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见性成佛 第二十九天▪P2

  ..续本文上一页失取舍,这些都是在修道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的,凡夫心净化掉就没错。要如何净化?诸位先「见性」,「见性」之人不代表他没有怨恨、嫉妒,只是他的心随时在自觉当中,他知道这个问题出去后对不对,有没有价值?是是是非、是善是恶,他自性分明又能转境,那怕在六道中团团转,他始终在觉性当中,所以随时随地见性,随时随地能转境,这样一来,你渐渐步入证果阶段了。所以一位开悟圣僧他这么说: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

  好庄严的「无喜复无忧」,他说「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是说我的佛性在为人处事,在一切人事物,与人应对处事当中,能转一切境,当下在那一个剎那能转境,我的自性清清净净。有人遇到事情的时候热烘烘,为什么热烘烘?他没有见性,见性的人知道得失取舍拿捏得刚刚好,不增不减。「随流认得性」平常流转当中,遇到任何人事物都认得性,见性的话。「无喜复无忧」代表你自己不会被境转而痛苦,不会被境转而欢喜,自性如如不动如人饮水,这是一段功夫,这段功夫是用在生活当中。他告诉你「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可见修道并未离开生活。

  有人修道跑到山上去躲起来,最好是深山秘密的缝里,躲到全都没人看到那最好,谢绝人间的烟火最好,这样对不对?我们不否认这种暂时避境暂时隐居,暂时让自己的心慢慢净化的过程,我们不否认他的价值性,也对。换一句话说,是暂时的过渡时期,等到他的自性渐渐安顿下来,渐渐降服其心了,再进入繁华的夜都市,红尘滚滚中打转,他渐渐就有功夫了。「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接下来「随流认得性」,随着流转与人打转当中,处处能见性要「无喜复无忧」,真功夫出来了。我们之所以有喜有忧,就是因为我们处处没见性,觉性不强,既然觉性不强,他自觉的能力有限,当然他的心永远被境转,不能转境,那么痛苦的事、欢喜的事随时在脸庞上展现出来。难怪佛陀在【楞严经】云「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就是这个道理啦!

  所以我们修道一定在日常生活当中,拿捏得刚刚好最重要,要如何刚刚好?要见性,见性当下,你的觉性很强自觉的能力非常敏捷很清楚,所以你就不会被境所转。此时有人会问一个问题,见性之人要不要再持戒?见性之人有持戒吗?诸位,见性之人同样在持戒,只是持戒当中,那种微妙的境界,你不知不觉,因而「持戒无戒相」你看不出来,但是你不能说他好象没有持戒,他是持得让你看不到的。如果看得到有戒相、戒味的话,这种持戒还有戒相在,如此并无解脱。所以禅宗也好,净土宗也好,律宗也好,三论宗也好,唯识宗也好,天台宗也好,各宗各派都有持戒的精神。戒,不是任何一宗一派独有的,各宗各派如果没有持戒,那么这宗这派可能是不了义的喔!所以见性之人同样要持戒,一位开悟圣僧讲话了:

  「身口意清净佛出世,身口意不净佛灭度。」

  当然一位禅宗的行者同样要修持戒律,若未修持戒律则个人也好、僧团也好会乱糟糟,修到犯戒累累,一个僧团里面乱糟糟。因此见性也好,没有见性之人也好都同样,「戒」是基础,所谓「戒是三乘共基」,什么是三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都同样以「戒」作为基础,如果离开这个基础三乘人也不可得了。我们修道当中不可远离持戒实在有道理。

  我看到许多变相的禅宗,变相的禅师声称他没有持戒,真的,他没有持戒,不持戒杀盗淫妄也会来喔!所以有一个学禅的,结果跑到海边钓鱼,真不知该哭还是该笑。有的禅师连肉都在吃,你看这就是没有持戒,没持戒当中又犯了女色,自己堕落不要紧又让许多众生造了口业,这永远是佛陀所不许可的啊!所以「戒」是每一位修道人的基础。这个「戒」,我分析起来有六层的涵意,第一防非止恶之意。第二道德之标准。第三清凉之义。第四解脱之义。第五是佛法的防腐剂。第六禅定之基础,诸位看清楚了吗?所以戒有六层涵意。第一要有防非止恶的本质在,一位持戒庄严、解脱之人,是不可能犯了杀盗淫妄犯科累累的事,他自然会断恶行善、防非止恶。一位如律如法守持戒律之人,说他会去做杀盗淫妄,不可能!因为它有防非止恶的作用。再来是道德的标准,佛法虽然讲出世解脱,但是世间法他的伦理道德,也照顾得妥妥当当,你没有戒律,没有界限,是非就不分明,善恶就不分明,道德就不分明,价值观就不分明,所以戒有道德的标准,佛法在世间和出世间都照顾得妥妥当当。持戒持到一个阶段有境界、有功夫时,内心渐渐清凉了,叫做「清凉义」。一个犯戒的人心不安,不安就热烘烘,那来的清凉呢?你看那些持戒解脱的人,那些阿罗汉是何等逍遥自在、光明解脱?所以「戒」是照顾我们自己,「戒」持好你的内心渐渐净化所有无明习气,进入解脱涅槃的自性,有清凉的意思。「戒」又包含了解脱的意思,不然你持戒是持什么意思的?不是持来好玩的,不是持来觉得喜欢就好的,持来和别人比较一下的,如果这样就误会了,持戒最后的宗旨就是要达到「涅槃解脱」呀!持戒就是为了解脱,不然持什么意思?这样就没有意义了,最后的宗旨就是要解脱。

  「戒」,如同佛门中的防腐剂,对自己来说,没持戒全身犯到惨兮兮,会堕落啊!对一个僧团的团体而言,如同一个防腐剂,要尊重师长,大家以戒为师,那么一个僧团里面才有秩序,才有规矩,才有礼貌,上下一如,团体才会平安。否则一个团体没有戒来维持住,你攻击我,我攻击你,三个一党,那边也一党互相对立,一个团体是乱糟糟啊!所以一个团体里面没有戒律维持住,那么这个团体不用多久就会毁灭,不攻自破,这个团体不用多久就会解散了,所以说戒是佛法的防腐剂。再来戒是禅定的基础。我们有楞严经、大乘经典、小乘经典,一再交代我们,「戒」就是修道人的基础,没有基础的话,你那里有办法见性,那里有办法成就你的福慧呢?所以,一切都要从基础来。我们今天是说禅宗见性成佛,所以戒,也是见性当中的基础。一个人如果没有戒的基础,他的心那里有禅定呢?真正戒到身口意三业清净的人,他就真正进入大禅定里了。你暂时避境躲起来,百物不思,任何事都不去想,这是暂时的过程,多生累劫的烦恼无明,坏事情的业识若浮上来,照常心乱纷纷,那里有禅定可言呢?如果你多生累劫以来都在持戒的话,你说你没有禅定,也是有禅定了。

  一位在家菩萨来到佛寺,我们教他坐禅,他说:「师父,我坐在此处想要定下来,却怎么定都定不下来,我的心乱糟糟,我的心烦恼丛生,罣碍公司,罣碍我的团体。」(因为他是负责人)他这么说。我说这是真的,所以禅定必须自己把戒持好,什么戒?制止许多许多没必要的事情,太多事情的话,你自己的心一定罣碍执着。举个例子,瓦斯打开点火结果水开了,你在水开的当中,用电扇想把这水吹凉,这些水是不可能会冷的,要冷根本的方法,必须将瓦斯的开关关起来,如此不用去吹风,它自然就会冷了。所以坐禅也好,修道也好,它的过渡时期,一定要制止,要有戒律的基础。少事少烦恼,多事多烦恼,事业越大就压得哀哀叫。这位董事长不知道这个原理,好几家公司的董事长,大企业家,大富大贵的人想要坐禅这要向他恭喜,但是事情非常的多。在此种状况下,禅定要浮现不简单,多事就多烦恼,事业越大,相对压力的痛苦越大。所以在修道当中要有持戒的精神道理在此。戒有六层涵意,第一防非止恶之义。第二是道德之标准。第三清凉之义。第四解脱之义。第五佛法之防腐剂。第六禅定之基础。这一段是说一个见性之人,绝对有持戒,你不可见性后就不持戒了喔!当然他持戒在心里你看不到。不可思议实相无相的心戒,不能因为你看不到,就认为见性之人没有持戒,如此对见性之人而言,你无形中毁谤了他这样不对喔!

  你看六祖惠能大师,这些憨山大德,虚云老和尚,达摩祖师,过去这些禅宗大德们,那一位没有持戒?他们本身持戒持得比标榜律宗的人更加庄严。有人持戒持得一副大架子,充满了戒相、戒味的人,棱棱角角到处去刺人家,让别人很难过压力很大。你看一位开悟圣者,你在他身边,你不觉得压力,很有安全感很温馨的,因为「戒」是戒自己的心不要造业做盲目的事,烦恼习气要把它制止,如此而已。「戒」,不是拿来戒别人,不会持戒的人会拿佛祖那把尺,也就是「戒」来量人家,量看合不合身,总是心向外量别人,但是都没有量自己。所以你要量以前先量你自己,自己做不到,拿佛祖那把尺量人家,往往自己会造口业了,教内很多人这样喔!所以戒是对自己而言,你自己戒好了以后你有那种德行,自然你讲了别人就会听,你若没有德行你说得再好,要戒人家戒到自己和别人结恶缘,变成一人挑战全村,全村挑战你一人,团体力量是很大喔!所以我们在持戒是戒自己,不要用戒去戒别人这样就分明有问题。法就是要用的,自己不用拿去量别人,这样不对,所以戒的精神有六层涵意。

  「持戒」我来做一个比喻,譬如一个桶子,这个桶子四周围,不论是不锈钢桶、塑胶桶、木桶都没关系,「戒」如同一个桶子,四周围起来,这桶水就不会漏出去、渗出来。有一天没注意去碰到,糟了,会渗水出来,没注意去碰到撞出一个洞,水就从那边喷出来,问题来了。持戒如同这桶子没有漏,如果有一个洞会流水出来,再多的水倒进去都流光,持戒就是要把桶子补满,不让桶子有漏洞,有缝可以漏出来这样就对了。所以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像补铁网一样,补满不要有裂缝,不然一些功德善财,戒定慧漏光,善法流光光,如何达到无漏呢?佛祖教你,首先要持戒呀!就像这桶子,把它顾好,不让它缺角或有洞有缝隙,你的善法才能增长才住得牢啊!相对的你若犯戒破戒的人会堕落如同一桶水,破一个洞自然流光一样,叫做「有漏」漏光光了。所以修道要记得「持戒」百利无一害,唯有登上圣道不会堕落,你放心。所以持戒之人持到有欢喜心,持到最后成就佛道。

  所以见性之人并未离开持戒,见性之人说他没有持戒,这是不可能的事,自古以来,很多禅宗的祖师,他们的心戒持得多微细呀!起心动念都不可以,何况那来的偷人家的东西,做那种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之事呢?会杀生淫妄之人是心先动以后,才采取行动去实行,既然由心就停止下来,行动就无从发起了。见性之人心戒持得好的人,外表、外相完全不会显现出来。难怪说大乘戒就是属于心戒,小乘戒属于外相之戒。心都不动了,外相就不会动,外相会动就是心动,心不动,心戒持得很好,那里会犯了十恶之事呢?所以说见性之人,他的觉性很强,戒持得非常微细,所以禅师才这么说:「身口意清净佛出世,身口意不净佛灭度」。大家清楚了吗?

  

  

《见性成佛 第二十九天》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