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演培法师)▪P22

  ..续本文上一页日就要临到自己,当然不免会生起怖畏,可是怖畏又有什么用?只好诚恳的默诵观音普门品,将自己的生命交给观音菩萨。到了天快亮时,忽有一只大虎跑来,守卫木栅的羌人,看到老虎来了,就各自逃跑了,老虎不但不走,且将木栅咬出一个洞。达开这时心里想:虽逃脱了羌人的杀害,但必不能逃出虎口,因而,一方面害怕不已,一方面诚念观音,等到栅被老虎咬穿了时,虎不但不吃达开,且立刻的离栅而去。到这时候,达开知是观音驱来相救的,于是得脱羌人之难!当知这就是菩萨的能施无畏!又如有一人独自上山采药,忽遇猛虎迎面扑来,不用说,此人这时心中,是感到相当怖畏的,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忽有一老婆婆出来大吼一声,其凶猛可畏的老虎竟然回头而去。采药者于惊魂甫定之余,再去细看一看时,老婆婆已渺不可见。当知这位老婆婆,就是观音菩萨的示现,为救众生急难而来施予无畏的!

  

  在这世间,怖畏急难,是很多的,但最大的怖畏与最大的急难,无过于生死,因为一切怖畏,皆由生死而来,假定没有轮转生死的生命体,那里会有各种怖畏急难现前?所以生死是最大的怖畏!众生果真感到生死可畏,想要跳出生死轮回,观音菩萨就会适应我们的要求,随你所需要的怎样身形,立即以怎样的身形,现在你的面前,为你说离生死之法,使你不再感到生死可畏,施予修行了生死的方法,才是真正施无畏者。佛法通常说有财施、法施、无畏施的三种,一般以为财施很重要,殊不知法施及无畏施更为重要!观音以无畏施于众生,所以称为施无畏者。

  

  己二 能感供养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此明能感供养。释尊劝大众应一心供养观音,无尽意是位大菩萨,深知供养的重要,所以在听佛劝供后,「无尽意菩萨」立刻禀「白佛言:世尊」!你老人家要我们一心供养观音,「我」们现「今当」遵慈命,来「供养观世音菩萨」。说后,「即」刻「解」下挂在「颈」上的「众宝珠璎珞」,而这宝珠璎珞的「价值」,大约值「百千两金」,即值十万两黄金,以示其异常贵重,现在把这贵重的璎珞,供养观世音菩萨,而「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仁者,是菩萨与菩萨间的互相称呼,即具有仁慈的人,或具有仁德的人。无尽意虽这样的诚心供养,但当「时观世音菩萨」,却「不肯」接「受」他的供养。从文字上看,这段文的意思,是很浅显的,但文中所含的义理,却是很深的,不可等闲过去!

  

  璎珞,在印度是一种装饰品,挂在颈上的饰物叫璎,缠在身上的饰物叫珞。璎珞的贵贱,要看各人的身分地位及经济环境以分别的。如现在的人,喜以鲜花结成花串,挂在颈上以为装饰,或以珠子穿成一串,挂在颈上以为装饰,均可名为璎珞。现在无尽意所供养的璎珞,是以众宝珠所串成的,单说宝珠,是指摩尼宝珠而言,现说众宝珠,是指一切珍珠宝贝,亦即上文说的七宝。正因璎珞是众宝珠所串成的,所以特别贵重,价值百千两金。

  

  在这段文中,有句特别值得注意的话,就是『受此法施珍宝璎珞』。因为无尽意所供养的宝珠璎珞,明明是财物,应该说为财施才对,为什么说为受此法施?财施是有形的物质,法施是无形的真理,二者是绝对不同的。现在我们要问:无尽意从颈项上解下来的宝珠璎珞,究竟是财物?抑或是什么?佛经所说璎珞,常是代表功德,所以宝珠璎珞在此,就是代表种种功德。

  

  无尽意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已经积集了无边的法宝功德,庄严自己所证得的清净法身,所以这里说的颈项,是代表所证的真如法身,而此真如法身,是用种种清净功德所庄严的。现在从颈项上解下宝珠璎珞,是即表示菩萨虽证法身,而不安住于法身,从法身中示现化身,来到世间度化众生,现在以此无尽功德,一心供养观音菩萨,所以名为法施而不名为财施。

  

  无尽意听佛介绍观音菩萨成就种种功德,而自己本身亦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可说二大菩萨已得心心相印。佛要无尽意一心供养,想到观音已成就种种功德,根本不须要财物供养,所以就以自己所积聚的功德,本于一念恭敬,诚心诚意的去供养,这才是最上供养,才是真正供养。

  

  或作这样的解说亦可,就是所供养的虽属财物,但当正在供养之时,决不在这上面着相,了达所谓三轮体空,根本没有实在能施的人,没有实在接受布施的人,亦没有中间所布施的财物,所以虽终日实行布施,而丝毫不居布施的功德,且认为我这样做,是自己本分内的事,因而即财布施而转为法布施。吾人发心布施,财施即为财施,是因发心布施以后,牢牢记着布施这件事,不能做到三轮体空这个程度,所以不能即财施而为法施。

  

  同时,还可作这样的说,就是无尽意供养宝珠璎珞,不是为自己求功德的,而是为众生求福德的,如为自己求功德的话,这功德就是属于有漏功德,不能成为无漏的清净功德。因为是为众生求福的,所以将此供养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使诸众生同样得到这功德利益,所以能即财布施而转为法布施。我们众生不同,不论做了什么功德,总认这功德是自己所有的,不肯与诸众生共享其利,好象给了众生,自己就有所缺少,故不能即财施而为法施。

  

  众生所以不能无相布施及回施众生,因为以为这是实有的,而不知道能如此做,所得功德更多更大;菩萨深深的了解这点,所以能不着相行施而又回施众生。无尽意是位大菩萨,通达财法二施等无差别,故即财施而为法施。

  

  有以无尽意所供养的璎珞,是代表智慧,而以观世音所成就的功德,是代表慈悲,悲智为每一菩萨行者所共具有的,但经中往往以某一功德,为某一菩萨所特有,如观世音以悲为他的特德,无尽意以智为他的特德,现在无尽意以其所特有的智慧,奉献给具大慈悲的观音,因而使得观音悲智交融,上求下化,运用自如,所以称为法施。

  

  无尽意诚心供养观世音,而观世音却不肯接受,这是什么道理?就世俗说,珠宝是人人所爱的,没有的时候,千方百计去求得,如果有人送你,怎会不肯接受?众生所以不断的在追求珠宝财物,是由贪欲的驱使;观音菩萨早已远离了贪欲,那里还会随便接受别人的供养珍宝?是以不受。就佛法说,观世音固然具有无尽意的智慧,无尽意亦同样具有观世音的慈悲,每一大菩萨都是悲智具足的,还有什么与及受可说?观世音菩萨深深了解这点,所以无尽意虽诚心诚意的供养,但观世音却很客气的婉拒接受。

  

  「无尽意」菩萨见观世音菩萨,不肯接受他的璎珞供养,于是「复」又很诚恳的禀「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我们的供养是很诚意的,请您「愍」念「我等」没有种种功德庄严自己的原「故」,慈悲接「受此」微分的「璎珞」供养,使我们略为培植一点功德!从无尽意的再度请求,可知无尽意的发心供养,不是专门为自己的,而是为了一切众生。因无尽意见到众生在生死中受苦受难,就是由于过去没有培植福德,现在你观世音如不慈悲接受我们供养,那众生在未来世中,岂不苦难更多?因此请求接受供养,亦唯有如是为众生发心供养,才是真心供养。

  

  己三 能修供养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无尽意诚心供养,观世音婉拒接受,在此情况下,要供养的供养不到,当会感到异常失望!不过在此还须知道的,就是观世音菩萨来此娑婆世界教化众生,即单纯的以教化众生为目的,决不含有其他的丝毫副作用,当更不会指望别人供养自己。现在无尽意受释尊的劝告发心供养,在未得佛陀劝告接受之前,观世音菩萨自不可随便的接受。

  

  释尊深知观音的用心,所以当「尔」之「时」,大圣「佛」陀就来「告」诉「观世音菩萨」说,你应「当愍」念「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这些众生,在娑婆世界,都很苦恼的,因从来很少种诸善根,培诸福德,现无尽意代表众生发心供养,亦如自己缺少福德善根,如观音菩萨不肯接受,岂非令众生长夜于贫穷困苦中,永无培植福德善根的机会?为令众生培植福德善根,所以佛陀特令观音接受供养。

  

  「即」在闻佛慈悲劝告的「时」候,「观世音菩萨」立刻怀着「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的心情,接「受其」无尽意代表众生所供养的「璎珞」。

  

  于此所应特别注意的:上面佛要观世音接受璎珞,不但要他愍念四众及天龙八部,亦复要他愍念无尽意菩萨,现在观世音表示接受璎珞,只说愍念四众及天龙八部,未说愍念无尽意菩萨,这是什么意思?佛比菩萨高一级,在佛的立场,固然可说愍念无尽意菩萨;观世音与无尽意,都是一生补处的大菩萨,彼此的地位是相等的,在菩萨的立场,观世音说话,就要有分寸,不能说愍念无尽意菩萨。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只说愍念四众及天龙八部。

  

  观世音菩萨,为了听从佛陀的劝告,为了愍念四众及天龙等,将无尽意所供养的璎珞接受过来,但观世音菩萨并未将之据为己有,立刻把它「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经文至此,可说已经讲完,但其中还有深义,必须再略为说明:

  

  观音最初不接受供养,后经佛陀劝告接受此璎珞,是为不受而受,以佛法的理论说:不受,是显示性空;而受,是显示缘起。所以…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演培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