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好作此弘誓深如海的說明。所以一個真正菩薩行者,不但有他們所應共立的通願,亦有他們各自所立的別願,如觀音的十二大願,固然是別願,就是釋迦的五百大願,彌陀的四十八願,藥師的十二大願,都是約個別的誓願說的。
發了菩提心,立了弘誓願的觀音大士,不是在一天兩天之間,就完成其廣大誓願的,而是經過不思議的塵劫,精進勇猛的實踐菩薩行,才到達現在一生補處的地位,所以說「曆劫不思議」。劫在印度,叫做劫波,與剎那相對的。剎那,代表最短的時間;劫波,代表最長的時間,而這長時間,不能以通常的年月日時來計算它的。劫波,又譯大時,如智度論第十八說:『大時名劫』。向來分有小劫、中劫、大劫的叁類。觀音自行化他所經曆的時間,不是一劫兩劫,叁劫五劫,可爲我人心思口議所能測度到的,而是經過塵點之劫,不是我人所能思議得到的。
觀音菩薩經曆不可思議的塵沙之劫,廣修菩薩大行,其所經曆的時間當然是很長的,正因實踐菩薩行的時間極長,所以所奉事的佛也就多到百千萬億,如金剛經說:『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因此頌說「侍多千億佛」。諸佛出世,菩薩所以侍奉,一因菩薩是要常隨佛學的,雖說佛佛道同,但每尊佛的度生方便,畢竟是有所不同的,所以菩薩不得不事奉佛而隨之學習。二因菩薩是要助佛揚化的,雖千萬億佛出世,菩薩不得不事奉在佛的座前,聽候諸佛的遣使,以助諸佛的宣揚法化。
侍佛既然很多,積行當然亦勝,所以所發的願,亦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絕對不含有其他不純正的雜念在裏面,是爲「發大清淨願」。吾人立願,如果純爲個人謀求發展,那不但內心早就已不清淨,且由願力的推動,而表現于行爲的,自亦不是純潔的。菩薩立願的動機,向上看,所求唯有佛道,向下看,所求唯在度生,因而身語意叁業的一切活動,或暫時的遠離一切煩惱惡行的垢染,或永遠的遠離一切煩惱惡行的垢染,所謂叁業無過,名爲清淨,才是真正的清淨大願,亦唯有這樣的清淨大願,方能應身一切國土,普遍救度一切衆生。
通理法師說:『曆劫二句,顯自修行勝;言菩薩因地修行,所曆之劫,已至不可思議;所侍之佛,已至多千億數,其行可謂勝矣』。那末,發大清淨願,當然是顯所發願勝。『願大、行大、供佛多,源長流遠,根深蒂固,所以具有如是普門示現的應化身,施大無畏,不可思議的妙力,猶如水漲船高,泥多佛大,這是釋迦佛贊歎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的妙力』。因此,觀音菩薩的若行若願,都是不可思議的,都是值得贊美的,因他不是自身要這樣做的,實是爲了衆生才這樣做的,爲了一心教化衆生令得解脫,以致犧牲自己去證覺最高無上的佛果。
佛又進一步的對無盡意說:上面我雖爲你說了觀音菩薩的自他行願,現「我」還要「爲汝」要「略」的說一說觀音菩薩的化他之行。觀音是位大慈大悲的菩薩,無時無刻不關懷我們衆生,因此,我們不論是「聞名」以「及見身」,乃至「心念」菩薩,都會得到菩薩的感應,而「不」致于「空過」的。通理法師說:『聞名必稱,以口業爲感;見身必禮,以身業爲感;心念必觀,以意業爲感。叁者皆能致應,故不空過』。有人以爲口頭稱名,身體禮拜,心念思惟,是無意義的浪費時間,沒有一點實益的,這是絕大的錯誤,亦是沒有宗教信念的過失!
「能滅諸有苦」者,這就是顯示聞名、見身、心念所得的殊勝利益。諸有,簡單的說,是指欲有、色有、無色有的叁有;處中而言,是指五趣雜居地、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舍念清淨地、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非想處地的九有;詳細分析,是指叁界二十五有,即四洲四惡趣,六欲並梵天,四禅四空處,無想及不還。統稱爲有者,約其有因有果,因果不昧說的。平常我們把有,當著存在的意思講,即叁界內的每個有情生命體,雖沒有實在自我可得,但緣起和合的假相,的確是存在這個世間的,所以說名爲有。
二十五有的不同生命體,從世間的觀點去看,當然是有苦樂懸殊差別的,如天上是極樂的,地獄是極苦的,人間是苦樂參半的;可是,從佛法的觀點來看,叁界二十五有的衆生,同在生死苦海中,沒有那個不受苦痛逼迫的。苦以逼惱爲義,通常說有八苦,現依智度論第十二,略說二種苦:一、內苦,是指身體上的四百四病苦,心理上的憂愁嫉妒等苦;二、外苦,是指惡賊虎狼等的加害之苦,風雨寒熱等的災難之苦。不論內苦外苦來逼,只要收攝叁業,一心稱名、身禮、心念,就可得到菩薩感應,滅除二十五有的諸苦以及各項的厄難,而得身心的究竟解脫!
丁一 別顯
戊一 能免叁災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從此以下,重頌觀音菩薩的救災救難。這兩頌,是明能免火災、水災、風災的叁災。
「假使」在這世間,有這麼一個對你「興」起陷「害」的心「意」,而且真的把你「推落」到「大火坑」裏,以期結束你的生命,那你這時不必對他生起惡念,只要你能稱「念彼觀音」菩薩聖號,就可得到菩薩威德神「力」的惑應,就可使你所落進去的大「火坑」,頃刻之間「變成」清涼「池」,令你不會受到毫末的傷害。華嚴經入法界品說:『摩羅耶山,出旃檀香,若以塗身,設入大火,火不能燒』。世間的旃檀香木,尚且有這樣的力量,何況菩薩的行願之力?高僧傳說魏時有位法力法師,發心修塔起舍,出外募化,得麻一車,行至澤中,忽逢野火,恰巧這時,法力法師倦極而眠,待火燒到他的身邊,才被煙火熏醒,立即稱念聖號,剛將一個觀字說出口,還沒念到世音兩字,風就應聲而轉,火亦隨之熄滅,可見念觀音聖號的效力。至于火是瞋火,前面已說,不必再贅。但亦有以火坑,比喻惡趣。如說:『叁惡火坑,臨終欲入』。一個人生前造了罪惡,到了臨命終時,當然會要墮叁惡道的,可是正在這個時候,如能一心稱念觀音聖號,仰仗觀音慈悲威德之力,立即轉叁惡趣而上生善趣,甚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觀世音大悲陀羅尼說:『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消滅』,亦即是這意思。
被人推落火坑,而不對人生起惡念,這在有宗教修養的人才能做到,普通一般世人,不說你要致他死地,他要和你拚命,就是有點稍微不如他意,他亦會想辦法要來報複你的,所以做人最好要有宗教的信仰和宗教的修養。
「或」者有人乘船橫渡海洋,當船進入海洋之中,忽然遇到狂風暴浪,將船「漂流巨海」打翻而人跌入海中,這是多麼危險的事情!因爲不但水深無以自拔,而且還有「龍魚」羅剎「諸鬼」的災「難」!說老實話,這時不被淹死,就葬身魚腹中,很少獲得生存的機會!當此千鈞一發之際,你如能夠稱「念彼觀音」菩薩的聖號,那你就可仰仗觀音菩薩的威神之「力」,令諸波浪不致將你沒于海底,所以說「波浪不能沒」。當知這裏說的巨海,是指無邊生死大海,龍魚諸鬼,是指吾人內心煩惱。煩惱在吾人心中興風作浪,致使吾人永遠漂流在生死海中,不得到涅槃彼岸的那邊!
從事相上,舉一二感應來說:在清朝順治年間,有位秣陵姓劉的,發心朝禮南海普陀,舟中發願得見菩薩,那知後來忽遇風濤,船覆劉入水中,可是人雖在水,但眼前所見的,四周都是紅光,而且有一僧人,帶他回家裏去,在剛到家時候,僧人就失所在。當知這個僧人,就是爲搭救劉君而示現的觀音菩薩!
比丘尼傳中,說晉時有尼法名令宗,首于冀州,因念聖號,得免賊難。晚上到達孟津,因爲無船可度,乃更虔念聖號,忽有一白鹿來,下涉河流,宗隨鹿行,竟不沾濡,因得到家。當知白鹿,亦是觀音示現來救令宗的!
戊二 能脫八難
己一 怨賊刑戮難
或在須彌峰,爲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鹹即起慈心。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須彌,又名須彌樓,亦名蘇迷盧,中國譯爲妙高。因爲此山是七寶所成的;所以稱妙;因爲此山高出七金山上,所以稱高。在大海中,據金輪上,日月之所回泊,諸天之所遊舍,七山七海,環峙環列,四面各有一色:東面是黃金色,南面是琉璃色,西面是白銀色,北面是頗梨色,而且不論那一方面,其水都同山的顔色一樣。此山之高,計有八萬四千由旬,入水四萬二千由旬,出水四萬二千由旬,是娑婆世界的中心。其實,佛經所說的須彌山,就是現在的喜馬拉雅山,這確是世間唯一的高山。
佛說:設「或」有人立「在須彌」山的最高「峰」,突然被人把他推倒山下面去,不用說,這個人非致粉身碎骨不可,絕對不會有再生的希望,所以說「爲入所推墮」。但若正在這個時候,被人推墮的人,虔誠稱「念彼觀音」菩薩的聖號,就可得彼觀音威「力」的加被,「如日」于「虛空」中安「住」一樣,不致跌落下去一命嗚呼!推你下去的人,不是你的怨家,就是謀財害命的盜賊;被推的人得以不墮,全是觀音威力的加持。脫此怨賊之難,所以特別要約須彌來說,因爲妙高山王,上臨空際,下瞰大海,救難是很不容易救的,在這絕頂高峰都能去救,其余的地方得到觀音的救濟,自更是不成問題的。
廣信府志,載有這樣一個事實:宋朝的時候,有人入山采取銅礦,掘洞至于深不可測,以致該山將欲崩倒,正在這個時候,忽有一女提籃盛金魚一條來賣,在坑中采銅的人,聽到女人賣魚的音聲,大家爭先恐後的出來,到所有工人都走出山洞,其山立即崩倒,而賣魚的女人,不知那裏去了。待大家驚魂…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演培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