如何始能真正远离三毒。

  

  三毒:就是贪、瞋、痴的三种烦恼。此三烦恼为什么都称为毒?因这三者在身心活动中,常常毒害修行的人,使行人不能如法的进修。如人为毒蛇或毒龙所噬,则将有生命死亡的危险,不能再继续的生存下去;三毒亦复是这样的。它能毒害众生的法身慧命,使法身不得增长,慧命无法开展,因此说名为毒。自毒毒他,的确是深可厌患。涅槃经师子吼品说:『毒中之毒,不过三毒』。所以世间的毒素,是不值得我人可怕的。毒中之毒的三毒,才是真正令人可畏的。所以修学佛法的人,主要是要断除三毒。请看观音经说:『净于三毒根,成佛道无疑』。佛法行者,果将三毒根子铲除,不但证声闻缘觉果以及做菩萨不成问题,就是完成最高佛果亦没有疑问。是以断除三毒烦恼,乃为我人唯一课题。三毒如树根,根拔去了,枝叶自然干枯,因其根本功能已经失去。所以修行断烦恼,要从根本下手。正因如此,本经只讲重要的根本烦恼。

  

  三毒烦恼的名称,经中有时以贪、瞋、痴的单数来说,有时以贪欲、瞋恚、愚痴的复数来说,本经亦是以复数说的。关于复数的解释,古德曾这样的分别:『自爱为欲,爱他为淫』:人以及一切众生,没有不爱自己的。爱着自己的生命自体,欲求自己的生命生存,是名为欲。在这现实世间,男女之间的相爱,彼此的恩爱淫行,是名为淫。『自忿为恚,忿他为瞋』:如人自己发自己的脾气,自己忽然骂起自己来,是名为恚。如人发别人的脾气,总以为别人是不对的,对于他人的讨厌憎恶,是名为瞋。『自惑为愚,惑他为痴』:自己迷自己,明明不是这样的,而自以为是这样,是名为愚。用不正当的方法迷惑他人,使他人如堕迷宫之中,是名为痴。虽可从自他两方,解说三毒的复数,而实是众生内在的根本烦恼。

  

  对治三毒烦恼,各有不同法门:如多贪众生修不净观,多瞋众生修慈悲观,多痴众生修因缘观。不论大乘小乘,都是这样的。可是,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虽是对治三毒的最上法门,但在一般众生是不易修的。修得不如法,不特不能断惑,反而增长烦恼。佛陀大慈大悲,特开方便法门,说贪欲、瞋恚、愚痴重的众生,如不能修不净观等,只要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亦可远离三毒的。

  

  在此,或有人发生这样的怀疑:依于正常的说法,断烦恼须要智慧,没有智慧是不能断烦恼的。既然如此,为什么现说称菩萨名,就能离贪瞋痴?于此应注意者,是经中的『常念』二字。常念就是正念,依此可以体达烦恼的性自本空,安住烦恼际中,就是住实际中。实际理体,无能无所,念性清净。像这样的正念,不是智慧是什么?离开了这个,又从那儿去求智慧?这个智慧不离烦恼,还有什么能离烦恼?设若别用智慧来断烦恼,那就有能断的智慧与所断的烦恼之对立。这么一来,不特烦恼不能断除,智慧亦将成为烦恼,那里还可名为断惑的智慧?是以应知正念当下就是智慧,所以若能常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就可以正念除去三毒。这是佛为众生所特别开示的易行道。

  

  在这世间,「若有」一类「众生」,淫欲心非常重,特别「多于淫欲」。虽说这是众生所爱好的,但它所产生的后患是无穷的。是以世间的贤圣或出世的大圣,对这都特别重视,而从多方面告诚我人,使我人对此多所警惕!如魏文帝的遏欲文说:『首恶莫如色欲,易犯多是邪淫』。又如世间所常说的『万恶淫为首』,更可看出它的过失。佛经对于色欲的呵斥,更是不遗余力。如说色欲的害人,甚于猛兽横流,可以想见它的罪恶深重!

  

  淫欲,是男女双方的事,不是单方面的事。所以对于色欲的呵斥,应对男女同样的斥责,但古代印度是重男轻女的,加以佛陀说法的对象,以男性为主体,于是经中说到淫欲的罪恶,大都归罪于女众。如诃欲经说:『女色者,世间枷锁,凡夫恋着,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间重患,凡夫因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间衰祸,凡夫遭之,无厄不至。行者既得离之,若复顾念,是从地狱出,还复思入』。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出女色的祸患之大。但若站在另一立场来说,将女色换为男色,男色的祸患之大,还不是一样吗?所以这不能归咎于女的一方。

  

  经论当中,又常这样说道:在一切衰中,女衰是最大的;在一切病中,女病是最重的;在一切系…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演培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