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受而受,乃是即性空而緣起的意思。觀音接受後,立刻轉伸供養,等于未受,是爲受而不受,以佛法的理論說:受是顯示緣起,不受顯示性空,所以受而不受,乃是即緣起而性空的意思。可見在這文中,實包含了性空而緣起,緣起而性空的甚深義理。即緣起而性空,就是一般說的妙有真空,亦即心經說的色即是空;即性空而緣起,就是一般說的真空妙有,亦即心經說的空即是色。觀音菩薩契入畢竟空寂性中,不再執著一切諸法有實自性,所以即將璎珞分作二分,供養現在的釋迦佛與過去的多寶佛,自己仍是不受。
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亦即現在佛,應當要供養,是不用說的。可是釋迦牟尼是什麼意思,還得略爲一談。釋迦,是種族名,義譯能仁;牟尼,是聖者德,義譯寂默。所謂能仁,代表佛陀利他的所有慈悲,謂具拔苦與樂的仁慈,而又有積極利他的才能,是爲能仁之義。所謂寂默,代表佛陀自利的甚深智慧,謂具廣大無邊的智慧,以之破除煩惱而獲自利,是爲寂默之義。實行仁慈,是顯佛陀的入世度生,寂靜默照,是顯佛陀的出世空寂。從這釋迦牟尼四字之義,我們可以看出佛是怎樣的自利利他並重,又怎樣的統一世出世間的兩面。
多寶佛是過去佛,怎麼會出現在法華會上的?其因緣也得略爲說明一下:據法華經告訴我們:當釋尊在靈鹫山說法華經,說完正宗分,將要講流通分時,忽有一寶塔,從地下出現于空中,塔中安置多寶佛的舍利,塔中並且發出很大的音聲,贊歎釋迦牟尼世尊所說的法華經,都是真實不虛的。如該經見寶塔品說:『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湧出,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莊校之....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爲大衆說,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接著又說:『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國名寶淨,彼中有佛,號曰多寶。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于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爲聽是經故,湧現其前,爲作證明,贊言善哉』!由于這種因緣,所以當佛說法華經時,多寶佛爲實現其弘願,佛塔即從地湧現,爲釋迦牟尼佛而作證明。
在當時法會中,有過去多寶佛,有現在釋迦佛,佛佛是道同的,觀音菩薩轉伸供養,不能單供養那一尊佛,所以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戊二 應問結答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于娑婆世界。
到此應問結答,佛又叫聲「無盡意」說:「觀世音菩薩,有」我上面所說的「如是自在神」通威德之「力」,而「遊于娑婆世界」教化衆生。
講到自在,有所謂四自在、六自在、十自在之說,但最重要的,不外身心二大自在。如身能夠進退無礙,名爲身自在;如心能夠遠離系縛,對于一切通達無礙,名爲心自在。法華經序品說:『盡諸有結,心得自在』,是心自在義;唯識演秘中說:『施爲無擁,名爲自在』,是身自在義。講到神力,就是神通力,有人對這叁字作這樣的解說:『神爲妙用不測之義,通爲通融自在之義,力爲力用之義』。綜合自在神力四字,就是不假作意,任運現前,神妙莫測的意思。如是自在神力,是指前文所說現叁十叁應身,作十九說法,教化救度各類不同衆生而言。
遊于娑婆世界與前遊諸國土,是彼此互影的:即前說遊諸國土的時候,並不是不現身于此娑婆世界,現在說遊此娑婆世界時,亦不是不赴感于十方諸國土,但因觀音菩薩與娑婆衆生特別有緣,又因娑婆濁惡,菩薩大慈大悲,特別常時遊化,所以我們應對觀音特別尊重恭敬供養。
甲二 偈頌合顯
乙一 重問得名所以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爲觀世音?
本品長行,在前已經講完;本品偈頌,現在繼續來講。長行,是以散文的體裁宣說的;偈頌,是以韻文的體裁宣說的。佛所說經,大都具有這兩種體裁的。如法華經的二十八品,只有最後普賢菩薩勸發品沒有偈頌,其他各品是都有偈頌的。不過什公所譯的法華經,未將普門品的頌文譯出,後來有一位阇那笈多,將這偈頌譯出,其後諸師認爲這是梵本所有的,于是就將此偈,補在什公所譯長行普門品之後,合成完整一品。所以現在流通的法華經之普門品,都有此偈頌,因而依此頌文,略爲加以解釋。
偈頌是對長行講的,有叁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差別,但必要四句,方可爲一偈。梵語叫做偈陀,中國譯爲應頌,華梵兼舉,故稱偈頌。不過分而言之,亦有兩類差別:一是單獨結句以演法義的,在十二部經中稱做伽陀,譯爲孤起頌,或名不重頌;二是對前散文所說經義而在重結伽陀句,在十二部經中稱做祇夜,譯爲應頌,或名重頌。現在本品的偈頌,就屬重頌的一類。所以名爲重頌,亦有兩個意思:一是爲了後來法會的聽衆,亦得簡略的聽到前面散文所曾說過的;一是爲了對前所說未甚了解的聽衆,亦能因此而得了解並易于記在心中。
「爾時」,是指佛陀說完長行的時候。「無盡意菩薩」,就在這個時候,複「以偈」頌「問」于佛「曰」:
「世尊」,爲佛的十種通號之一,受世出世間的一切凡聖之所共尊而得名的。獲得無上正覺的世尊,與普通凡夫是不同的,是具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所以說爲「妙相具」。具諸妙相,在提婆達多品,說爲『微妙淨法身,具相叁十二,以八十種好,用莊嚴法身』;在藥王菩薩本事品,說爲『容顔甚奇妙』。佛的具諸妙相,一般都是約應化身說,而提婆達多品說法身具相,這是值得注意的一點!法身是不是具相,學者間有诤論的,現在不去深說,因爲說來話多。至于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屬煩瑣的名相,自不必一一的列出。主要的有:足下千輻輪相,胸前卍字相,眉間白毫相,頂上肉髻相等。相好不是偶然得來的,是由修諸福德所得的。所以有兩句話說:『叁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而且每一相好,須要百福培成,不是簡單的事!吾人如要得到相好,只要如法的實踐德行,就可如願以償,因爲這是修成的,不是天生的。
「我」無盡意「今」再「重問」佛陀:「彼佛子」是以「何因緣」,得「名爲觀世音」?頌中的彼及佛子,都是指的觀世音菩薩。佛子,本是信佛學佛者的通稱,如所說的四衆、七衆,都可稱爲佛子,但這裏是專指觀音菩薩說的。不過嚴格說來,佛視衆生等同一子,是則法界一切衆生,都稱佛子亦不爲過。但分別來說,亦有所謂嫡子、庶子之別。依大乘佛法說:二乘人爲佛的庶子,是不能繼承如來家業的;菩薩乘是佛的嫡子,能紹隆佛種擔荷如來家業的。是以真正堪稱爲佛陀嫡骨兒孫的,唯有自利利他弘法度生的菩薩。觀音是位大菩薩,當有資格稱爲佛子。要知佛陀出世,完全以弘法度生爲家務事業,除了弘法度生,沒有別事是佛所要做的!我們現在既是佛子,就當如佛一樣的弘法度生,擔當如來所應擔當的事業,如爲人子者繼承保持父母的事業一樣。做了佛弟子,不能做佛化事業,而只是以應酬佛事爲終身事業,不特對佛爲不孝,亦辜負了自己做個佛子。特別是在現在這個時代,人類正需要佛法的救濟,爲佛子者,更應積極負起弘揚佛法的工作,以免世界人類毀于氫氣彈的威力之下!因此,我望有心紹隆佛種,不令斷絕的真正佛子,應知本身責任的重大,一致起來爲佛法爲人類爲衆生,努力做佛化事業!
乙二 合顯得名遊化
丙一 顯得名所以
丁一 總標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弘誓深如海,曆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我爲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無盡意用偈向佛請問,「具足妙相尊」的佛陀,也就以「偈答」覆「無盡意」說:「汝」今「聽」我來略說「觀音」菩薩所修的「行」門,不是如一般人所想象那樣簡單的,而實在是微妙不可思議的。觀音所行的各種法門以及所得的各種功德,爲什麼不說觀或說視而說爲聽?這在前面解釋觀世音之所以得名觀世音,已經說過,由于菩薩的六根互用之故,現在不再重說。 由于觀音在修不可思議的行門中,已經獲得不可思議的威德神通之力,所以能夠「善」于普「應諸方所」。這裏說的諸方所,是指的十方國土,意謂觀世音菩薩,本于叁十叁應身,應現于任何一個國土中,亦即在每個世界的每個角落,都有觀音菩薩的示現,上面說的『無剎不現身』的這話,亦可作爲『善應諸方所』的注腳。不但在空間中,無一世界不現,就是在時間中,亦無一時間不現。 觀音能夠做到『無剎不現身』的這個程度,是由于他過去開始發心的時候,曾經發過其深似海這樣的弘誓,所以說「弘誓深如海」。弘是廣大的意思,誓是製約的意思,就是本著自己所立的大願做去,不論在怎樣的艱難困苦下,都不因遇到任何阻礙與挫折,放棄自己立願所要做的一切。法界次第下,有這樣幾句話:『廣普之緣,謂之爲弘,自製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滿足,故曰願也』。一個立志發願的人,如不自製其心,非要這樣去做,難免會要退敗下來。唯有本百折不撓的精神,于發誓立願以後,一心專志的向前奮鬥,在未滿足志願以前,決不罷休。 什麼才算弘誓?在佛法說,唯有度生的大誓願才是。但度生亦不是度一兩個衆生或少數衆生,而是普度一切衆生。如金剛經說:『所有一切衆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是爲真正的弘誓大願。觀音在凡夫位中初發心時,曾發十二大願,如說:『觀音大士,悉號圓通,十二大願誓弘深』,正…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演培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