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見性成佛 第叁十天

  第叁十天

  諸位觀衆、諸位菩薩大家好:

  今天已經進入了第叁十天,這段時間以來聽衆非常熱烈,要求如本法師繼續下去,可見在當今的時代,大家對禅宗「見性成佛」是非常非常熱絡。所說的「熱」是非常喜愛。在此工商時代大家都很忙,如果可以聽到一句解脫的法語,聽一句見性的法語,聽一句涅槃的法語,能夠讓你這一輩子終身受用,何況長篇大論的經文,要受用是不容易啊!因爲你沒有那種美國時間,看那些長篇大論,我們這些見性成佛的法語,都是四句爲一首,讓我們聽起來容易記、容易明白、容易得手、容易入門。所以這段時間以來聽衆非常踴躍、非常熱絡,這是爲諸位高興之處。

  我們說「見性成佛」是站在果地來說,有時候會站在因地來說,中下層聽衆的領受各有一片天,對中上階層的人而言,就會悟到全方位的、立體性的。譬如,同樣是月亮,我們在初八、初九所看到的和十一、十二所看的就有差別。那麼十一、十二和十叁、十四所看到的月亮也有差別,十叁、十四所看到的和十五、十六的月亮又有差別。換一句話說,見性還有高低,但是在果地而言是平等、圓滿沒有高低。演變成大乘佛法,有初地、二地、叁地菩薩,就如小乘有初果、二果、叁果阿羅漢一樣。所以「見性」大家要努力。因爲你見性以後才好修行,見性以後修行才不會修冤枉行,才不會修錯了,錯用心,諸位明白了嗎?

  其實曆代禅宗祖師教我們見性成佛,只是喚醒我們,你我大家有一個「性」,「性」不分衆生、不分聖人、不分佛、菩薩人人具足。只是衆生迷惘迷了他的佛性,差之毫厘失之千裏。如果你自覺了、見性了,那麼你和諸佛菩薩的性,沒有兩樣了。

  凡夫每天生活在「性」的作用裏,自己不能自覺因此迷惘,又每天爲你做那麼多事情,佛性爲你勞碌,在你的行住坐臥來來去去,爲你服務貢獻,但你不能自覺,迷啊!天下第一悲哀,天下第一傷心的,最大的可惜和遺憾不過于每天和佛性在一起,擦身而過不能契會,不能見你的「性」。所以一位開悟聖僧悟性以後感慨說出幾句話,驚天動地:

  「諸般迷人,猶如飯籮邊坐餓死人,臨河渴死漢。若起見性觀照,一念即至佛地。」

  這句話非常了義啊!很廣

  又相當有啓發性的話。「諸般迷人」就是一般迷惘的人,沒有見性的人,凡夫之輩,就好象你在飯鍋旁邊,只要將蓋子掀開來,添飯起來就有得吃了。但是,明明坐在飯鍋旁邊,他就沒有機緣、沒有因緣。說到因緣,這就難說了,沒有添飯出來吃,卻在飯鍋旁邊餓死了。這是一種暗示、啓示,讓你回光返照的意思。又如同你走到河邊竟然在河邊渴死了,渴死了會讓人笑死。代表你自己有一個佛性,你在這裏講話、吃飯、走路和人家問答只對,和別人吵架口角,對人家隨喜贊歎,佛性爲你做這麼多事,但是你始終沒有見性不能自覺。就如同你在飯鍋旁邊餓死、在河邊渴死,這種人很悲哀啰!真的嗎?真的。你說天下那有這麼笨的?我們人就是笨。有一個佛性不承認,不去契會它不去見它,和在飯鍋旁邊餓死有什麼兩樣呢?也好比你走得口很渴,來到河邊卻不喝水而被渴死,你看悲不悲哀?

  我已經對你講那麼多次了,演講「見性成佛」這個法門以來,告訴你,你能講話那個就是你的佛性。你現在罵人家、咒人家的那個就是你的佛性。你高興、稱心如意,是佛性的作用,你死都不肯相信,你否認佛性不相信有靈魂的存在,以爲人死後土歸土、塵歸塵,死去後如燈滅,死去後如枯木,和在溪邊渴死有什麼兩樣?和在飯鍋旁邊餓死有什麼兩樣!所以我看開悟聖僧這兩個譬喻,讓我猛然有一八0度的感慨。在潛意識裏面說不出來的點點滴滴,都教我們要「回光返照」,教我們要快快「見性」,教我們人要快快回歸我們的「如來藏性」,不要在飯鍋旁餓死。

  怎麼說?因爲沒見性的人始終用妄想意識做事情,汙染你的自性、耍個性、耍無明迷了你的自性,因此流浪生死、沈淪六道,就好比你餓死渴死一樣。接下來兩句,若起見性觀照,一念當下就入如來地入佛地了。要如何見性呢?你眼睛閉起來,不思善、不思惡,你的心不要攀緣過去、未來、現在,萬物不思當下無心,無心進入我們的自性本體,會自己會、見自己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到此時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種要如何形容?會自己會、見自己見,見到你本來的主人,見到你的心地風光,見到你應該見到的如來藏性。所以佛性在你的身邊你又沒有契會到,每天爲你勞碌來來去去、去去來來,你又和他錯身沒見到它,哎喲,若論悲哀沒有比這個還要悲哀了。每天有佛性又不承認,每天在一起又不認識,真的有夠悲哀。衆生迷了佛性,差之毫厘失之千裏,一念之間而已你都沒有見到它。我問你,你沒有「佛性」能夠看嗎?有人說眼睛看,你心不動眼睛有作用嗎?我在這邊講話已經有十分鍾了,你聽到了,誰在聽?如果沒有佛性只是一個耳朵,耳朵只是一個器官而已,它如何聽?如果能聽的話,爲何它死去後,昏過去後完全沒有知覺沒有反應?所以要有一個佛性的存在,它才能有分別、知覺的作用。悟的人講到這裏,當下就悟了。迷的人還有得大辯特辯的了。所以這和多生累

  的善根、慧根有非常密切不可分離的關系,有的一講馬上躜進去了、擠進去了,爲何躜不進去、擠不進去?善根沒有成熟,要生大忏悔心啊!

  所以,我常說你我大家就不用互相嘲笑,在還未見性以前,我們都和外在的人做朋友,但是你未曾和你的「自性」做朋友,外在的朋友有生生滅滅、有好有壞,有互相懷疑、利害關系,爲一件是非、一件善惡、爲了一個價值,最後一個最好的朋友變成仇人互相攻擊,最少在臉上留下二叁公分的傷痕。所以,外在的好朋友好是好,生生滅滅無常變化,瞬息萬變啊!到最後感歎有朋友不如沒朋友,外在的朋友我們不否認他的價值性和意義。但是,就算你擁有百千萬億的朋友,你沒有見性的話,那些和你的生死一丁點關系都沒有。多生累

  以來你有多少朋友?如今何在?變成泡沫了,不常在了。所以外在的朋友有生滅瞬息萬變,不了時不了義。你如果和自己的心做朋友就不一樣了,你的心不會遠離你,你的心不會違背你對你最忠心的,但是你從來就不曾和自己的心做朋友。要如何和你的心做朋友呢?要回光返照當下會到了,有契合了,錯身時握手了,見到了,這才是一勞永固,這才是我們修道人的訴求!「明心見性」。所以和自己的心做朋友,叫做一勞永固,這才是轉凡入聖的關鍵所在。

  禅宗處處教我們明心見性,就是和我們的心做朋友,如此達到不生不滅、成聖作佛的時候,我們那有生死可言呢?凡夫就是不曾和他的心作朋友,所以永遠有生死輪回。諸佛菩薩也好,凡夫衆生也好,人人全都有一個心,諸佛菩薩悟心性來成佛,凡夫之所以爲凡夫,就是迷惘他的心性,因此不能自覺而作凡夫衆生。你我人人有,爲何你沒有勇氣來承認這個事實呢?因此,你再怎麼樣都要做凡夫衆生。一位開悟聖僧講話了:

  「佛與衆生,唯只一心,更無差別,此心無始以來,無形無相,不曾生不曾滅,當下便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無有邊際。」

  他說,佛與衆生全都有一個心「唯只一心」,佛有心,衆生就沒有心嗎?佛有性,衆生就沒有性?性無差別,只是它的功用、它的動機、它的作爲、它的價值觀的差別而已。用的差別,所以性在衆生用,變成衆生性,性在佛用變成佛性,性在畜牲用變成畜牲性,性無差別,看你如何用,起因不相同果報就感召不相同啊!叫做公平、公平。既然是公平那我們就不要衆生用啊!不要畜牲用啊!不要六道用,要佛用。佛用是如何用?要六度波羅密用、要卅七道品用、要空有不二用、要不二法門用、要實相中道用、要見性來用,最後你老人家成佛了。你之所以成佛,是因爲你因地悟性,因地正確,因此最後你成就佛道了。

  所以衆生和佛,唯只一心,更無差別。我們這顆心多生累劫以來,全都是無形無相,如果有形有相就好說了,我們的「性」黑、紅、青、白這好說。我們的「性」是長方形、橢圓形、四方形的那樣好說。但是你的性無形無相,所以許多人不能善根成熟,多少人無法信入,多少人永遠奉祀鐵齒鋼牙,永遠是「你信什麼?」「我信孫中山的,我信自己的,我信叁餐的,我什麼都不信的,我信叁民主義的。」對你講這些聽起來哭笑不得的話,這種人就是因爲心無形無相,他無法信入抓不到重點,正因爲信入不易,又不肯相信,所以永遠都沒辦法向「明心見性」這個目標來邁進,難怪老是做凡夫衆生。他告訴你,你的心無始劫以來,無形無相,不曾生,不曾滅,凡夫在不生不滅當中,讓他看,讓他用,卻變成生滅。諸佛在生生滅滅當中,知道生滅就是無生滅,所以見了他的佛性。嗯,當下便是啊!並未離開這一念啊!叫做「當下便是,動念即乖。」既然佛性是不生不滅,無來無去,不垢不淨。如來藏性是不動的,見到法身的時候,在體一念不生,動念即乖,乖就是違背他的本體了,這是要轉凡入聖的關鍵所在。先無念、無住,先見到本體再說。等見到本體以後,你動任何念頭都是清淨的妙用,所以這些話是教你如何轉凡入聖,見到你的「體」,叫做「動念即乖」。

  「猶如虛空」虛空不能說它是黑、紅、青、白,不能說它是有顔色的,不能說它有形相的,但是虛空總是虛空無有邊際,佛性也如同虛空,這樣的比喻當中,你就容易入手了。你說它沒有,但是他現在會講話呀!說它沒有,他又會吃飯呀,說它沒有又會生氣呀。你稱許他,贊歎他,他會歡天喜地呀!好在沒有長尾巴,如果有,會把尾巴搖斷,爲什麼?它存在。如果不存在,如本今天演講見性成佛已經快二十五分鍾了,這二十五分鍾誰在演講呢?演講的人是誰?嗯,有智慧的人,當下聽到這句話以後就悟進去了。再念一遍:

  「佛與衆生,唯只一心,更無差別,此心無始以來,…

《見性成佛 第叁十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