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日就要臨到自己,當然不免會生起怖畏,可是怖畏又有什麼用?只好誠懇的默誦觀音普門品,將自己的生命交給觀音菩薩。到了天快亮時,忽有一只大虎跑來,守衛木柵的羌人,看到老虎來了,就各自逃跑了,老虎不但不走,且將木柵咬出一個洞。達開這時心裏想:雖逃脫了羌人的殺害,但必不能逃出虎口,因而,一方面害怕不已,一方面誠念觀音,等到柵被老虎咬穿了時,虎不但不吃達開,且立刻的離柵而去。到這時候,達開知是觀音驅來相救的,于是得脫羌人之難!當知這就是菩薩的能施無畏!又如有一人獨自上山采藥,忽遇猛虎迎面撲來,不用說,此人這時心中,是感到相當怖畏的,可是就在這個時候,忽有一老婆婆出來大吼一聲,其凶猛可畏的老虎竟然回頭而去。采藥者于驚魂甫定之余,再去細看一看時,老婆婆已渺不可見。當知這位老婆婆,就是觀音菩薩的示現,爲救衆生急難而來施予無畏的!
在這世間,怖畏急難,是很多的,但最大的怖畏與最大的急難,無過于生死,因爲一切怖畏,皆由生死而來,假定沒有輪轉生死的生命體,那裏會有各種怖畏急難現前?所以生死是最大的怖畏!衆生果真感到生死可畏,想要跳出生死輪回,觀音菩薩就會適應我們的要求,隨你所需要的怎樣身形,立即以怎樣的身形,現在你的面前,爲你說離生死之法,使你不再感到生死可畏,施予修行了生死的方法,才是真正施無畏者。佛法通常說有財施、法施、無畏施的叁種,一般以爲財施很重要,殊不知法施及無畏施更爲重要!觀音以無畏施于衆生,所以稱爲施無畏者。
己二 能感供養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衆寶珠璎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璎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複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此明能感供養。釋尊勸大衆應一心供養觀音,無盡意是位大菩薩,深知供養的重要,所以在聽佛勸供後,「無盡意菩薩」立刻禀「白佛言:世尊」!你老人家要我們一心供養觀音,「我」們現「今當」遵慈命,來「供養觀世音菩薩」。說後,「即」刻「解」下挂在「頸」上的「衆寶珠璎珞」,而這寶珠璎珞的「價值」,大約值「百千兩金」,即值十萬兩黃金,以示其異常貴重,現在把這貴重的璎珞,供養觀世音菩薩,而「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璎珞」。仁者,是菩薩與菩薩間的互相稱呼,即具有仁慈的人,或具有仁德的人。無盡意雖這樣的誠心供養,但當「時觀世音菩薩」,卻「不肯」接「受」他的供養。從文字上看,這段文的意思,是很淺顯的,但文中所含的義理,卻是很深的,不可等閑過去!
璎珞,在印度是一種裝飾品,挂在頸上的飾物叫璎,纏在身上的飾物叫珞。璎珞的貴賤,要看各人的身分地位及經濟環境以分別的。如現在的人,喜以鮮花結成花串,挂在頸上以爲裝飾,或以珠子穿成一串,挂在頸上以爲裝飾,均可名爲璎珞。現在無盡意所供養的璎珞,是以衆寶珠所串成的,單說寶珠,是指摩尼寶珠而言,現說衆寶珠,是指一切珍珠寶貝,亦即上文說的七寶。正因璎珞是衆寶珠所串成的,所以特別貴重,價值百千兩金。
在這段文中,有句特別值得注意的話,就是『受此法施珍寶璎珞』。因爲無盡意所供養的寶珠璎珞,明明是財物,應該說爲財施才對,爲什麼說爲受此法施?財施是有形的物質,法施是無形的真理,二者是絕對不同的。現在我們要問:無盡意從頸項上解下來的寶珠璎珞,究竟是財物?抑或是什麼?佛經所說璎珞,常是代表功德,所以寶珠璎珞在此,就是代表種種功德。
無盡意在行菩薩道的過程中,已經積集了無邊的法寶功德,莊嚴自己所證得的清淨法身,所以這裏說的頸項,是代表所證的真如法身,而此真如法身,是用種種清淨功德所莊嚴的。現在從頸項上解下寶珠璎珞,是即表示菩薩雖證法身,而不安住于法身,從法身中示現化身,來到世間度化衆生,現在以此無盡功德,一心供養觀音菩薩,所以名爲法施而不名爲財施。
無盡意聽佛介紹觀音菩薩成就種種功德,而自己本身亦成就無量無邊功德,可說二大菩薩已得心心相印。佛要無盡意一心供養,想到觀音已成就種種功德,根本不須要財物供養,所以就以自己所積聚的功德,本于一念恭敬,誠心誠意的去供養,這才是最上供養,才是真正供養。
或作這樣的解說亦可,就是所供養的雖屬財物,但當正在供養之時,決不在這上面著相,了達所謂叁輪體空,根本沒有實在能施的人,沒有實在接受布施的人,亦沒有中間所布施的財物,所以雖終日實行布施,而絲毫不居布施的功德,且認爲我這樣做,是自己本分內的事,因而即財布施而轉爲法布施。吾人發心布施,財施即爲財施,是因發心布施以後,牢牢記著布施這件事,不能做到叁輪體空這個程度,所以不能即財施而爲法施。
同時,還可作這樣的說,就是無盡意供養寶珠璎珞,不是爲自己求功德的,而是爲衆生求福德的,如爲自己求功德的話,這功德就是屬于有漏功德,不能成爲無漏的清淨功德。因爲是爲衆生求福的,所以將此供養功德,回向法界一切衆生,使諸衆生同樣得到這功德利益,所以能即財布施而轉爲法布施。我們衆生不同,不論做了什麼功德,總認這功德是自己所有的,不肯與諸衆生共享其利,好象給了衆生,自己就有所缺少,故不能即財施而爲法施。
衆生所以不能無相布施及回施衆生,因爲以爲這是實有的,而不知道能如此做,所得功德更多更大;菩薩深深的了解這點,所以能不著相行施而又回施衆生。無盡意是位大菩薩,通達財法二施等無差別,故即財施而爲法施。
有以無盡意所供養的璎珞,是代表智慧,而以觀世音所成就的功德,是代表慈悲,悲智爲每一菩薩行者所共具有的,但經中往往以某一功德,爲某一菩薩所特有,如觀世音以悲爲他的特德,無盡意以智爲他的特德,現在無盡意以其所特有的智慧,奉獻給具大慈悲的觀音,因而使得觀音悲智交融,上求下化,運用自如,所以稱爲法施。
無盡意誠心供養觀世音,而觀世音卻不肯接受,這是什麼道理?就世俗說,珠寶是人人所愛的,沒有的時候,千方百計去求得,如果有人送你,怎會不肯接受?衆生所以不斷的在追求珠寶財物,是由貪欲的驅使;觀音菩薩早已遠離了貪欲,那裏還會隨便接受別人的供養珍寶?是以不受。就佛法說,觀世音固然具有無盡意的智慧,無盡意亦同樣具有觀世音的慈悲,每一大菩薩都是悲智具足的,還有什麼與及受可說?觀世音菩薩深深了解這點,所以無盡意雖誠心誠意的供養,但觀世音卻很客氣的婉拒接受。
「無盡意」菩薩見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他的璎珞供養,于是「複」又很誠懇的禀「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我們的供養是很誠意的,請您「愍」念「我等」沒有種種功德莊嚴自己的原「故」,慈悲接「受此」微分的「璎珞」供養,使我們略爲培植一點功德!從無盡意的再度請求,可知無盡意的發心供養,不是專門爲自己的,而是爲了一切衆生。因無盡意見到衆生在生死中受苦受難,就是由于過去沒有培植福德,現在你觀世音如不慈悲接受我們供養,那衆生在未來世中,豈不苦難更多?因此請求接受供養,亦唯有如是爲衆生發心供養,才是真心供養。
己叁 能修供養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衆、天、龍、夜叉、幹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衆及與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無盡意誠心供養,觀世音婉拒接受,在此情況下,要供養的供養不到,當會感到異常失望!不過在此還須知道的,就是觀世音菩薩來此娑婆世界教化衆生,即單純的以教化衆生爲目的,決不含有其他的絲毫副作用,當更不會指望別人供養自己。現在無盡意受釋尊的勸告發心供養,在未得佛陀勸告接受之前,觀世音菩薩自不可隨便的接受。
釋尊深知觀音的用心,所以當「爾」之「時」,大聖「佛」陀就來「告」訴「觀世音菩薩」說,你應「當愍」念「此無盡意菩薩及四衆、天、龍、夜叉、幹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這些衆生,在娑婆世界,都很苦惱的,因從來很少種諸善根,培諸福德,現無盡意代表衆生發心供養,亦如自己缺少福德善根,如觀音菩薩不肯接受,豈非令衆生長夜于貧窮困苦中,永無培植福德善根的機會?爲令衆生培植福德善根,所以佛陀特令觀音接受供養。
「即」在聞佛慈悲勸告的「時」候,「觀世音菩薩」立刻懷著「愍諸四衆及于天、龍、人非人等」的心情,接「受其」無盡意代表衆生所供養的「璎珞」。
于此所應特別注意的:上面佛要觀世音接受璎珞,不但要他愍念四衆及天龍八部,亦複要他愍念無盡意菩薩,現在觀世音表示接受璎珞,只說愍念四衆及天龍八部,未說愍念無盡意菩薩,這是什麼意思?佛比菩薩高一級,在佛的立場,固然可說愍念無盡意菩薩;觀世音與無盡意,都是一生補處的大菩薩,彼此的地位是相等的,在菩薩的立場,觀世音說話,就要有分寸,不能說愍念無盡意菩薩。因爲這個緣故,所以只說愍念四衆及天龍八部。
觀世音菩薩,爲了聽從佛陀的勸告,爲了愍念四衆及天龍等,將無盡意所供養的璎珞接受過來,但觀世音菩薩並未將之據爲己有,立刻把它「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經文至此,可說已經講完,但其中還有深義,必須再略爲說明:
觀音最初不接受供養,後經佛陀勸告接受此璎珞,是爲不受而受,以佛法的理論說:不受,是顯示性空;而受,是顯示緣起。所以…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演培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