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失取舍,這些都是在修道過程中一定會遇到的,凡夫心淨化掉就沒錯。要如何淨化?諸位先「見性」,「見性」之人不代表他沒有怨恨、嫉妒,只是他的心隨時在自覺當中,他知道這個問題出去後對不對,有沒有價值?是是是非、是善是惡,他自性分明又能轉境,那怕在六道中團團轉,他始終在覺性當中,所以隨時隨地見性,隨時隨地能轉境,這樣一來,你漸漸步入證果階段了。所以一位開悟聖僧他這麼說:
「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複無憂。」
好莊嚴的「無喜複無憂」,他說「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是說我的佛性在爲人處事,在一切人事物,與人應對處事當中,能轉一切境,當下在那一個剎那能轉境,我的自性清清淨淨。有人遇到事情的時候熱烘烘,爲什麼熱烘烘?他沒有見性,見性的人知道得失取舍拿捏得剛剛好,不增不減。「隨流認得性」平常流轉當中,遇到任何人事物都認得性,見性的話。「無喜複無憂」代表你自己不會被境轉而痛苦,不會被境轉而歡喜,自性如如不動如人飲水,這是一段功夫,這段功夫是用在生活當中。他告訴你「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可見修道並未離開生活。
有人修道跑到山上去躲起來,最好是深山秘密的縫裏,躲到全都沒人看到那最好,謝絕人間的煙火最好,這樣對不對?我們不否認這種暫時避境暫時隱居,暫時讓自己的心慢慢淨化的過程,我們不否認他的價值性,也對。換一句話說,是暫時的過渡時期,等到他的自性漸漸安頓下來,漸漸降服其心了,再進入繁華的夜都市,紅塵滾滾中打轉,他漸漸就有功夫了。「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接下來「隨流認得性」,隨著流轉與人打轉當中,處處能見性要「無喜複無憂」,真功夫出來了。我們之所以有喜有憂,就是因爲我們處處沒見性,覺性不強,既然覺性不強,他自覺的能力有限,當然他的心永遠被境轉,不能轉境,那麼痛苦的事、歡喜的事隨時在臉龐上展現出來。難怪佛陀在【楞嚴經】雲「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就是這個道理啦!
所以我們修道一定在日常生活當中,拿捏得剛剛好最重要,要如何剛剛好?要見性,見性當下,你的覺性很強自覺的能力非常敏捷很清楚,所以你就不會被境所轉。此時有人會問一個問題,見性之人要不要再持戒?見性之人有持戒嗎?諸位,見性之人同樣在持戒,只是持戒當中,那種微妙的境界,你不知不覺,因而「持戒無戒相」你看不出來,但是你不能說他好象沒有持戒,他是持得讓你看不到的。如果看得到有戒相、戒味的話,這種持戒還有戒相在,如此並無解脫。所以禅宗也好,淨土宗也好,律宗也好,叁論宗也好,唯識宗也好,天臺宗也好,各宗各派都有持戒的精神。戒,不是任何一宗一派獨有的,各宗各派如果沒有持戒,那麼這宗這派可能是不了義的喔!所以見性之人同樣要持戒,一位開悟聖僧講話了:
「身口意清淨佛出世,身口意不淨佛滅度。」
當然一位禅宗的行者同樣要修持戒律,若未修持戒律則個人也好、僧團也好會亂糟糟,修到犯戒累累,一個僧團裏面亂糟糟。因此見性也好,沒有見性之人也好都同樣,「戒」是基礎,所謂「戒是叁乘共基」,什麼是叁乘?就是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都同樣以「戒」作爲基礎,如果離開這個基礎叁乘人也不可得了。我們修道當中不可遠離持戒實在有道理。
我看到許多變相的禅宗,變相的禅師聲稱他沒有持戒,真的,他沒有持戒,不持戒殺盜淫妄也會來喔!所以有一個學禅的,結果跑到海邊釣魚,真不知該哭還是該笑。有的禅師連肉都在吃,你看這就是沒有持戒,沒持戒當中又犯了女色,自己墮落不要緊又讓許多衆生造了口業,這永遠是佛陀所不許可的啊!所以「戒」是每一位修道人的基礎。這個「戒」,我分析起來有六層的涵意,第一防非止惡之意。第二道德之標准。第叁清涼之義。第四解脫之義。第五是佛法的防腐劑。第六禅定之基礎,諸位看清楚了嗎?所以戒有六層涵意。第一要有防非止惡的本質在,一位持戒莊嚴、解脫之人,是不可能犯了殺盜淫妄犯科累累的事,他自然會斷惡行善、防非止惡。一位如律如法守持戒律之人,說他會去做殺盜淫妄,不可能!因爲它有防非止惡的作用。再來是道德的標准,佛法雖然講出世解脫,但是世間法他的倫理道德,也照顧得妥妥當當,你沒有戒律,沒有界限,是非就不分明,善惡就不分明,道德就不分明,價值觀就不分明,所以戒有道德的標准,佛法在世間和出世間都照顧得妥妥當當。持戒持到一個階段有境界、有功夫時,內心漸漸清涼了,叫做「清涼義」。一個犯戒的人心不安,不安就熱烘烘,那來的清涼呢?你看那些持戒解脫的人,那些阿羅漢是何等逍遙自在、光明解脫?所以「戒」是照顧我們自己,「戒」持好你的內心漸漸淨化所有無明習氣,進入解脫涅槃的自性,有清涼的意思。「戒」又包含了解脫的意思,不然你持戒是持什麼意思的?不是持來好玩的,不是持來覺得喜歡就好的,持來和別人比較一下的,如果這樣就誤會了,持戒最後的宗旨就是要達到「涅槃解脫」呀!持戒就是爲了解脫,不然持什麼意思?這樣就沒有意義了,最後的宗旨就是要解脫。
「戒」,如同佛門中的防腐劑,對自己來說,沒持戒全身犯到慘兮兮,會墮落啊!對一個僧團的團體而言,如同一個防腐劑,要尊重師長,大家以戒爲師,那麼一個僧團裏面才有秩序,才有規矩,才有禮貌,上下一如,團體才會平安。否則一個團體沒有戒來維持住,你攻擊我,我攻擊你,叁個一黨,那邊也一黨互相對立,一個團體是亂糟糟啊!所以一個團體裏面沒有戒律維持住,那麼這個團體不用多久就會毀滅,不攻自破,這個團體不用多久就會解散了,所以說戒是佛法的防腐劑。再來戒是禅定的基礎。我們有楞嚴經、大乘經典、小乘經典,一再交代我們,「戒」就是修道人的基礎,沒有基礎的話,你那裏有辦法見性,那裏有辦法成就你的福慧呢?所以,一切都要從基礎來。我們今天是說禅宗見性成佛,所以戒,也是見性當中的基礎。一個人如果沒有戒的基礎,他的心那裏有禅定呢?真正戒到身口意叁業清淨的人,他就真正進入大禅定裏了。你暫時避境躲起來,百物不思,任何事都不去想,這是暫時的過程,多生累劫的煩惱無明,壞事情的業識若浮上來,照常心亂紛紛,那裏有禅定可言呢?如果你多生累劫以來都在持戒的話,你說你沒有禅定,也是有禅定了。
一位在家菩薩來到佛寺,我們教他坐禅,他說:「師父,我坐在此處想要定下來,卻怎麼定都定不下來,我的心亂糟糟,我的心煩惱叢生,罣礙公司,罣礙我的團體。」(因爲他是負責人)他這麼說。我說這是真的,所以禅定必須自己把戒持好,什麼戒?製止許多許多沒必要的事情,太多事情的話,你自己的心一定罣礙執著。舉個例子,瓦斯打開點火結果水開了,你在水開的當中,用電扇想把這水吹涼,這些水是不可能會冷的,要冷根本的方法,必須將瓦斯的開關關起來,如此不用去吹風,它自然就會冷了。所以坐禅也好,修道也好,它的過渡時期,一定要製止,要有戒律的基礎。少事少煩惱,多事多煩惱,事業越大就壓得哀哀叫。這位董事長不知道這個原理,好幾家公司的董事長,大企業家,大富大貴的人想要坐禅這要向他恭喜,但是事情非常的多。在此種狀況下,禅定要浮現不簡單,多事就多煩惱,事業越大,相對壓力的痛苦越大。所以在修道當中要有持戒的精神道理在此。戒有六層涵意,第一防非止惡之義。第二是道德之標准。第叁清涼之義。第四解脫之義。第五佛法之防腐劑。第六禅定之基礎。這一段是說一個見性之人,絕對有持戒,你不可見性後就不持戒了喔!當然他持戒在心裏你看不到。不可思議實相無相的心戒,不能因爲你看不到,就認爲見性之人沒有持戒,如此對見性之人而言,你無形中毀謗了他這樣不對喔!
你看六祖惠能大師,這些憨山大德,虛雲老和尚,達摩祖師,過去這些禅宗大德們,那一位沒有持戒?他們本身持戒持得比標榜律宗的人更加莊嚴。有人持戒持得一副大架子,充滿了戒相、戒味的人,棱棱角角到處去刺人家,讓別人很難過壓力很大。你看一位開悟聖者,你在他身邊,你不覺得壓力,很有安全感很溫馨的,因爲「戒」是戒自己的心不要造業做盲目的事,煩惱習氣要把它製止,如此而已。「戒」,不是拿來戒別人,不會持戒的人會拿佛祖那把尺,也就是「戒」來量人家,量看合不合身,總是心向外量別人,但是都沒有量自己。所以你要量以前先量你自己,自己做不到,拿佛祖那把尺量人家,往往自己會造口業了,教內很多人這樣喔!所以戒是對自己而言,你自己戒好了以後你有那種德行,自然你講了別人就會聽,你若沒有德行你說得再好,要戒人家戒到自己和別人結惡緣,變成一人挑戰全村,全村挑戰你一人,團體力量是很大喔!所以我們在持戒是戒自己,不要用戒去戒別人這樣就分明有問題。法就是要用的,自己不用拿去量別人,這樣不對,所以戒的精神有六層涵意。
「持戒」我來做一個比喻,譬如一個桶子,這個桶子四周圍,不論是不鏽鋼桶、塑膠桶、木桶都沒關系,「戒」如同一個桶子,四周圍起來,這桶水就不會漏出去、滲出來。有一天沒注意去碰到,糟了,會滲水出來,沒注意去碰到撞出一個洞,水就從那邊噴出來,問題來了。持戒如同這桶子沒有漏,如果有一個洞會流水出來,再多的水倒進去都流光,持戒就是要把桶子補滿,不讓桶子有漏洞,有縫可以漏出來這樣就對了。所以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像補鐵網一樣,補滿不要有裂縫,不然一些功德善財,戒定慧漏光,善法流光光,如何達到無漏呢?佛祖教你,首先要持戒呀!就像這桶子,把它顧好,不讓它缺角或有洞有縫隙,你的善法才能增長才住得牢啊!相對的你若犯戒破戒的人會墮落如同一桶水,破一個洞自然流光一樣,叫做「有漏」漏光光了。所以修道要記得「持戒」百利無一害,唯有登上聖道不會墮落,你放心。所以持戒之人持到有歡喜心,持到最後成就佛道。
所以見性之人並未離開持戒,見性之人說他沒有持戒,這是不可能的事,自古以來,很多禅宗的祖師,他們的心戒持得多微細呀!起心動念都不可以,何況那來的偷人家的東西,做那種殺生、偷盜、邪淫、妄語之事呢?會殺生淫妄之人是心先動以後,才采取行動去實行,既然由心就停止下來,行動就無從發起了。見性之人心戒持得好的人,外表、外相完全不會顯現出來。難怪說大乘戒就是屬于心戒,小乘戒屬于外相之戒。心都不動了,外相就不會動,外相會動就是心動,心不動,心戒持得很好,那裏會犯了十惡之事呢?所以說見性之人,他的覺性很強,戒持得非常微細,所以禅師才這麼說:「身口意清淨佛出世,身口意不淨佛滅度」。大家清楚了嗎?
《見性成佛 第二十九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