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見性成佛 第叁十一天

  第叁十一天

  諸位觀衆、諸位菩薩大家好:

  有許多人在修道過程中,說修道修道,什麼叫做「道」?有沒有這個問題呢?過去有一位宰相,研究經典也聽經聞法,但是始終對這個「道」字不明白。在那個時代,得知一位開悟證果的聖僧,他抱著很虔誠的心,很歡喜的心,抱著求道的心,歡歡喜喜移動他的腳步來到聖僧面前,頂禮叁拜以後發問了,他說:請問聖僧,什麼叫做「道」?開悟聖僧立刻回答他,如何回答呢?他說:

  「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聖。」

  這就是所講的「道」。所以說了半天「道」,研究了一輩子,他的心裏還有迷惑,問聖僧什麼叫做道?聖僧叁言兩語就回答完畢了。有人終其一生講道,還在讓人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無法一針見血讓人悟這個「道」。

  他告訴宰相:「如果你要直接契會道,平常心就是道。」好一句莊嚴的「平常心」。諸位,現時下有很多很多政客,都會講一句「平常心」,這叁個字「平常心」相當有學問,很有學識的,值得去研究,這個平常心不是妄想心,不是取舍之心,不是一般泛泛之輩的平常心,不是凡夫心的平常心,諸位,平常心就是道。開悟聖僧接下來回答,平常心是什麼意思?他說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凡聖、無斷常叫做道。諸位這樣你悟到了嗎?所以平常心不是你以爲的人人都有的是非,人人都有的善惡,人人平常容易鬧情緒的心,以這種心來看待,這樣叫做凡夫心沒解脫,不是叫做平常心。這「平常」啊!第一無造作。什麼叫做無造作?就是你平常心是對的,你沒有造下了以後輪回生死之因,叫做無造作,叫做平常心。

  人家說抗拒誘惑難,世間的欲望,世間所有的名利,世間所有的五欲六塵之境,你能不能抗拒?控製得了嗎?你定力夠嗎?要做得到才叫做「平常心」,做不到不叫做平常心。做不到你的心永遠在造作因果造作業力,造作構成因果輪回生死之因,這那裏叫做「平常心」呢?「常」就是常住、不變的意思,但是你常鬧情緒,常造下惡的因果,那裏叫做常住,叫做「常」呢?不叫做平常心。「平」就是已將心擺平了,沒有貪瞋癡、沒有生死輪回、沒有見思惑、塵沙惑、沒有無明惑了,才算是擺平了。你擺平了嗎?既然還沒擺平,那來的稱呼「平常心」呢?心沒有擺平,沒有常住那裏堪稱爲「平常心」呢?所以平常心,第一叫做「無造作」沒有作下業力因果帶來生死之因,如此叫做心擺平,常住之心。

  「無是非」但是你心裏一堆是非,人家批評你的時候,你的心熱烘烘的隨境界而轉了,無法超越是非啊!那能叫做平常心呢?既然你的心堆起來疊起來,比須彌山更多的是非,那裏來的擺平?那裏能叫做常住呢?所以平常心不簡單喔!要超越是非,要無是非,要無造作,不造下生死輪回因果之因。

  再來,「無取舍」就是你的心沒被境界轉走,這樣叫做平常心啊!不然人家贊美你兩句,哦,內心非常甜蜜,心動了。人家毀謗你幾句,耿耿于懷,忘不了人家罵你的境界,被境界轉走了。那能堪稱平常心呢?你的心有取有舍、不高興、無法稱心如意、未達成你心願,你起懊惱想要把它排解掉,有舍的心。別人向你稱贊,贊歎全都累積起來,放在你的心裏,有取啊!有取有舍那能叫做平常心呢?這樣簡單嗎?不簡單。

  「無斷常」我們往往以爲,人死後連佛性都沒有了,有斷。或者我死後,人永遠是做人這樣又不對了,如此是常。我們的佛性是隨業力因果起起伏伏,由因果來決定你,由業力來決定你。不是說我人死後,永遠做人,人死永遠做人叫做「常」。可是佛法不是這樣告訴你的,非斷非常,如果你能認同此點,這樣叫做平常心。如果心懷兩見也就是「斷見和常見」,這種人並沒有悟道,沒見性那能稱呼爲「平常心」呢?

  再來,「非凡聖」,在究竟清淨的本性當下,非凡非聖,你開悟證果以後聖人之境,你不會住在那裏,他知道聖人之境界也是假名的名詞而已,非聖非凡。既然在究竟清淨的本性,那裏還稱呼它叫做凡呢?已轉凡入聖了,那裏還有一個「凡」之名稱呢?這樣並不是本性的本位,非凡非聖,凡夫和聖人的假名而已。究竟清淨的本性既然一塵不染,萬法不立的狀況下,那裏有凡聖之名稱呢?那裏堪稱爲平常心呢?

  所以好一句莊嚴的平常心,如本就將它解釋十幾分鍾了。你看,平常心是否一般政客或是一般凡間人說:「嗯!平常心就是道。」平常心是真正解脫的話哦!能做得到才叫做平常心啊!做不到還在是非當中打滾,還造作一切生死輪回業因,還有取、有舍、有斷、有常、有聖、有凡這不能堪稱爲平常心。開悟聖僧也說,如果真能做到如此,才是所謂「平常心就是道」。現在再將聖僧回答宰相的語錄,再念一次:

  「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聖。」

  有人說如本法師你講得非常清楚了,是否可以將平常心透過其他的角度解釋一下,讓我們知道平常心就是道,道就是平常心?在禅宗而言,站在「見性成佛」的法門來講,「道」簡單講就是見到了他的清淨本性,清淨的本性也就是見到他的如來藏性,見到一真法界,見到他的妙覺,見到他的菩提自性的時候。但是菩提自性是如何一個模樣呢?狀況境界如何呢?開悟聖僧雲:

  「佛佛佛佛沒模樣,一顆圓光含萬象,無體之體即真體,無相之相即實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動不靜不來往,無異無同無有無,難取難舍難指望,內外圓明到處通。」

  這就是所說的平常心的境界,其實站在開悟證果的聖者而言,平常心當下就是明心見性了,見到他清淨光明的本體的時候,也就是見到了他的佛性。你成佛以後,佛的狀況如何呢?他告訴你,佛佛佛佛沒什麼模樣,如果佛性還有一個模樣的話,有色有形相的話,可見你看到他的「相」,並沒有看到他清淨的「性」。所以我們說「破相顯性」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只看到他外表的相。

  所以【金剛經】說叁十二相不是代表佛性,不可在叁十二相見如來,如果叁十二相是如來的話,那麼轉輪聖王也具足叁十二相,既然叁十二相不是如來,那麼佛性是如何呢?實在是沒有模樣,不可用顔色來代表來見它,不可用聲塵來見它、會它,它實在沒有模樣。那麼沒有模樣要如何會呢?如何見呢?這要透過你多生累劫修行強而有力的慧根和善根來會它了。他告訴你,佛佛佛佛什麼叫做佛呢?實在沒有模樣,不可畫一個東西代表佛,用什麼形象來代表呢?「說似一物即不中」佛是沒有模樣的。「一顆圓光含萬象」既然佛性沒模樣看不見、摸不到、抓不到,並非代表無啊!自性能生萬法,萬法不離一心,你契會到了嗎?「一顆圓光含萬象」啊!我的自性能講經說法,我的自性能生慈悲喜舍,能布施,能持戒,能忍辱,能精進,能禅定,能産生無量的智慧,一顆圓光含萬象!萬象就是所謂宇宙萬法不離自性喔!你契會它。他又告訴你「無體之體是真體」,說佛性爲無,叫做斷,說它常住不變是常,如果是常而不變的話,爲何能普度衆生?在現象界起無量妙用呢?說常,說斷,全都不對。但是已悟之人就會知道什麼叫做佛性,未悟的人說常不對,說無常也不對。相對的,若悟的人說常、無常統統對。

  佛性不可說常或無常,方便說,說常住。但是如果說是常住不變的話,那他如何來講經說法呢?你若執著爲無常的話,爲何它無常但多生累劫維持到現在不變呢?所以常或無常你必須徹底悟入,悟它「不偏無常不偏常」在中道當中去體見你的自性。所以「無體之體是真體」啊!說它無,但強而有力的善根的人他意會得到,你不可說它無。你也不能說它有,有的話,爲何盡我這一輩子抓不到,看不到,摸不到呢?如果看不見,摸不到那是誰在講話?講話的人是誰?你現在在聽,沒有一個光明的本體誰能聽呢?所以有善根的人,他漸漸就悟入了,叫做「無體之體是真體」。

  「無相之相是實相」,「實相」是我們光明的本性,它無相,但是無相爲何能生一切萬法,起無量的妙用?所以說「無相之相是實相」試著由此契悟。「非色非空非不空」,「非色」你的佛性不能說它是紅的,青的,白的,灰的,粉紅,藍色,它不是用顔色來代表。你不能空又斷滅,若是斷滅,爲何多生累劫輪回到現在,它還常住不變呢?你不能認爲它空就認定爲沒有。「非不空」說有說無、說有說空都是兩頭話,如何在「有」的當中,見到「非有」,在「非有」當中見到「有」,這才是我們的本色,才是修道要努力之處。再者「不動不靜不來往」,你說它動,其實它不動,你說它靜,它也不靜啊!在動靜當中會見本性,才是真正的功夫。如果佛性偏離動,你見到這端而已,如果光看到它靜,就只是靜的一面而已。但是你沒有看到它靜沒有看到它動,又不對了,這是功夫所在啊!這就是掃除我們處處不可執著,看到動就執動,看到靜就執靜,動靜當中自在來往,你契會到了嗎?「無異無同無有無」說它差異嗎?不對。說它相同嗎?不過明明還在凡夫,凡夫你不能說他同,說他差別。但是佛也是由凡夫來成的,不能說它異,這樣難不難?說難實在難,不過會悟的人並不難。所以修道要遠離有無這兩面化,來契會你的本性。

  「難取難舍難指望」,你取你的本性,取不得。要把它舍掉,也舍不了。「難指望」,「佛性」難以說是什麼東西,設定什麼東西。在這麼難的當中,修道就是這麼一回事,會到你的平常心,也就是如來藏性叫做「難取難舍難指望」,如果難取難舍難指望是真的,但仍有許多人開悟證果明心見性啊!所以不可不用一些心,一些功夫來契會你的本性。他再說「內外圓明到處通」,有一天,你徹底明心見性了,隨時隨刻你的作用都是佛性之用,你到處都見到,任何一小時、一分、一秒鍾都是自性之妙用「內外圓明到處通」。因爲你沒有排除心裏的妄想意識,達到究竟空寂時,你用妄…

《見性成佛 第叁十一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